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白鲸》中的生态观文献综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语小说白鲸怎么写 浅论《白鲸》中的生态观文献综述

浅论《白鲸》中的生态观文献综述

2024-05-22 00: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献综述

一、前言

《白鲸》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一部“可以让读者任意理解的巨著”,文学地位相当高。作者赫尔曼·麦尔维尔以他的真实的海上经历为依据,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全船人唯一幸存的水手以实玛利的角度讲述了亚哈船长为了复仇追杀白鲸莫比·迪克,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而这部小说于1851年发表,但当时并没有重大的反响。甚至由于篇幅冗长,曾被多次退稿。直到出版七十多年后,《白鲸》的文学地位得到重新评价,文学界开始重视《白鲸》的研究。英国作家毛姆评价《白鲸》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赫尔曼·麦尔维尔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小说创作的时期是 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之时,因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掠夺征服,《白鲸》并不被重视。直到进入 20 世纪后期,进入后工业革命的“生态文明”新时期,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然,探索新的自然关系,学术界因而认识到《白鲸》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人和自然关系领域中的代表意义,进一步研究其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的重要作用。相比较于国外多元化、体系化的研究,国内主要结合文艺批评理论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小说中的生态解读、批评、启示。在因日益加深的生态恶化而探索人和自然新的关系的现在,对《白鲸》的生态研究仍存在巨大的挖掘空间。论文将专注于具体分析小说《白鲸》中生态观的内涵,对人和自然生态进行深刻的解读和探究,分析生态观的特点、形成原因,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对《白鲸》中的生态观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究《白鲸》中生态观对当代人的启示,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白鲸》的生态研究中,基本上是以期刊文章为主,国内的研究专著稀少,偏向于《白鲸》的文学研究的其他方面,多有重复现象,缺少国外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按以下分类概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译本:译本对中国读者认识研究外国文学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白鲸》的中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译本数量有六种以上。流通广泛、认可度较高的译本有:曹庸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成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罗山川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amp;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姬旭升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杨善录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各有其优缺点、鲜明的风格。 国内研究:国内对《白鲸》的生态研究主要是通过期刊的形式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将“白鲸”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文献总库进行检索, 截止到2020 年1月9日为止, 共计有文献484篇。“白鲸”加上“生态”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则仅得文献92篇。此外, 七十篇以上都为期刊文章,硕士论文仅有16篇。从发表时间上分析,从最早的2006的3篇,相关数量在逐年增加,最多有十几篇以上,但从2015年后数量逐年减少。可见,国内对《白鲸》的生态研究并不完整、系统、充分。 生态批评。研究者从生态批评方面分析研究《白鲸》,如沈阳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李欣在期刊《东北师大学报》上发表的《论lt;白鲸gt;的生态意识》,从生态批评的文学批评视角分析作品所显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取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谢丽琴在《成都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激流归大海:lt;白鲸gt;的生态批评解读》,结合小说内容情节解读小说的生态启示,保持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胡天赋在《电影评介》上发表的《生态主义批评观照下的lt;白鲸gt;解读》,用新的生态理论和生态主义批评为理论武器,对《白鲸》进行新的生态主义视角观照下的解读,发现作品中作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对美好的人与人关系的歌颂,对人与自然关系遭到破坏的叹息和控诉及作者对人类发出的生态预警。 人与自然。研究者结合小说情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白鲸》的生态观。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胡铁生、常虹发表在《社会科学辑刊》的《对抗与和谐:生态意义上的矛盾与统一—论麦尔维尔lt;白鲸gt;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人与大自然是同一矛盾体中的两个方面,人与大自然之间并非是对抗性的关系,,人类只有增强生态意识,保持生态平衡才能最大程度地受惠于大自然,在两者之间的对抗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只存在相互依存关系;湘潭大学硕士刘雪花的论文《论lt;白鲸gt;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批评视野下分析、《白鲸》,透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自然意识和人与自然的象征意义,剖析其人与自然关系主题,有助于激发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启示人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误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谢奥发表在《南都学坛》上的《欲望与自然之争:lt;白鲸gt;的生态解读》,探索小说中人类与自然及自然与人类灵魂的关系,指出作者观点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对其适度开发,才能走出生态困境,摆脱生态悲剧。 与其他作品比较研究。研究者将《白鲸》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分析,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于秋颖、刘金丽发表在《文艺争鸣》上的《生态批评的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以lt;白鲸gt;和lt;老人与海gt;为例》,在生态批评的视域下,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探究两部作品的反生态批评的意识形态作用的内涵。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霞发表在《学术探索》上的《生态批评视域下lt;老人与海gt;和lt;白鲸gt;比较研究》,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比较圣地亚哥和亚哈对自然的态度,两人的结局意味他们都是失败者,体现出自然对人的惩罚。 国外研究状况

《白鲸》于1851年发表,但当时受到了读者与批评家的谴责与非议,直到1919年以后才被文学界重视,被称为是一部“可以让读者任意理解的巨著”。美国学界哥伦比亚大学学者雷蒙德·韦弗发表传记兼评论《赫尔曼·麦尔维尔: 水手和神秘主义者》( 1921) ,英国作家劳伦斯在他的《劳伦斯论美国名著》中给予了麦尔维尔高度的评价:“他是深刻的伟大艺术家hellip;他的书令人灵魂肃然起敬、生畏。”,称《白鲸》为'无人能及的海上史诗'。此后,麦尔维尔研究在英美学界不断升温,研究高潮不断出现,取得了长足而深入的发展。进入 20 世纪后期,学术界对于《白鲸》的评价变化为研究其对生态自然的重要意义,美国当代著名生态文学批评家劳伦斯·布依尔在《环境想象》一书中指出“ 《白鲸》这部小说比起同时代任何作品都更为突出地展现了人类对动物界的暴行。”麦尔维尔逝世至今已俞百年,国外的研究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

总结

在人类的发展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不断变化,敬畏、适应、占有、征服、破坏、保护。而现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然,探索新的自然关系。小说《白鲸》作为世界文学名著,被誉为“捕鲸业的百科全书”,是讨论人和自然关系领域中的代表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研究。相比较国外持久的研究和系统全面的体系,国内的对《白鲸》生态观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远远不够, 其仍拥有研究的潜力和盲区,我们应对研究能取得更好成绩做出贡献,积极进行探索创新。探究《白鲸》中的生态观,研究探讨对当代人的启示,重审人类自身道德文明,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尊重自然,树立保护自然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资料编号:[249588]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PREVIOUS NEXT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汉语与藏语日常用语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辞源》第三版(未集)注音研究文献综述 格非“江南三部曲”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文献综述 隔膜的悲剧:《边城》意蕴新解文献综述 东野圭吾小说中“恶人”形象分析——以《白夜行》、《恶意》为例文献综述 爱丽丝·门罗《逃离》的空间叙事探析文献综述 解读“大”字系列动画电影中的中国神话元素文献综述 严歌苓小说中边缘女性形象分析——以《扶桑》、《第九个寡妇》为例文献综述 部编版初中《语文》修辞格使用情况考察文献综述 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荒诞性文献综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