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实践】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生动范本,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入围作品再创新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群星传统点完了 【卓越实践】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生动范本,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入围作品再创新高

【卓越实践】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生动范本,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入围作品再创新高

2023-05-28 18: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8月13日,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地区九个入围作品或团队的惠民展演在上海星舞台拉开帷幕。演出现场,每当节目演到动情处,台下的观众席里时不时会传来抽泣声。台上台下共融,演员观众共鸣……这场没有“明星”的展演,每个人都是主角,“群星”闪耀,绽放璀璨的生命力。

据了解,群星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是文化和旅游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而设立的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也是衡量各地社会文化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截至目前,群星奖已经成功举办18届,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将于今年9月举行。

在第十九届群星奖复赛中,上海获得骄人成绩,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共八个作品入选决赛,再创新高;而广场舞、合唱上海亦有两个团队直通决赛。这是自2016年《群星奖评奖办法》修订以来,由上海市选送的决赛入围作品数量最多的一次,振奋人心。

上海市文旅局局长方世忠在观看了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入围作品展演之后深受感动,他表示,这些节目的创作、编排和表演源于生活的真实、传递人间的真情、展现内心的真爱,体现了各区和全市群众文艺的最高水准,也反映了文艺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价值。

为民初心涵养创作

“小人物”书写“大时代”

有专业人士指出,小人物的小故事,其实是大时代的大情怀,广大群文工作者需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里,撰写普通人在大时代的感人故事。在群文作品创作中,只有坚守为民初心,才能紧握时代脉搏,才能植根大地,让作品散发出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十六岁初上舞台那一场演出记忆犹新,刚刚表演完开场舞,一换装就马上快速爬上高高的剧场顶楼,猫着腰转进闷热布满灰尘的面光间,保持一个难受的姿态对着演员打着追光,还不能发出声响,脚下十几米的地方坐着一片乌压压观众,看着追光下的演员光彩夺目地表演着,阵阵掌声时时传来,往往会有一种腾飞在空中的感觉。等演出中场休息时,团里会换一个演员上来打追光,自己又是心急火燎地下去,迅速擦去汗水,抢装补妆,等着表演下一个节目……”群舞《装台》的编导之一顾风庆回忆往昔,依然感慨万千。他将自己初踏群文舞台时,台前台后角色的不停转换,台前的绚丽和台后的艰辛都在记忆里沉淀,一朝迸发,化为舞蹈,献给至今仍活跃在“群文战线”默默付出的“装台人”。作品以独特视角反映出新时代“普通人”的精神追求,反映他们的艰辛与成长,诚挚感人。

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忘记了女儿,甚至把女儿误当成了一个坏保姆,却对前来探望的学生记得非常清楚……戏剧小品《流水从这里经过》从照顾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日常中的一件小事情切入,用淡淡的哀愁,来展示永恒不变的母爱,来表达父母与孩子之间这种双向奔赴的爱。编剧施丽明表示,不到15分钟的小品,他们对每一个生活小细节都非常注重,团队的每一次提升过程都是百转千回,不停地思考、不停地交流甚至不停地争论,才有了每一次的艰难而难能可贵的进步与提高。

上海说唱《砺剑云端》用传统曲艺形式述说了一个强国强军的故事。空军试飞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批批蓝天战士“一飞冲天”,鹰击长空,翱翔九霄,他们“从天而降”,为国仗剑,砥砺刀锋,用血肉守卫蓝天,筑起空中的钢铁长城。作品中试飞员童伟强用他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换来宝贵数据,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改进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也是奉献给时代的作品。“曲艺的发展不仅仅是传承经典作品,也要通过新时代下的新创作,讲述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不断推陈出新,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这也是‘海派精神’的要旨之一。”团队辅导周何认为。

爱民理念厚植底蕴

“小作品”凸显“大情怀”

“群文工作的特征之一,就是要用我们的方式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创作部副主任栾岚告诉记者,“在不到15分钟的时长里,要用短小精悍的‘小作品’体现立意高远的‘大情怀’。”

两个同为20岁的年轻人跨时空的相遇令人震撼,“穿越”的小战士发现自己将要牺牲,却毅然决然地抉择回到战场,小战士的一句“你记得我,我就活着”,是烈士的远眺,也是今人的回望。青年编导刘晓耕的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先烈的追怀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红色题材一直是刘晓耕想创作的。她认为烈士们用鲜血保卫家国安康,他们所有的奋斗和牺牲都是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于是有了一位跨越时空的小战士和当今年轻人在今天时空中的交汇。“‘穿越’这一形式,在以往的戏剧小品中并不多见。”栾岚说道。而在《我记得你,你就活着》中,两个戏剧情境直接碰撞,符合了戏剧的艺术规律,具有冲击力,直观完成远眺和回望。

中国第一家口琴厂诞生在上海,是许许多多上海人接触的第一件乐器,风靡一时,陪伴这座城市的人们快乐成长。“口琴的声音与这座城市的文化特别匹配,是城市的记忆。”作曲孙彬彬表示,作为新上海人,孙彬彬在上海生活十几年,深爱这座城市,爱它的包容、它的文化和它的活力时尚。机缘巧合之下,孙彬彬碰到魔幻之声口琴乐团,并萌生了写口琴作品的想法。能集齐这些斜杠青年的口琴团队很不容易,他们就是小时候学了乐器,长大后在各行各业发展,但有小小的爱好陪伴的千千万万上海人的缩影。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就是为自己,为他们,为千千万万的上海人而作。作品中不断有若隐若现的《茉莉花》旋律主题在不同声部变化出现,《茉莉花》的贯穿,能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诗意,同时与爵士音乐的结合,尝试用新的表演形式来呈现新的感觉——江南风韵、城市动感、浪漫魅力,它们交织幻化出“爱上这座城”的情感和理由。因此这个口琴作品被大家誉为“很民间、很上海”。

拔河是嘉定工业区的一项传统的特色体育项目,但没人做过拔河题材的舞蹈,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独特的题材,对编导来说很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拔河运动本身的可舞性不强,用舞蹈很难体现运动员内在力量的运用,既要真实性又要艺术性。团队成员用大量时间去观察、琢磨、打磨作品,才得以用最好的精神状态将舞蹈画面呈现出来。

“千人抃,万人咍,呀奔走,坌尘埃。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国之壮观哉!”唐玄宗时期的进士薛胜曾目睹了千人拔河的盛大场面,并写下了有名的《拔河赋》,中唐时封演称“其词甚美,时人竞传之”。编导裘思凡和嘉定群文人合作,将《拔河赋》作为切入点把拔河这种惊心动魄的比赛通过男子群舞演绎出来,展现“拔河”这一中国传统运动项目的精髓和内涵,体现中华民族“超拔山兮力不竭”的民族精神和“信大国之壮观哉”的民族自信。

“群文创作者们扎根于日常生活,创作的灵感在生活中日积月累,在某一刻得到了‘爆发’。”栾岚说。

惠民展演深入基层

“小舞台”演绎“大精彩”

据介绍,群星奖决赛前的惠民展演旨在与观众面对面,持续打磨作品,除上海星舞台之外,后续还分别在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嘉定文化馆各演出2场,共巡演6场。展演作品充分展示了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

在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大门类之外,今年群星奖新增添了广场舞作品及合唱团队的比拼,上海直送的广场舞《弄堂烟霞》音乐改编自《四季歌》,身着海派旗袍的阿姨妈妈们用舞蹈展现上海弄堂女子的生活场景,洗衣做饭,照镜梳妆的场景与动作均被融入舞蹈中。通过时空对话呈现出“忆往昔”的美好时光和对“向未来”的美好憧憬。

上海南翔百花合唱团成立于2001年,是上海负有盛名的群众性业余合唱组织,2016年被评为上海市群众文艺(合唱)创作活动示范点。他们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2011(重庆)中华红歌会”比赛金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等众多全国性奖项,并且连续四年获得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一等奖荣誉,不出意料地作为唯一的一支上海合唱团被选送参加群星奖市民合唱团的决赛评比。他们参演的自选歌曲《石库门的灯光》为群文原创歌曲,把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唱成了一首动人的歌曲。

除广场舞作品选拔自近三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舞蹈创作大赛中的优秀作品外,其他上海群星奖决赛入选作品或团队(合唱团)都是从2019年至2021年三年内群文新人新作展演的优秀作品或团队中选拔产生。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看来,群文创作作品大部分取材自现实生活、百姓身边事,激起市民百姓共鸣,表演者都是业余演员,这次走上群星奖决赛舞台的不少都是斜杠青年、退休老人,他们展示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群体的风采,充分说明群文舞台人人可出彩。“所以说群文创作和表演都源自百姓;惠民展演是让更多群文优秀作品能被百姓看到、惠享百姓,这是回归百姓。”吴鹏宏强调道。

图: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作者:张斌

编辑:刘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