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美食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芜湖有哪些特色美食小吃 云南美食文化

云南美食文化

2024-06-09 00: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食用时,先将豌豆熬好后的淡黄色稀豆粉盛入碗中,加上点碧绿的葱花、红的辣椒面或辣椒油,炸好的脆脆香香的荞皮,再放入一块炸好的油糕。有稀有干、有软有脆、有土豆香味和淡淡的咸香味、入口香味浓郁,堪称昭通小吃一绝。

昭通油糕稀豆粉

03.盐津酸辣粉

昭通盐津县是旧时的水码头,小吃品种较多,酸辣粉有凉吃热吃两种,多用红薯淀粉制成条状物即称为“粉”,“粉”有鲜粉、干粉两种,制作干粉时先要用冷水浸泡使其涨发。

粉要先在热水锅中汆烫至软滑用漏勺控干水分倒入碗中,加上酸醋、咸酱油、油辣椒、小葱末、炒香碾开的芝麻、炒香碾开的花生米、蒜汁、姜汁等调料,口感鲜咸酸辣并兼有葱蒜姜的香味,深受普通百姓喜爱。由于盐津制作调味品历史悠久,加上独特的河谷地理和气候优势,当地的香醋很有独特的酸香味,造就当地小吃的特色。

盐津酸辣粉

04.镇雄黄粑粑

这是昭通市镇雄县的民间小吃食品,其原料取自当地生产的粳米、糯米加红糖制成,工艺较为复杂,耗工耗时。先将洗净的大米和糯米磨制成混合米糊,再将剩下的糯米洗净放入甄中蒸制七、八成熟,将磨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拌匀。

根据口味的需求加入红糖或白糖,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后,便可将糯米饭搓成一个个饭团,并摔打成型,用洗净晾干的良姜叶将成型的糯米饭团依次捆扎成长方块状,入木甄连续蒸制熟即可。

刚蒸熟的黄粑粑香气扑鼻,可直接食用;冷却后,可切片油煎后食用,也可入热水锅中加热后食用,口味甜糯、米香、良姜叶香和谐一致。

刚蒸好的黄粑粑色泽红亮且甜糯,一般人误以为黄粑粑中加入了大量红糖着色,其实黄粑粑的色泽完全依靠漫长的蒸制,在密闭的木甄中经长期加热使米饭分解出大量糖分,由白变黄,趁热剥去竹叶,黄润晶莹的黄粑粑跃然眼前。

镇雄黄粑粑

05.糯米粑粑

提起鲁甸的回族民间小吃,首屈一指的当然是糯米粑粑,这种以糯米作为主要原料,包酥子红糖夹心的粑粑做工十分精细,吃起来更有一番讲究。由于糯米粑粑必须现做现吃才能保持绵软可口,所以必须趁热揭起上层,醮刚融化的糖水,才能吃得有滋有味。

昭通回民们在人情往来中家家户户都做糯米粑粑,这是招待客人的“首宴”,做粑粑考量姑娘的手艺,吃粑粑则察看小伙的人品,因此糯米粑粑至少可称得上是鲁甸回族聚居区的“第一风味小吃”。

主要用料为糯米粉,馅料是酥子、芝麻、陈皮炒香加入红糖、白糖磨成粉后一起合成糖馅粉待用。糯米粉用开水混合均匀,稀稠适度。取一个平底煎锅,锅底抹少许油,将做好的粑粑煎至微黄透心即可食用。成品绵软可口、咀嚼有味、香甜适中.

糯米粑粑

06.丝窝糖

回族糖丝窝糖熬制工艺复杂。鲁甸回族丝窝糖是用饧糖制作而成的一味舒心可口的休闲甜品。用饧糖加工出的糖品种很多,如: 苏子糖、天星米糖、麦糖、苞谷糖、核桃糖、豆糖(又叫猫儿屎糖)、米花糖、花生糖、丝窝糖等,丝窝糖是最具特色的一种。

在鲁甸坝区的回族男子喜出门做生意,妇孺喜在街场做各类食品生意。丝窝糖食品就是常做的一种,在很多街场都能买到,制作丝窝糖已有300多年历史。

丝窝糖的主要原料是: 小麦、苞谷、石膏、水、熟黄豆面,熬成饧糖后才能制作成丝窝糖。小麦先泡后捞起盛在筛子中,让它发出麦芽。发芽后用菜刀剁碎,苞谷磨成小颗粒,与剁碎的麦芽混合,加上石膏水,磨成浆,煮熟,再把单独磨好的麦芽放入铁锅内点浆,搅拌过沥变成糖水。

把锅洗净,将糖水倒入锅内上火熬,搅不动时糖就熬好了。用熟黄豆面在簸箕里垫上一层,用瓢把糖稀留在簸箕里,这样饧糖就熬成了。熬好的饧糖烘烤到一定程度就拉成糖条,把糖条的两个头粘接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圈,然后把这个糖圈放进大簸箕内裹上一层熟黄豆面。

在簸箕内,两个人面对面操作,各自把面捧在糖圈上抹匀,二人双手各朝一边慢慢拉动,把糖圈拉大,又把糖圈叠成“8”字形重合成“O”形,再捧豆面在糖圈上拉动,如此这样反复,糖圈上就出现条丝,条丝一遍比一遍细,经过数十遍,直至糖圈的丝与粽丝差不多细,丝窝糖就制成了。

丝窝糖

07.大关花粑粑

花粑粑是大关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以高山所产荞面为主要原料,用祖传特制模具烙制而成。食用时包上现炸的油辣子、本地小葱,佐以生姜、大蒜、生醋兑成的汤汁,味道香辣鲜美,营养丰富,为不可多得的纯天然风味小吃。

大关花粑粑

08.大关林记火腿小月饼

大关正宗林家糕点厂招牌点心,采用面粉、白砂糖、火腿、猪板油精制而成,林记火腿月饼的特色在于原料选取质量上乘,祖传制作配方比例恰当,烘焙火候经验丰富,月饼香酥可口、甜咸适度、油而不腻。

大关林记火腿小月饼

09.巧家泡粑

泡粑是以米粉、白糖为主要原料制成;将米粉加入适量白糖,通过发酵蒸制而成,冷热均可食用,味甜,口感好,味道纯,老少咸宜。

巧家泡粑

10.巧家印斗粑

印斗粑是以米浆、鸡蛋、白糖为主要原料,将米浆、鸡蛋、白糖挫匀,在特制的锅灶上烙制而成,呈圆形状,味甜,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味道纯,男女老幼均喜欢食用,是人们早餐中的一道主要小吃。

巧家印斗粑

11.盐津豆花

盐津豆花的口味好,与盐津的豆子有很大的关系,所含的营养价值十分的丰富。豆花的口味主要在拌豆花的辣椒上,在农村一般人家都是糟辣子,加鱼香或葱蒜就行了,在乡镇就要讲究点,有的做肉丸子辣子来吃豆花,味道就好多了,也就上了一个层次。但吃豆花也很讲究环境的,有热情好客的人招呼吃豆花,豆花的味道才出得来,吃了心里才能舒服安逸。

盐津豆花

12.昭通彝良卤肉米线

昭通的彝良县城有一家老字号的卤肉米线“谭记小吃”,用的是卤制好的五花肉、猪头肉、猪蹄等卤菜,煮好的米线加上各种卤肉,就是一碗特别的美味米线了。味道不够的话,调料台上有着很多作料:味精、盐巴辣椒、芫荽、薄荷、葱花、白菜、韭菜、番茄、腌菜,自由选用。

昭通彝良卤肉米线

13.昭通彝良火腿三鲜米线

“潘记火腿三鲜米线”在昭通彝良县城,火腿、白菜、黄花菜、木耳与米线,香鲜可口。糊辣椒、油辣椒、油煎整条辣椒、泡小米辣等四种自选辣椒随您挑选,自己动手,能吃辣者真是遇到了知音,可以放开吃各种辣椒,算是超爽的地方。

昭通彝良火腿三鲜米线

14.荞茶面汤

养茶面汤是昭通回族的传统食品,既有养身保健的功效,又有携带方便存放时间长的特点。经常食用这类荞麦制品可以预防“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回族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每当农闲时都喜欢外出做点“小生意”。女人们会提前把荞面搓好晾干,把切好的干巴丝烩熟、把豆腐切成细小的豆腐丁用热菜油将豆腐丁炸成金黄色,再把晾干的老腌菜切细,最后把干巴丝、豆腐丁、老腌菜、食盐香料等搅和在一起装在一个大瓶子里,连同晾干的养面条一并放入男人们的褡裢,为他们的外出做好饮食方面的准备。

食用时将备用小锅拿出来,将荞茶面先浸泡一下,再用火煮几分钟,然后加上瓶子里的东西,一锅可口的荞茶面佳肴就做成了。男人们在吃荞茶面时,女人们灵巧的双手,搓面条的情景总在他们眼前晃动,一股柔柔的温情顿时会涌上心头,思乡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荞茶面

15.昭通绿豆糕

昭通绿豆糕是云南滇东北传统名特食品之一,已经有100多年的制作史。昭通绿豆糕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重油、重糖、重质、品位高。它的主要优点:色泽黄绿,夹心润黑,光亮鲜润,入口滋实,甘凉沁心,余味绵长,连吃数块,可以饱腹,能作点心之用。昭通绿豆糕可以作汤圆的包心,为糕点的另一妙用。

昭通绿豆糕的主要原料,系选用本地上好的糯米发泡,放在箩内盖严焖 2小时后,用油砂炒成米花,经冷却磨细,拌入猪油白糖,调以少量姜黄,搓揉成细腻的糕团。然后选用上等的绿豆淘洗干净,用水煮熟、晒干、磨细、注入红糖浆、玫瑰、猪油等拌成馅心。将糕团和馅心分层放入糕箱框内,扒平、压紧、铲光滑、切块、包装入盒而成。

昭通绿豆糕

有的小吃已经改良了做法,甚至没有了老一辈吃时的影子。不管如何变迁,小吃还是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离乡游子们对家乡思念的对象之一。品尝家乡的小吃,可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小吃也是一种情怀,无论身在何处,家乡的小吃都会让我们回忆和牵挂,昭通的朋友们,这15款小吃中,有没有一款小吃,总让你魂牵梦绕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