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第七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致郁的番 余华《第七天》

余华《第七天》

#余华《第七天》|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7年第一次读余华老师的《第七天》,感觉那时什么也不懂,只知道在爱情的情节里无病呻吟。而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时,看到了更多的角度,有荒诞和讽刺,也有温情和平凡。

书以死亡开端,却字字句句在写『活着』,用荒诞且魔幻的手法讽刺了很多社会现实和社会事件,又用最朴实的未加以修饰的文字叙述着多种多样的人性。

“一个二十一岁的大男孩,在很平常的一个工作着的日子里,捡起了一个火车上掉下来的婴儿,改写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二读这本书,我感受到最悲伤的一条线——杨金彪与杨飞之间毫无血缘关系的父子情。

杨金彪抛弃杨飞,把他一个人扔在异乡那块青石上的那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成了杨金彪之后无数个夜晚的辗转难眠,“我丢弃过你”成了杨金彪一生都没有释怀的心结。

可他在才二十一的时候,捡到了杨飞并抚养他长大,他把自己最好的一切都给了杨飞,他说“我只要杨飞”“世上没有比他更聪明的孩子了”,他给杨飞无私的爱、温暖和怀抱,给了杨飞新的生命。在杨飞亲生母亲找来后,他主动联系,“欣然”放手,让杨飞自己选择,给杨飞充分的自由和尊重,甚至在自己死后,待在殡仪馆工作等他,想着四五十年后,儿子杨飞过来,自己就在那里接他。

他允许杨飞占满自己生命的全部,没有留一丝缝隙给其他的幸福生活,他甘愿让自己活在杨飞的轨道里。

“我就是想找到那块石头,在上面坐一会儿,我一直想去那里,天黑了就想着要去那里,天亮了看见你又不去了,我舍不得离开你。”在那边世界重逢后的杨金彪对杨飞说着。在他们重逢后,他悲伤地喃喃了四次“你这么快就来了。”

这些情节,看完书后还是会一遍遍想起,想到就有一种巨大的悲伤感,父子两人在两个世界寻找着彼此的身影和痕迹,“如同水中的月亮,无论波浪如何拉扯,月亮始终围成一团荡漾着,一成不变。”就像曾经父子两人手拉着手,一边看着月亮一边往前走,不管怎么走,他们与月亮的距离都没有变化,而他们不管怎么找,他们之间隔着生死的距离都没有任何变化。

这本书的每一条线都让人觉得悲伤和绝望,草菅人命的强权者、为虎作伥的附势者、掩耳盗铃的媒体、麻木不仁的看客、笑里藏刀的同事、不得善终的良善人……以及孤独的主人公杨飞——没有墓地,没有人为他净身,没有人悼念他,他只能自己为自己带上黑布。

余华老师用很平静的文字写着绝望的孤独和残忍的社会事件和人性。他在这本书中的仁慈就是为那些没有墓地,不能安息的人营造了一个死后的世界,一个可以波动月亮,缩短距离的世界,一个给予错过的人重逢的世界,一个人人平等没有仇恨、没有贫富、没有病痛的世界——死无葬身之地。

在那个世界里,能与想念重逢、与过往和解,是消散也是永生,似乎也是想治愈书中那些没有墓地的人,告诉他们有这样平等的世界,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常读常新,不同的时期阅读有不同的感受,喜欢书中两个经典——“门铃响了”和“死无葬身之地”,喜欢书中那种久久地打不败的悲伤感,喜欢字字句句透露出的平凡与不平凡。

但喜欢归喜欢,就像《活着》一样,在我忘记这些情节之前,可能都不敢再看一遍,毕竟那种看完后意识到「平凡得无可奈何」的虚无感太要命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