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二院206所:打造科技内创新创业与量化激励生态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航天206所全称简介 航天科工二院206所:打造科技内创新创业与量化激励生态圈

航天科工二院206所:打造科技内创新创业与量化激励生态圈

2024-06-10 07: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多年来,在集团公司和二院的部署指导下,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6所(以下简称“206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的航天防务智能机电企业”战略目标,聚焦主责主业,突出价值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三链协同,针对制约创新成果转化的痛点难点问题,大刀阔斧实施改革,探索出一套具有航天特色的科技内创业与量化激励管理方法。

206所改革完善创新工作机制,持续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激情,通过梳理创新向创业、样品向产品商品转化的创新过程,问题导向,推进创新工作机制改革。针对前沿基础类技术研究周期长、成果显现慢的特点,设立前沿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分类赛道,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资深科技委专家组织相关部门,组建科技创新辅导专班,在概念验证、中试、检验检测、产业对接和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加强咨询和指导,通过精简立项审批流程、简化预算管理、打造网购平台、组建“快响团队”等,打造创新特区,围绕创新项目实施,构建快速响应机制,探索打破制约创新的条条框框,确保风险可控条件下的创新机制灵活高效。

据介绍,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206所搭建了航天原点创客空间,营造宽松、高效的线上线下创客工作环境,支持创新团队技术研讨、创意路演、对外交流、产品展示。依托科技成果成熟度评价体系,量化评价科技成果的技术成熟度、市场成熟度、团队成熟度,为科技成果资本化奠定基础。举办创新创意大赛,挖掘一线职工创意火种。通过创新创意大赛,海选出40余项创意,多个装置实现外部立项,完成“创意孵化”到“样机”的研发,迈出产业化第一步,实现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破壁”发展。

206所积极探索知本券和合伙人模式,创新提出“成果知本券”概念,通过“成果知本券”对创新成果进行量化评价,结合研究人员技术贡献,实施“知本”拆分,并依据知本券实施创新激励,指导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环节的收益兑现,有效打通了科研型企业创新成果持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三权分离管理瓶颈。在空间微动力、无动力外骨骼等项目试点实施“内创业合伙人制度”,模拟公司化运行,压缩管理层级,推行创新项目自治管理。构建服务平台,变创新团队单点发力为产业链协同推进,变技术创新为技术—商业模式—管理多维创新,合力打造科技内创业创新生态圈。通过线上“航天原点创客科技成果转化专家系统”和线下“成熟度概念验证开放平台”,辅导集团公司内外近两百个创新项目,社会效益明显。

实施开放式创新,践行“走出去”战略,结合国家布局推进的国民经济空间规划和区域规划,大力推进京外创新布局,主动吸纳社会化资源,壮大创新链、健全产业链,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托双创项目,推进职工在岗创业,在南京参股设立创业公司,成立三年来,业务已成功拓展至北京、山东等省市。结合创新项目发展需要,在洛阳、成都、深圳、西安、合肥五地设立异地研发分支机构,构建“1+3+N”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区域研发中心与所本级间实施产业联动,引进当地高校和企业优质资源,为206所科技创新赋能。聚焦康复外骨骼产业化,设立洛阳联合研发中心,联合洛阳当地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康复外骨骼联合研发,推进在河南河北两省市康复医疗设备资质落地,并以此为突破口,打开全国市场。

206所通过科技内创业和量化激励政策实施,构建了良好的内外部创业生态,创新创业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206所从传统机电领域向智能机电领域转型,在若干领域实现有效拓展,人工智能、生物交叉、空间工程、新能源等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技术创新外部立项218项,十余项产品陆续量产,多项技术创举填补领域空白,牵引机电装备升级换代。获国际专利12项、国家专利900余项,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近千项,荣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北京本部为中心,打造“1+3+N”内涵式多维实体布局,助力206所规模化、高质量发展。面向智能机电技术前沿,主动布局无人智能控制、人体机能增强、生物交叉等前沿技术创新,勇辟产业新领域,承担载人航天环控生保任务,为国家重大工程专项贡献力量。十余款航天技术通过技术转让和研发许可,实现经济效益亿元以上;获得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管理创新成果奖项,价值创造能力屡创新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稳居行业前列。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梦爽

(周梦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