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危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肝炎的症状和体征表现 乙型肝炎的危害

乙型肝炎的危害

2024-05-17 18: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什么是乙肝?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乙肝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因此,本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传染病之一。

  二、乙肝的症状?

  乙肝的临床表现相差很大。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感染乙肝病毒后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没有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仅仅是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不论是“大三阳”或是“小三阳”,也不论HBV DNA阳性或阴性,均称乙肝病毒携带者,它占乙肝感染者中的大多数。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虽然没有症状,甚至肝功能也正常,但是肝脏存在慢性炎症,如果不治疗,最终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这些人其实不是真正的携带者。因此,如果没有肝组织学检查的证据,要进行长期的、动态的观察,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2.急性乙肝:病程在半年内为急性乙肝,一般起病较急,有轻重不等的症状,多数人HBsAg多在半年内消失,少数可变成慢性乙肝。

  3.慢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为慢性乙肝,可有轻重不同的症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如果没有乙肝病史,也没有近期的化验结果,首次发病有时很难判断是急性乙肝还是慢性乙肝。

  4.重型乙肝:病情发展迅猛,症状很重,如不积极抢救,可危及生命。

  除了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其他各型乙肝均有轻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精神不佳,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炎症,消耗增加,已摄入的物质因肝功能受损,不能充分代谢,满足机体的需要。第三个方面可能是乙肝引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影响休息和睡眠,失眠、多梦等都可能与此有关。

  2.消化道症状: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肝脏分泌的胆汁是食物消化所必需的。肝炎时,胆汁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肝脏的炎症还可能引起肝窦的血流障碍,导致胃肠道的充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乙肝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

  3.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病情较重时,由于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深,它是黄疸最早的表现。但是天热出汗饮水不足、一些药物等也可引起尿液颜色的改变,应注意区别。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继续增加,可引起眼睛、皮肤黄疸。由于胆汁酸的排出障碍,血液中胆汁酸浓度增高,过多的胆汁酸沉积于皮肤,刺激末梢神经,引起皮肤瘙痒。

  4.肝区疼痛:肝脏内部缺乏痛觉神经,乙肝一般没有剧烈的疼痛。但肝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称肝包膜,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肝脏发炎肿大时,肝包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刺激,因而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如果疼痛剧烈,还要注意胆道疾病、肝癌、胃肠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误诊。

  5.肝脾肿大: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胆汁淤积,乙肝常有肝脏肿大。如果慢性炎症不愈,反复发作,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脏质地变硬。晚期由于大量肝细胞破坏,纤维组织收缩,肝脏可缩小。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早期,脾脏多无明显肿大,以后可因脾脏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以及门静脉高压,脾脏淤血,引起脾脏肿大。持续性进行性脾脏肿大提示肝硬化。

  6.肝外表现:不少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皮肤色素沉着。或者是由于持续或反复黄疸,胆绿素在皮肤沉着所致。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称肝掌。皮肤上一簇呈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称蜘蛛痣,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压之退色,常见于面部、颈部、前胸和手背,蜘蛛痣偶尔也可分布于全身。

  乙肝患者症状的轻重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完全平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感觉的敏感性相差很大。另一方面,症状除了与躯体因素有关外,还受精神因素的影响。

  三、感染乙肝病毒后,能恢复吗?

  感染乙肝病毒后,约95%的成年人数月后能恢复。他们能清除身体内的乙肝病毒,并有免疫力。这意味着他们不会再被乙肝病毒感染了。他们不再具有传染性,不会把乙肝病毒传染给他人。不幸的是,约5%的成年人和高达90%的5岁以下儿童无法清除身体内的乙肝病毒,而成为慢性乙肝感染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