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糙肉厚”的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25武器配置 “皮糙肉厚”的苏

“皮糙肉厚”的苏

2024-06-03 12: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91年3月苏联空军来华展示与飞行表演活动,在这场中国航空史上空前的盛会上,苏联空军的苏-27S/UB型歼击机、苏-25/UB型强击机、米格-29 9.12型歼击机和安-72型战术运输机悉数亮相,向中国空军卖力推销。

当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中国空军最终选择的依然是先前已经敲定了的、苏联空军与国土防空军当时综合空战性能最强的苏-27S/UB型歼击机,这也带来了国产歼-11家族繁荣昌盛。

在来华访问的这么多机型中,有不少读者都对苏-25型强击机抱有浓厚的兴趣,这个型号对于当时的中国空军意义更为重大一些,而俄罗斯方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甚至本世纪初也一再造势,说中国空军要购买一批苏-25TM(又名苏-39)强击机。那么,为何中国空军在上世纪90年代初对苏-25型强击机不感兴趣、90年代末对苏-25的改进型苏-25T/TM也不感兴趣呢?

苏-25T的由来

咱们先来谈一谈苏-25T/TM型强击机的由来好了,早在1978年苏-25型强击机基本型(当时苏霍伊的厂方项目代号还叫T-8型)参与国家鉴定试飞时,苏联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苏-25型强击机电子设备简单、只能使用无制导的航空炸弹和航火、无全天候飞行能力的缺陷。为此,苏-25型的改进工作被很快提上了日程,并赋予了一个“T-8M”的编号。

当时的改进型号分为两个技术方向展开,其一是为苏-25型强击机配备“风暴”式综合化观瞄系统,增加反坦克武器使用能力成为专用的反坦克型号,其二则是为苏-25型强击机配备“雪豹”全天候综合化瞄准和导航设备成为全天候型号。而在转入正样研制时,苏军认为没有必要研制这两种性能过于特化的苏-25后续改进型,两种苏-25改进型的“科技树”最终被收束到了同一种型号下,这就是苏-25T型。

相比苏-25基本型,苏-25T型由于需要承担反坦克攻击任务,故而在全机航空电子与火控系统上进行了如下几项技术改进:

一是在综合化航电系统核心部分增加中央火控计算机,当时选用了“轨道-20”型数字计算机,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功能与苏-27S型歼击机的Ts-100比较类似;

二是增加了位于机首下方光学窗口内部的“暴风”自动光电瞄准系统,这套系统包括一个红外通道和一个电视通道,此外还有用于制导9К121“旋风”式超音速反坦克导弹的激光架束通道;

三是对座舱进行了改进,在飞行员右侧增加了一个单色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可以用于显示电视与红外通道摄取的视频画面,跟踪、锁定地面单个目标,利用火控符号对反坦克导弹进行架束引导;

四是增加了一些辅助性的航空电子设备,如苏-25T型强击机增配了自动驾驶仪,可以自动保持高度飞行,减少了飞行员长途飞行时的压力,配备了“额尔齐斯”式综合化电子对抗系统以增强战场生存能力。其航电系统的复杂性相比苏-25型强击机提升明显。

作为一种反坦克强击机,苏-25T最为关键的改进是增加了使用9К121“旋风”式超音速反坦克导弹的能力。这是一种装备给苏军直升机和强击机部队的空射重型反坦克导弹,弹体长度约2800毫米,直径130毫米,全弹质量(不含包装筒)约为45千克,使用“联盟”固体燃料火箭推进,最大速度可以达到600米/秒。

而在战术性能上,“旋风”反坦克导弹装备有一个12千克重的串联破甲战斗部,也可以换用串联高爆战斗部,破甲深度可以达到800mm/RHA左右,这一数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来看已经是非常好的性能了,苏-25T在使用9К121时,可以使用位于机翼内侧的重载挂架以“八联装”的形式携带,两侧共可携带16枚,火力强度和火力持续性都是相当可观的。

改进型苏-25TM的性能

但是,尽管T-8M也就是苏-25T的研发工作启动比较早,推进得却极其缓慢,从1979年推进到1983年才开始制造原型机,对于一种改进型机型而言这么慢的推进速度本不正常。1984年8月,苏联试飞员伊萨科夫驾驶苏-25T的01号原型机完成首飞,标志着苏-25T的研发工作终于来到了一个节点性的时刻,但后面的研发工作又开始放慢。

由于苏联末期航空科研和生产管理的混乱,加之也没有多少资金继续研发新机,一直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时,负责制造苏-25T的第比利斯航空工厂一没造出几架苏-25T来,二没完成苏-25T的设计定型,三苏军也没有真正开始使用苏-25T。这也难怪1991年3月份的南苑机场展示活动没有见到苏-25T的身影了,毕竟苏联空军自己还没见到、自己还没真正用上的装备,哪能轮得着拿出来给中国空军参观。既然中国空军对苏-25T边都摸不上,试图进口该型装备那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不过,苏联解体后,中国空军还是很快了解到了苏-25T这一型号的存在,并很快和苏-25T进行了“亲密接触”,这就是苏联解体后苏霍伊“自筹资金”、在剩下来的一些苏-25T和苏-25UB(教练型)的机体基础上改进、推向国际市场寻求国际买家支持、1995年第一次在莫斯科航展上展出的苏-25TM型。为了以示与苏-25充分区别开,初次登台的苏-25TM甚至被赋予了一个“苏-39”的临时编号,不用说,这些编号都是苏霍伊公司自己擅自决定的“作品”,俄罗斯空军并不承认、也从来没有实际运用过这些型号编号。

相比较苏-25T型强击机,粉墨登场的苏-25TM/苏-39在机载航空电子与火控系统上又进行了“微调”,主要是将苏-25T使用的火控系统核心进行了升级:

使用最新改进的“暴风-M”探测与目标指示系统代替了早期的“暴风”,相比早期的“暴风”,苏-25TM/苏-39使用的“暴风-M”增加了一个微光夜视通道,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

同时,苏-25TM还可以携带合成孔径雷达吊舱和被动雷达吊舱,前者可以支持诸如X-58P这种原本只有苏-24M才能携带的机载反辐射导弹,而后者可以极大地增加苏-25TM的态势感知范围;

此外,苏-25TM还对一些辅助性的航空电子系统、机电系统进行了再度优化,比如配备了增压式座舱、自动进近和自动着陆系统,优化了该机的飞行性能。

而从机载武器系统上,苏-25TM型强击机也是苏-25系列强击机中武器系统配备最为齐全、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

除了可以携带苏-25型强击机携带的普通航弹、航火,可以携带苏-25T型强击机配备的9К121“旋风”反坦克导弹等制导武器,苏-25TM还可以携带X-25和X-29两种小型空面导弹,X-58P型反辐射导弹,甚至可以携带X-31P/A超音速反辐射导弹/反舰导弹;

而在对空作战能力上,苏-25TM所配备的武器也堪称琳琅满目,除了可以携带P-60M和P-73两种红外制导近距格斗弹用于自卫,苏-25TM甚至还配备了P-77型中距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当然以苏-25TM的机动性来说,配备P-77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充其量只是证明了苏-25TM的多任务能力而已。

中国为什么没采购?

但是,饶是苏-25TM的性能达到了苏-25系列的最高水平,却依然没有得到中国空军的垂青,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一是从苏-25TM的研发过程和90年代时的技术状态来看,该机和当时苏霍伊公司拿出来的苏-35(老苏-35)、苏-37没什么区别,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钓鱼工程”,由于为了急需找到国际市场订单,很多机载分系统均不成熟,只能等待先有国际客户光顾、给钱帮苏霍伊展开研发工作、随后才能慢慢做到成熟水平。

而90年代中国空军的军购策略咱们也都谈过不止一次,始终是以性能成熟、能够快速形成战斗力为基本导向,在1996年后这一导向变得更加明显,中国空军没有那个闲钱给苏霍伊公司当小白鼠、更没有那个时间等一个不成熟的装备慢慢成熟的。技术上直接决定了苏-25TM这么一个东西几乎不会入中国空军的法眼。

二是从战术角度来说,无论是苏-25还是苏-25T还是苏-25TM,它们都是一种在浅近纵深活动的强击机。这种密接空中支援机型在使用时最大的挑战,是怎样与陆军的空中指挥小组进行协同、接受空军驻陆军部队的火力协调官的指挥,同时在空域使用上还要接受空军航空兵的指挥。前者用于给这种机型指引打击目标,而后者则用于管理这种机型的飞行、避免在空域使用上发生危险。

但这一切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陆军、中国空军来说,空军在空地协同上基本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陆军更不用说了,对如何引导空军航空兵战机实施前沿攻击更是没什么积累也没什么经验,即使苏-25T/TM提供了当时我军相当急需的浅近纵深反坦克能力,咱们的陆军和空军也用不了。

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最终让苏-25TM型强击机和中国空军失之交臂,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陆军航空兵开始迅速崛起,传统的CAS机型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式微,中国空军就更没有采购这一机型的必要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