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往事:草莽县城30年的现代化进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老挝邵东李朝鹏最新消息 邵东往事:草莽县城30年的现代化进击

邵东往事:草莽县城30年的现代化进击

2024-05-29 04: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里从未真正割裂乡土与过去,但也不可阻挡地向前奔去。

作者 | 尹航

设计 | 张鹏飞

这是「三声」报道的第53篇新商业地理

168公里,从长沙到我的家乡邵东县的距离。每天有10趟高铁列车从省城驶来,1小时20分钟的车程之后经停此地3分钟,再向更广大的西南腹地奔去。

我的故乡显得特别。在重视农业的湖南,邵东倚重持续活跃的个体工商业。民营经济占比在60%以上,全民皆商是最为显著的地方气质。

既无资源也缺少原始资本积累,邵东人最显著的特点是勤奋、敏锐与敢为人先。

四十年来,生意带来发迹的故事。县城从2.5平方公里发展到35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15倍,成为湖南省唯一一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实验区,“四万邵东帮”则成为老挝当地最大的商帮。

但就如同前辈们当年在丛林边上,踩着法律的灰色地带打通通向东南亚的商路一样,邵东人寻求发达的路上饱含草莽与冒险的元素。勤奋与肯干之外,乡土情结深重的“邵东帮”以宗族亲缘连成生意同盟,对外争夺资源与权利时不乏斗狠与抱团欺压。

而财富通过在外经商的人源源不断地流入故乡时,被留下的社会却长期处于相对富裕与空心的矛盾拉扯中——农村凋敝,留守成为老年与孩童的常态。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在列车停靠邵东站的3分钟内,车厢大概率会卸下一半以上的乘客。接下来,县城里所有的宾馆酒店几乎都会爆满,外地车牌将满大街可见。

无论离家多远多久,在这个时刻,我能够切身地体会到与故土的牵连,也更清楚地理解当我们悬浮在外时,故乡历经的被忽视的变化。这些变化一直发生,并且一直塑造着这座小城。

草莽“邵商”

在邵东,最难忽略的一定是商人群体。在民营经济占比超过60%的县城,“人人有副业、全民皆经商”是最常见的本地场景。

但“邵商”群体大规模进入公共视野已经是2010年前后的事。“十万邵商掘金东南亚”的故事忽然被新华社、《财经》杂志旗下的《企业家天地》等媒体集中报道。那时,距离邵东人第一次踏足此地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

最初不会有人注意这一群湖南小城来的挑夫走贩。邵东地少人多,资源匮乏,第一批外出经商的人往往是生活所迫,起步也遵照了先辈“倒买倒卖”的传统。

周边的村镇有发展小五金、打火机、箱包等行业的传统,形成“专业村”与“专业镇”。80年代末第一批去往东南亚国家的邵东商人,正是通过同宗同族传帮带的关系,把这些小商品带去需求更旺盛的市场。早年,他们的经历常常处在贸易与走私的边缘地带,炎热气候与丛林环境甚至让一些先行者丧命于此。

事实上,正是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逼迫”了邵东人在务农之外另谋出路。

邵东位于衡邵干旱走廊影响最重的地区,是全省人均耕地最少的县,也并没有任何地缘优势。高铁时代之前,唯一的老娄邵铁路时速长期维持在45公里/小时,被视为一段颇为鸡肋的“盲肠”。

“肩挑手提”的行商传统可以追溯至新中国建立前的近代,缺少资源与原始资本的邵东人最先进行倒买倒卖与货物集散的生意。我父亲的爷爷为了养活十个子女,30年代时就外出前往交通更为便利的双峰县经商,并且提携同族的后辈,“挑货”成为务农之外的谋生方式。

即使在人口不能自然流动的六七十年代,邵东人冒着“投机倒把”的风险也要在外“流窜”赚钱养家。我父亲向我讲述年少时的经历,村里最殷实的人家总有一位常年外出的男人,家里拥有他们少见的各种新鲜物什。

真正的变化来自改革开放之后。由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