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胃镜sig是什么意思 上医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上医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2023-03-25 10: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到了“治未病”一词,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的“治未病”不仅要采取措施防止其向疾病发展,还要防止亚健康的产生,而且在已病的情况下,还要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累及未病的脏腑。

夫四时陰陽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陽,秋冬养陰,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陰陽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陰陽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

译文:

四时陰陽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陽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陰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陰陽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顺从陰陽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乖乱。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所以圣人不是等到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

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黄帝内经》

孙思邈《千金方 • 卷第一序例 • 诊候第四》:“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

以癌症预防为例: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癌症一级预防 从病因学角度开始的预防措施。以消除致癌病因、危险因素及干预癌症发展和防止癌症发生。

癌症一级预防就是癌症的第一级预防或病因预防,其目标是防止癌症的发生。研究显示,约80%的癌症与生活习惯和环境有关,所以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少吃腌制食品、食物多样化、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注意环境安全、加强职业防护等,均是重要的防癌措施。

1.避免吸烟

吸烟已经是明确的致癌因素,与30%的癌症有关。烟焦油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和促癌物质,如3,4-苯丙芘、多环芳香烃、酚类、亚硝胺等。吸烟主要引起肺、咽、喉及食管部癌肿,也使其他部位发生肿瘤的危险性增高。

原发性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30年来发生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在所有因癌症而死亡的病例中,肺癌占比最大,而其中85%的肺癌是由吸烟引起的。吸烟是目前公认的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患癌症的风险会随着人的一生吸烟数量的增加而加大。对于从不吸烟或戒烟的人来说,肺癌是可以有效预防的;一旦戒烟,患肺癌的风险就会慢慢降低。如果戒烟长达15年之久,患肺癌的风险就会接近那些从不吸烟的人。

2.改善饮食结构

调查表明:结肠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及肺癌是最有可能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而加以预防的。事实上,合理的膳食可能对大部分癌症都有预防作用,特别是植物类型的食品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防癌成分,这些成分几乎对所有癌的预防均有效果。

3.职业、环境、感染、药物等

因职业和环境的原因而接触一些化学物质可导致不同部位的肿瘤,如肺癌(石棉)、膀胱癌(苯胺染料)、白血病(苯)。有些感染性疾病与某些癌症也有很密切的联系,如乙肝病毒与肝癌,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在有些国家,血吸虫寄生感染显著增加患膀胱癌的危险性。暴露于一些离子射线和大量的紫外线,尤其是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也可以导致某些肿瘤,特别是皮肤癌。常用的有致癌性的药物包括性激素(如雌激素和雄激素)、抗雌激素药(如三苯氧胺)等。绝经后妇女广泛应用的雌激素与宫内膜癌、乳腺癌有关。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癌症二级预防 以阻止初发癌症进一步发展为目的的预防措施。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生存率为目标的现阶段癌症预防的重点方法。

癌症二级预防就是要做到“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其主要措施是筛查和干预。人群筛查的方法要求简单、方便、容易接受,可反复检查。常规体检包括:定期健康检查,个人经常性的自我体检,以及对一些癌前病变患者的长期临床随访。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的十个早期征兆以提醒公众注意,也有利于早期发现癌症:①身体出现硬结或肿块;②食管有异物感;③持续性消化不良;④干咳或痰中带血;⑤原因不明的大便带血;⑥无痛性血尿;⑦不规则阴道出血;⑧久治不愈的溃疡;⑨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⑩原因不明的低热。以上都是癌症的早期信号,如发生这些症状应高度警惕,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必要的检查。

几种常见癌症的二级预防的筛查方法如下:

1.乳腺癌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筛查技术包括:乳腺自我检查(BSE),临床乳腺检查(CBE),乳腺X线钼靶摄片(MAM),磁共振(MRI)和乳腺超声检查。对一般妇女:①40岁以下,每1~3年1次临床乳腺检查;②40~60岁妇女,每年1次乳腺X线钼靶摄片和临床乳腺检查;③60~69岁妇女,每1~2年1次乳腺X线钼靶摄片和临床乳腺检查;④建议妇女每月一次乳腺自我检查。

2.消化道肿瘤

对于高危人群:40岁以上,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或者有消化道症状者,建议筛查。筛查技术包括胃镜和细胞学确诊的方法。胃癌的筛查技术主要是:X线上消化道造影,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血清学检查及其胃镜—活检确诊。建议对40岁以上的有消化道症状的人群进行筛查。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和胃大部分切除都是胃癌的高危人群。肝癌常用的筛查方法是:血清甲胎蛋白和超声检查。结肠癌筛查技术:直肠指诊和结直肠镜及其活检技术等。

3.宫颈癌

早婚、早育、性生活紊乱、病毒细菌感染、吸烟、长期口服避孕药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液基薄层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肉眼观察、阴道镜/宫颈组织活检等。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从宫颈刷取细胞进行制片、阅片和诊断。另外,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HPV-DNA检测对早期发现高危HPV的持续感染,提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人类所有的癌肿都应该进行二级预防,但目前条件所限,二级预防只对部分癌肿是有效的。确实能通过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而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的肿瘤包括以上列出的常见肿瘤。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癌症三级预防 保护机体状态、防止疾病危害的预防措施。以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解除痛苦和促进功能恢复为目的。

癌症三级预防,即癌症临床预防,是对已确诊的癌症病人进行积极的医学治疗,以争取获得最佳疗效。即使是晚期病人,也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1.手术治疗:对于早、中期癌症患者尽量采取手术根治,以提高肿瘤的治愈率。

2.化学治疗:用化学药物(包括内分泌药物)治疗癌症,是一种全身治疗,抗癌药物进入体内后很快分布到全身,既可杀灭局部的癌细胞,也可杀灭已转移至远处的癌细胞。化疗是某些癌症唯一可选择的治疗方法,更多情况下化疗是与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相配合。化疗根据目的不同,可分为根治性化疗、辅助性化疗和姑息性化疗。

3.放射治疗:用各种不同能量的射线照射癌症,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手术、化疗等配合,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以提高癌症的治愈率。手术前先做一段放射治疗,使癌症体积缩小,为原来不能手术的患者争取到手术的机会。对晚期癌症,可通过姑息性放射治疗达到缓解压迫、镇痛等效果。可分为根治性放射治疗和姑息性放射治疗两种。前者剂量较大,照射较彻底,适用于较早期及部分晚期患者,以消灭原发灶、手术后可能的残余灶以及某些转移灶。后者适用于晚期患者,多属权宜之计。

4.免疫治疗、中医等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对我国癌症康复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手段与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是我国肿瘤防治行之有效的途径。

5.姑息性治疗:姑息性治疗的目的是维护患者尊严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①对癌痛患者进行三阶梯镇痛;②给予有效的心理治疗,稳定情绪;③调节饮食,补充营养;④保持安静,增加睡眠;⑤给予耐心、细致的医疗护理。

总之,一旦患有癌症,就要接受正规的抗肿瘤治疗。抗肿瘤治疗不是全部杀灭肿瘤,对于恶性肿瘤,不能穷追不舍地杀灭它,而要努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适当地抗肿瘤,与肿瘤长期共存。目的是救治病人,而不是消灭肿瘤。肿瘤没有了,但是身体状况很差,生活质量很低,结果寿命并未延长,个人或社会并不真正受益。过去评价癌症的治疗效果,是能不能让肿瘤缩小或消失,而现在的肿瘤医学正朝着更加注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方向发展。

=============================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