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章的传奇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老茶工普洱 老班章的传奇故事

老班章的传奇故事

2023-11-12 08: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然而, 从 2000 年开始,勐海的古树茶,火了。

茶人对古树茶的追逐,遍布勐海的古树茶区。从南糯山到布朗山, 从贺开到班盆,再到南面的老曼娥,这些颇有名气的茶区,都有连片成群的古茶园,各个茶区的茶质,由于不同的土壤和气候而形成了不同的口感。

最终,所有茶人的脚步都不约而同地停留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这个小山村的名字叫 “老班章”。

茶人们把在布朗山喝过的古树茶反复比较,不断品味,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

老班章茶区的茶是最经典的古树茶,堪称茶中之王。

老班章古茶树的分布

老班章的古茶树一共有 4700多亩,古茶树环绕着现在的老班章村,有的古茶树在房前屋后,还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庭院景观。为了明确茶树的分布方位,我们以老班章中心小学校为轴点,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描述古茶树的分布。

东南面茶区是老班章古茶树面积最大的茶区,古茶树的树龄均在三百年以上,现在疯狂一时的两棵“班章王”茶树,就在这个茶区。该茶区的茶质和口感 ,非常典型地代表着老班章茶的特质和特征——茶气足(涩味),苦底重,回甘快,香气一流,还有挥之不去的“喉韵”!老班章茶就是指这一个片区的茶。

东北面茶区是老班章日照稍短也属于比较大的茶区,这片茶区的古茶树树龄也在百年以上。该茶区几乎和班盆老寨的拉祜族古茶树连成一片,唯一的区分点就是一条河,当地人称为“班盆河”,将两个茶区明显地隔断开来。该茶区与相邻的班盆老寨古茶园虽然隔河相望,但是两个茶区的茶质、口感、茶气均有明显的区别,不懂茶的人,将两个茶区采摘的鲜叶放在一起,却无法分辨,而懂茶的人,一眼就可区分来自两个茶区的茶。两个茶区的茶价也因此而相差十倍以上。

西北面茶区是老班章村的一个制高点,日照比较长,古茶树的树龄也在百年以上。茶叶的苦底重,涩味较轻,香气和甜味突出,当地人更喜欢这片茶区的茶。

西南面茶区是紧邻“班章王”的古茶树茶区,树龄都在百年以上。该茶区茶树稀疏,面积较大,山势陡峭,茶树与高大的栗树相伴为生,缓缓向谷底延伸,多样性的植物密布在这片茶区。哈尼族语言的“老班章”,据说还有一种意思是“桂花飘香的地方”。而传说中的桂花林就是和这片古茶园相依相伴的。因此,这片茶区的茶,除了茶气足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香。也许老班章的茶香和传说中的桂花香之间,其本质中就有着一种内在的历史的渊源。

老班章茶的采摘

古树茶的采摘,一般以 一芽二叶最为标准,这种采摘法不伤茶树,采下来的鲜叶形状、大小都比较统一,同时,还不会影响第二拨茶叶的再发芽。

采摘古树茶的手法不能用指甲掐断芽头,而是直接用两个手指头折断芽头,使断端迅速封口,不会萎缩,有利于下一拨芽头顺势从旁边再次发芽。其次,这种采摘方法既不伤手,采摘速度也快。

所以,你只要从采摘的手法上就可以看出来采摘工是熟练的还是生手。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日照长短也不一样, 山头茶、 山腰茶、 山顶茶,在明前 (清明前)究竟什么时间可以采,采几发,完全没有规律。同样的树龄,一样的茶质,在谷底,在山腰,在山顶的茶,所发出的嫩芽很明显的不一样。同一个位置的小树茶和古树茶相比,在芽头、叶片、叶绒、叶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般茶叶采摘期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从 3月中旬到11月中旬都是采摘期,只是不同的月份所采摘下来的茶叶品质有明显的区别。

但是,长期的实践过程还是认为,春茶到雨季来临之前,这段时间为茶叶的生长优质期。进入雨季后,虽然茶叶疯长,但品质就不是那么好了。一直到谷子扬花,深秋时发出的茶叶,品质又属于茶叶最佳时段,老百姓俗称为“谷花茶”。

总结起来,茶叶的三个采摘时段就是 春茶、 雨水茶和 谷花茶。

茶叶之所以有好和差之分,有一个重要的数据标准就是茶多酚含量。

据云南省茶科所某博士说,云南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的区别就是茶多酚的含量不同。云南大叶种茶茶多酚含量为 4.3,小叶种茶只有 1.3,而老班章的大叶种茶茶多酚含量竟然达到了 4.6。

因此,普洱茶之所以能够越陈越香,就是 茶多酚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而老班章茶之所以受茶人追捧,在后期存放中的变化使之显得比其他茶叶品质更高, 茶多酚的含量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老班章茶的制作工艺

萎凋

普洱茶制作从鲜叶采摘以后,马上对鲜叶进行萎凋,这种古制手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传统的制茶方式是把鲜叶放在簸箕中或是竹篾凉席上,置于阴凉处,慢慢脱水,这就是传统的 萎凋方法。

萎凋和后来的杀青工艺有着必然的联系。

因为杀青之前先要煮水,煮水的目的是使整个灶膛的温度达到均匀一致的最佳状态,然后洗净杀青的锅,再把鲜叶放入锅内。此时,如果鲜叶脱水达不 20%,即使你快速地翻动,鲜叶也会粘锅,马上产生焦煳味,这锅茶的品质就会受到影响。而通过萎凋,脱水达到 20%~30%的鲜叶,就不会粘锅,不会焦煳。

过去,各家各户因为茶叶量少,萎凋的方式就用簸箕和竹篾凉席进行摊晾。现在,茶叶产量多了,很多人家就用不锈钢的材料做成凹槽,槽底是用通风的丝网垫底,底部有鼓风机的通风道,当鲜叶放在萎凋槽上,鼓风机不断送风,使鲜叶均匀脱水。

这种现代萎凋槽的应用,不受环境、气候、温度等影响,使鲜叶在萎凋槽上干净、卫生、科学地进行脱水。

综上所述,萎凋的主要功能就是 使鲜叶均匀脱水,以保证后续制茶的质量。

杀青

杀青在普洱茶制茶工艺当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鲜叶通过 萎凋以后就进入了 杀青。杀青是茶叶的一个转换过程。杀青的轻重是决定这款茶的口感以及后期存放变化的一个重要依据。

杀青的主要目的是 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味”,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

普洱茶主要杀青方式分为 锅炒杀青和 滚筒式杀青。大型茶厂或一般台地茶多为滚筒式机器杀青,而老班章古树茶的杀青主要采用锅炒手工杀青。

普洱茶杀青属于低温杀青,叶面温度一般在 80°C以下,多酚氧化酶钝化较少,香气物质未完全消失。

早年间,老班章哈尼族制茶人全凭那双手,在滚烫的锅中,感受着茶的温度和锅的温度,来决定杀青时间和炒青时间的长短,制作出品质优良的老班章古树茶。

所以说,传统手工制作的普洱茶, 经验是决定茶的好坏的重要因素。

揉捻

当茶叶从热锅中出来后,摊晾在竹篾席或萎凋槽上,凉到一定温度时,就把这些杀青后的茶叶归拢进行揉捻。

揉捻的主要目的是 使杀青后的古树茶表皮破损,刺激茶叶内的细胞活力,加速酶的催化作用,同时,也让茶的内含物更充分地渗透出细胞。

老班章古树茶的鲜叶在最初杀青时,就决定了这些茶叶是轻炒轻揉做泡条,还是中炒中揉做中泡条,或者是重炒重揉做紧条。

晒青

科学研究认为,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限度保留了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而其晒干的茶叶表面细胞孔隙最大,有利于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

晒青是普洱茶制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形成普洱茶可以长期存放并且可以越存变得越好的重要条件。

由于普洱茶的干燥使用的是最符合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日晒 ,一般太阳光的温度都在 45°C以下,这样的温度,是不会破坏酶的活性的,所以,普洱茶制成茶饼以后,仍然会继续发生变化。

这一系列的工艺 ,全凭着老班章人那双有感觉的手来完成。即使到了最后看似简单的晒青过程,你依然可以感觉出一个生手和一个熟练制茶人的明显区别。

老班章茶的精制和仓储

所有从老班章村采购的晒青毛料,都是要拉到勐海县城有正规生产许可证的普洱茶生产厂家,做成普洱茶的精制产品,或是饼,或是砖,少量的是坨。

而大多数是以饼或砖为常见,只是饼和砖的重量不同而已。

有的饼做成传统的 357克重量,有的商家觉得原料金贵,也做成 200克重量的小饼。

所有的饼和砖共同的名号都冠以 “老班章”“班章”或“班章王”。还有些特意注明个性化的老班章产品,例如什么 “某某老班章”。

一般做老班章茶的人基本都是老茶人,对茶饼压制的松紧度都有自己的要求,这是长期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个人习惯。

饼型的松紧关系到后期转化速度:饼型松,转化快一些;饼型紧,转化慢一些。

茶饼压制完工后,就要进入干燥。

干燥就是把茶饼的含水量控制到能安全储藏的含水量以下, 一般普洱茶要求含水量在 10%以下。 就这样,老班章茶的散料经过蒸、压、烘干、包装,就真正地进入了存放和消费领域。

普洱茶的后期转化程度与 存放地域也有极大的关系。

珠三角地区温度高、湿度大,普洱茶在这些地区存放转化速度较快,但是, 就是有湿仓味,有些人不喜欢有湿仓味的普洱茶。

现在,珠三角地区有条件的大藏家,都建立了现代化的仓储库,可以人工 控制库内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的转化。

中原地区还是属于干仓存放,包括云、贵地区,这些地方存储的茶,湿味 较轻,转化速度慢。

这些自然条件对后期的转化要求,决定了普洱茶在杀青和揉捻时是制作 成泡条、中泡条还是紧条。

珠三角地区一般都做 泡条和 中泡条, 中原等地区有的就做成 紧条。条索 的选择都与存放地点和消费地区人群的口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珠三角地区是普洱茶最大的存放和消费地区 , 云南大部分的普洱茶 都销往珠三角,所以,在云南生产的普洱茶都以泡条和中泡条居多,这就为普洱茶的品饮和冲泡方式预埋了许多不同的伏笔。

老班章的古茶树从种下以后,天养,人护。每一片嫩叶,都是由大地输送血液,日月补充精华,风雨滋润筋骨,雷电给予能量。而在整个制茶过程中,是哈尼人的那一双双手,抚摸着茶,轻揉着茶,翻动着茶,他们触摸着的是茶的精魂,演绎出的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恐怕就是集天地之灵、汇人气之盛的 老班章古树茶能够成为 “茶中之王”的重要原因。

END

更多关于“老班章”和哈尼村寨的精彩故事,敬请关注 《老班章》一书。

《老班章》

作者:马安民

责任编辑:刘焰

目录

向上滑动预览《老班章》目录

第一章 被世人遗忘的村寨和茶 1

老班章名称的来历 3

永不熄灭的火塘 9

老班章村族谱 13

老班章独特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饮茶方式 17

哈尼族的“龙巴头”和“龙巴门” 22

哈尼族的婚俗 27

哈尼族最热闹的节日——“嘎汤帕”节 34

老班章村通电 40

老班章的制茶能手和伊娘阿谷家的血亲 48

第二章 老班章村的富裕之路 53

老班章古树茶的前世今生 55

“今大福” 59

“陈升号” 73

“中吉号” 86

“三爬”老班章 100

从老班章村农信社主任到村支书 108

第三章 开放的老班章 117

布易班 119

香港老班章 130

津门老班章 137

山里孩子 144

老班章的外地人 156

第四章 传统和现代的冲突 163

老班章村哈尼族的第四代建筑 165

老班章村的最后一所小学和最后一名教师 173

老班章村哈尼族的“手抓饭”濒临绝迹 178

老班章村哈尼族刀具的消失 183

民族服饰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境遇 188

爱玩微信的“歌杰号” 193

马帮的后代 198

第五章 山花烂漫 205

青山绿水老班章 207

“戈二”老班章 223

“顾家”茶荟—老班章2.0 233

第六章 老班章古树茶 251

老班章古茶树的分布 253

老班章茶的采摘 256

老班章茶的制作工艺——萎凋 262

老班章茶的制作工艺——杀青 264

老班章茶的制作工艺——揉捻 269

老班章茶的制作工艺——晒干 273

老班章茶的精制和仓储 276

老班章古树茶的冲泡和品鉴 279

后 记 287

《老班章》

文中部分内容有删改 图片来源于本书

编辑:张益珲 李爽 张丽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