解读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告诉你,儿童的“精神胚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蒙台梭利童年秘密解读 解读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告诉你,儿童的“精神胚胎”

解读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告诉你,儿童的“精神胚胎”

2024-06-02 03: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婴幼儿透过许多方式提示我们精神(胚胎)的主导与运作现象:他们敏锐地运用感官,摄取环境中的色、声、香、味、触及周边人为的行为方式。然后透过大脑的功能,命令肢体动作起来。

因此,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其实都透露着精神力量。这股精神力量,体现在对感官印象的记忆、分析、回应,以及意志力的抉择、导引、创造与更新。

换言之,我们看到的各种婴幼儿期的发展,都是透过婴幼儿的精神主导的。他们产生的外显行为有:意志力+专注力+坚持度。

总之,婴幼儿自己创造出来的动作控制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情绪的抒发与自控能力、社会行为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都是精神主导的结果。没有精神的驱动,上述发展都不可能产生,或会停滞。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似乎有两个胚胎时期。一个是在出生前,在母体中度过,当胎儿降生到这个世界,肉体胚胎期就宣告结束了。与此同时,他们将开始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是“精神胚胎期”。这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另一个是在出生后,这一长时间的婴儿时期是人类所特有的。在“精神胚胎期”,即6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天然能力,即所谓“吸收性心智”。从婴儿期开始,他们通过与周围环境(人和事物)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获得各种感觉、经验与印象,并由此构筑自己内部的精神世界。

这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很大的区别,也正是我们对此进行研究的原因。人类在精神胚胎期构建了一个完全的堡垒来有别于其他生命。

人的能力既不是延续下来的,也不是从动物的潜能转换而来的,而是完全来自于儿童时期的自我构建。婴儿的出生是人类生命的一次跳跃,是生命新里程的起点。

婴儿出生后,还会继续他的胚胎生命,由此进入人类第二个胚胎时期,即精神胚胎。

婴儿在这一时期,完成一系列的人类本能的形成。“新生儿应当被视为‘精神胚胎’来看待,它是一种为了降临到这个世界上而包含在肉体中的精神。” 既然在婴儿身上没有预先存在的精神,他就不得不自己构建自己的精神生命,建立自己对外表达的机制。

因此,婴儿成长的起点不是在身体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如果人类的天性是由精神所控制的,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精神的外延,那我们就应该对新生婴儿的精神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更关注他的身体。

虽然身体为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人类身体的发展必须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但心理发展状况却不依赖于这些。

我们知道,人类首先是发展其心理,器官的发展则是在心理发展之后,并由心理所控制。在器官能够运动之后,心理还会进一步发展, 这种心理发展是在运动过程中,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心理的发展只与心理将起的作用或者说是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有关。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圆满完成这一过程的能力,但在儿童“精神胚胎”阶段,我们还无法对其进行观察。

在这一期间,我们只能观察到所有婴儿都是非常相似的。不论是天才的艺术家还是受人拥戴的领袖,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他们都是由“精神胚胎”发展而来的。

但是,我们无法预测每个婴儿后期的发展过程和不同的结局,我们也不能在人类形成的胚胎阶段对其进行直接干预。在这一阶段,我们能做的只是协助生命的发展,或者说,为儿童扫除生命发展之路上的障碍。

这是人类适应过程的第一阶段,是人类心理发展历程的开始。如果在这一阶段,我们能够根据儿童的需要对其进行合适的帮助,将来他的个人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大多数成人错误地认为,儿童是软弱而迟钝的,没有精神生活,成人将自己对儿童的照料和帮助视为激发儿童潜能的唯一途径,把自己放在“权威”位置,认为自己是儿童的塑造者和精神生活的建立者,忽视了儿童的心理需求。

处于精神胚胎期的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他们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期都是这种“内在生命”自然展开的结果。当他们准备好要获取语言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吸收在周围环境里听到的语言;当他们准备好要发展运动技能时,他们会自然自动地在周围环境中练习。成人,尤其是父母的职责,只是提供一个“保护的环境”(就像母亲的子宫),通过相应的资源,让他们的天赋潜能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为成人,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对儿童的认知观念,不要再把儿童当作需要我们改造的未来成人,而是将他看作一个正在独立成长的完整个体,尊重儿童与生俱来的特质。

因此,如果教育从生命诞生之日就开始,那么对于弱小的儿童,教育只有一种方法,或者说,教育在这一阶段就只能是一种方法,一种遵循人类自然成长规律的方法。

所有的儿童都具有相同的心理需求,他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都要经历相同的阶段。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们主观所能决定的,不是某个哲学家、思想家或是某个实验工作者所能改变的。

大自然建立了一定的法则,决定了人类发展进程的需要,只有大自然才能决定教育应遵循的方法。因为这一切由其目标所决定的,那就是满足生命的需要和规律,这些规律和需求必定会在儿童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得以自然的展现。

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的精神胚胎得以发育的途径,就是给孩子一个有预备的环境,给他独立探索和发展的自由,提供足够的精神营养。

首先,环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教育影响儿童必须以环境为载体,因为儿童对他所处的还境进行吸收和学习,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儿童可以成为前人和后人的纽带,他也可以创造者。儿童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新的概念。作为老师,我们要将人性带到一个更深更高的水平,其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出生开始就把婴儿看作具有特殊心理能力的生命,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教育。

儿童的心理发展依赖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与物质环境。“有准备的环境的第一个目的是尽可能地让孩子独立成长。”儿童必须与四周环境中的人与物保持一种整体关系,透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吸收周围环境的积极因素,获得对环境的经验。

这样儿童才能了解自己,了解环境的界限,进而个性得以综合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人格。否则,如果儿童不能依据自然规律吸收环境经验,那么他对环境的敏感性也会随之消失,这将对儿童正常化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继而影响儿童的成熟。“事实上,正如生理胚胎一样,心理胚胎也需要外在环境的保护。它需要爱的温暖,需要人们尊重它的存在,需要一个能完全接受它、永远也不会阻碍它的环境。”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倡导“以谷养形,以德养神”,就是指人的成长需要环境的滋养,不仅要靠身体成长所需的物质营养,也要靠精神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只有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正常的儿童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力量:有自发的纪律性、不停地愉快工作、有社会良知,愿意帮助和怜悯他人。”

其次,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自由。“自由”是蒙台梭利思想中最基础的概念,让儿童实现真正的自由,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如果儿童已具备了个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并能依据自我成长的自然法则而发展,那么儿童要想拥有极其敏感而独特的能力,就必须拥有自由。“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赖于他不断缩短自身与环境的距离,这是因为儿童只有不再依赖成人,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即我们所说的获得自由。适宜的环境将有益于儿童的成长。”

以上两个条件若不能全部满足,儿童的精神世界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儿童个性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早在婴儿出生以前,大自然就已预设好这样的发展并已在运作,所以,蒙台梭利提出教育应该“从儿童一出生便开始”。

自诞生之日起,“儿童就在逐步摆脱对他人的依靠,最后要求自己在精神上也达到独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获取经验,而不是依靠别人。

当儿童开始寻找各种事物发生的原因的时候,人类的个性也就形成了,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我们要给儿童全部的自由,社会也必须让儿童独立并正常地发挥作用。

儿童在一个有规则的环境中可以自由自在地发展,这样才可以让他变得独立、自信、专注、有责任感,诸多优秀品质才得以形成。这不是一种时髦的理想主义的说法,而是根据对生命和自然的观察得出的确凿事实。只有通过自由和环境经验才能使人类的发展成为现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