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萨满教起源于哪个地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1-13 00: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舞

撰稿:大奇

萨满舞分为民间信仰意义上的萨满舞和文艺表演性质上的萨满舞。现在,在达斡尔、鄂温克聚居的地方还可以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萨满,而满族拥有萨满的家族已经很少很少,只在吉林、黑龙江的个别地区还有满族萨满。因而,今天见到的萨满舞多为文艺表演性质的舞蹈,与宗教的意义关联不大,因为这种舞蹈是不具备与神灵沟通与对话的可能性的。

如今,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赫哲族等民族都有萨满舞存在,但能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属鄂温克族萨满舞。

鄂温克族萨满舞是萨满(即巫师)在祈神、祭祀、驱邪、治病等活动中表演的一种祭祀性的舞蹈,也是祈神佑民的一种巫术活动,由男女巫师分别表演,此种萨满舞介于民间信仰与文艺表演之间。

鄂温克族萨满舞的表演程序一般有祝祷、请神、神附体、送神等部分。表演时,萨满头戴鹿角帽或熊头帽,多模拟动物的形象姿态。鄂温克族萨满通过舞蹈手段,充当沟通众神灵与人之间关系的使者,在祷词、咒语、吟唱和鼓声中舞蹈。舞蹈时,萨满手击皮鼓(即抓鼓),腰部小幅甩劲,步伐多为走步、回旋和蹦跳,边击鼓边念唱祷词或咒语。舞至高潮,鼓声急促,动作激越,似乎达到众神附体的境界。当萨满自认得到神的启示后,更做出各种厮杀动作并伴有强烈的呼喊声,手舞足蹈,做各种驱赶邪魔状。从现存的敖鲁古雅萨满的神衣法器和萨满舞的服饰上,仍见有缝缀的兽骨、兽牙以及作为舞具的抓鼓(法器)的鼓面和鼓槌上蒙的兽皮,鄂温克族在原始氏族时代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痕迹依稀可见。跳萨满舞是鄂温克族的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民俗事象,对研究其历史文化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萨满舞的动作是古代人们对原始渔猎、采集、原始农耕、牧畜等劳动生活的反映;对动物、植物、无生物作为图腾崇拜原始观念的反映。萨满教神话传说中和动物有关的居多,因此,萨满舞中多有熊等动物的形象。

此外,赫哲族《伊玛堪》中的萨满舞蹈论述了赫哲族英雄叙事诗《伊玛堪》中萨满舞蹈所反映的英雄崇拜观念。

在近世的萨满教祭礼中,传承了丰富的反映神话与史诗时代文化精神的舞蹈,填补了中国舞蹈上古史的重要空白,是中国舞蹈史的重要篇章。萨满教舞蹈不仅有艺术借鉴意义,而且其所寓含的北方先民的文化精神,对未来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期待满族萨满舞也能够早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古老的东北文化,满族不应示弱,反而应该更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