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轮为何不能改装航母?只因历史上被导弹击沉过,而导弹产自中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航母货轮 货轮为何不能改装航母?只因历史上被导弹击沉过,而导弹产自中国

货轮为何不能改装航母?只因历史上被导弹击沉过,而导弹产自中国

2024-06-03 09: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以往很多人就会好奇,目前吨位最大的航母是美国的福特级核动力航母,满载排水量超过十万吨。但很多民用货轮商船的吨位超过十万吨的比比皆是,那么有没有可能将十万吨级的货轮改装成航母呢?这样就可以在特殊时期快速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航母,而针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进行过讨论,有人认为将货轮改装成航母是完全是有可能的,并举例二战时期美国、日本、英国拿货轮改装成航母的案例,以此说明用货轮改成航母的可行性方案。

  

  伊朗将一艘货轮改装成直升机起降平台,但很难称得上是航母

  其实二战的时候美国也的确将货轮改装成航母,不过那些都是护航航母,和正儿八经的舰队航母的战斗力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你别管战斗力如何,起码这样的案例有过。但是经过70多年的时间发展,海战早已从舰炮对轰、飞机临空投弹的战场环境进入导弹时代,曾经的改装经验能否还能沿用至今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二战结束之后,能毙敌于几十公里之外的导弹已经诞生,并且还拿下了一艘满载80万吨巨型货轮的“人头”战机,而击沉80万吨货轮的导弹还是中国产的一款导弹。

  

  在科普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就有提到,在两伊战争当中,傻大木从兔子手中买一批导弹,在控制导弹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兔子的东西好是好,就是找不到目标”,于是拿出说明书来操作,而操作书上赫然写着“捡最大的打”,于是那艘最大排水量达80万吨的货轮就被击沉了。而这段故事反映的其实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而傻大木买的导弹就是中国的C-601型,有趣的是两伊战争中的双方都购买了这款导弹,不同的是伊朗买的岸舰导弹,而伊拉克买的是机载反舰导弹,而伊拉克挂载C-601导弹的就是中国的轰-6D型,只不过伊拉克不是直接从中国手中买的,而是从约旦手中购买二手货。

  

  1986年4月,伊拉克出动轰-6D型对波斯湾内一支美国海军舰艇护航的运输船队发动攻击。伊拉克战机在进入攻击空域后,一开始机组人员用机载雷达锁定了美军护航船队中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导弹进入末端攻击位置后开启主动制导雷达搜索目标,但由于美军巡洋舰发现了来袭导弹发射箔条干扰。以及C601空舰导弹自身的性能的局限,导弹在箔条干扰的影响下,丧失了对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目标追踪,程序默认自动攻击搜索到的最大目标,于是该导弹飞向了护航船队中最大的一艘油轮,一举将这艘油轮送入海底。

  

  而C-601反舰导弹是中国海军鹰击-6型反舰导弹的出口版本,而鹰击-6型反舰导弹的技术源自于海鹰-2型反舰导弹,海鹰-2型反舰导弹而是仿制于苏联的SSN-2“蚕式导弹”,不过和原版的蚕式导弹不同,中国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从原版的40公里射程提升至95公里,射程提升足足有一倍之多。由于蚕式导弹一开始就有针对战列舰的穿甲设计,所以C-601型导弹采用了513公斤重的聚能穿甲爆破部,在对付军用目标威力依然十足,在对付民用货轮更不上在话下,所以哪怕对付是一艘满载达80万吨的货轮。

  

  所以货轮再大也不能改装成航母,因为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完全不一样,光是建造船只的材料都不一样,货轮只要满足货运搭载的要求即可,根本不考虑军用的各种防护标准,特别是浪费空间、吨位的水密隔舱。在很多关键地方都没有防护,一旦遭到攻击根本无法应对随之而来的各种威胁,因此将现代货轮改装成航母的想法是不可行的。其实早在太平洋爆发前,日本海军就意识到自己在军舰数量上和美国的差距,因此日本和民用造船厂达成一项协议,那就是军方愿意支付60%的建造费用,船厂在建造货轮的时候必须按照军用标准设计,以便在战时快速改装,而当时很多造船厂都无法抵挡60%成本的诱惑从而与日本海军合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