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失败原因浅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荆轲是咋死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原因浅析

荆轲刺秦王失败原因浅析

2023-02-14 07: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一,燕太子丹试图通过刺杀秦王改变历史进程的做法,

 

在严重战略性失误。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

 

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后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采取自杀方式。荆轲“被激励”接受

 

了任

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虽然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极其优厚的礼遇,其刺秦王的行动

包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荆轲刺秦王的主

 

要原

因。荆轲为制止强秦侵略六国的壮举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为

 

献身的

精神,却鼓舞着后世许多披肝沥胆、为国捐躯的志士,这

 

正是其壮

举应该肯定的一面。

 

但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才是

 

推动

历史发展的动力,单枪匹马的行刺行为,是不可能对社会的

 

发展起

推动作用的。挽救国家的死亡,只能靠富国强兵,靠广大

 

人民群众

团结一致的力量,而不能把希望压在行刺的赌注上。

 

像燕太子丹这样的政治家却有些好高鹫远,心浮意躁。他强

 

行实

现过高的目的显然是不可能成功的,所期望的局面难以因某

 

大型的

政治行动而马上来临,期望“心想事成”只能是神话。政

 

治家要审

时度势,权衡得失,考证行动的现实可操作性。政治中

 

的退让、等

待、忍耐比勇猛的义无返顾有用的多。政治就是一门

 

把握可能性的

艺术,在一个阶段不能干的事就应该不干,周易中

 

讲“灭蟻之屈,

以求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韬光

 

隐晦、以退为进、

必要的退却、坚韧的耐力方可行事。凭着血气

 

之勇的刺秦,固然可

以赢得千古英名和美学价值,但却既给行动

 

者本人造成了劫难,又

对事业进程毫无补益。

 

【最新

整理,下载后即可

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