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稀土行业研究报告(附下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的稀土资源 2023稀土行业研究报告(附下载)

2023稀土行业研究报告(附下载)

2023-12-02 06: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语

  中国稀土储量为4400万吨,是全球稀土储备最大的国家,稀土储备量占到全球约35%,其余稀土储备分布在越南、巴西、俄罗斯等地,分别为 2200万吨、2100万吨及2100 万吨,以上四国占据全球稀土储量近 90%。

  来源:东莞证券 作者:卢立亭,许正堃

  1.稀土行业介绍

  1.1、稀土—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

  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钪、钇共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通常根据稀土元素原子电子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可将其分为轻稀土及重稀土。其中,轻稀土包括镧、铈、镨、钕、钷、钐、铕,重稀土包含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钪、钇。稀土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能大幅提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是我国战略性核心矿产资源。我国是全球稀土资源储量最大的国家,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江西、广东等地,其中中重稀土主要分布在江西和广东,轻稀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具有“南重北轻”的分布特点。我国拥有着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布局,稀土储量及稀土开采、加工技术均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稀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是发展新兴产业和国防军工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

  供给端方面,国家对稀土开采、冶炼指标严格把控,2022 年工信部、自然资源部下达的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配于北方稀土集团、中国稀土集团、厦门钨业,及广东省稀土集团等四大集团。在稀土大集团引领下,稀土供给端持续优化,科学调控稀土资源开采规模,并加速资源整合,以保障产业供应链安全稳定,健全稀土产品定价机制。需求端,稀土的新能源属性持续强化,在“十四五”规划及“双碳”政策指引之下,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机、风力发电、变频空调、工业机器人等下游产业蓬勃发展,带动 产品需求整体向好,稀土及磁材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新阶段。

  根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截至 2023 年 2 月 22 日,氧化镨钕收于 688 元/公斤,较年初下跌 24 元;氧化镧价格收于 7 元/公斤,氧化铈价格收于 7.5 元/公斤,均较年初持平;中重稀土方面,氧化铽价格收于 12700 元/公斤,较年初下跌 1250 元,氧化铈价格收于 2220 元/公斤,较年初下跌 270 元。整体稀土产品价格趋于稳定波动态势,且自 2022 年第四季度起正逐步回升,有助于稀土及磁材全产业链健康发展,预计未来稀土价格在供需双振、国家政策推动下将小幅稳步上涨。

  1.2、稀土产业链—从稀土矿到磁材

  稀土产业链包括三大环节,分别是上游的稀土矿开采、中游稀土冶炼及分离、以及下游稀土加工及各类终端应用。

  1.2.1、稀土矿开采

  稀土矿在地壳中主要以矿物形式存在。按照所包含元素的不同,可分为独居石矿、氟碳铈矿、磷钇矿、以及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独居石。独居石又名磷铈镧矿,矿物成分中稀土氧化物含量可达 50~68%。独居石 矿呈黄褐色、棕色、红色,间或有绿色,半透明至透明,具有强玻璃光泽。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独居石主要资源是冲积型或海滨砂矿床。最重要的海滨砂矿床是在澳大利亚沿海、巴西以及印度等沿海。氟碳铈矿。氟碳铈矿晶体呈六方柱状或板状,细粒状集合体。外表呈现黄色、红褐色、浅绿或褐色。它是提取铈族稀土元素的重要矿物原料。作为开采铁矿的副产品,它 和独居石一道被开采出来,其稀土氧化物平均含量为 5~6%。品位最高的工业氟碳铈矿矿床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矿,这是世界上唯一以开采稀土为主的氟碳铈矿。

  磷钇矿。磷钇矿化学性质稳定,外表呈现黄色、红褐色,有时呈黄绿色,亦呈棕色或淡褐色。磷钇矿中有钇族稀土元素混入,其中以镱、铒、镝、钆为主。尚有锆、铀、钍等元素代替钇,同时伴随有硅代替磷,一般来说,磷钇矿中铀的含量大于钍。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中国特有的新型稀土矿物。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重稀土元素含量高,经济含量大,覆盖面大,多在丘陵地带,适于手工和半机械化开采,开采和浸取工艺简单。该类矿源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江西、广东、湖 南、广西、福建等地。

  1.2.2、稀土冶炼分离

  稀土矿冶炼方法包括湿法冶金和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的全流程大多处于溶液、溶剂之中,采用沉淀、结晶、氧化还原、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等化学分离工艺过程。现应用较普遍的是有机溶剂萃取法,它是工业分离高纯单一稀土元素的通用工艺。湿法冶金流程复杂,产品纯度高,该法生产成品应用面广阔。火法冶金工艺过程简单,生产率较高。稀土火法冶炼主要包括硅热还原法制取稀土合金,熔盐电解法制取稀土金属或合金,金属热还原法制取稀土合金等。火法冶金的特点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生产。

  1.2.3、稀土加工及终端应用

  稀土下游应用最大的部分为各类稀土功能材料。具体来看,稀土产品应用于各类稀土功能材料、石油化工、玻璃陶瓷、冶金机械、及农业轻纺当中。稀土功能材料又包括磁性材料、抛光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及储氢材料。稀土功能材料中占比最大,且终端产品价值最高的是稀土磁性材料。稀土磁材终端应用包括新能源、节能化和智能化等“三能”高端应用领域,如新能源汽车、汽车 EPS、 变频空调、风力发电、工业自动化、智能消费电子和节能电梯等领域。

  1.3、稀土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稀土矿的发现。北方稀土官网资料表示,1927 年 7 月 3 日,中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中国地质工作者丁道衡在途径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阴山北麓、包头北约 150 公里处时,首次发现了白云鄂博矿铁矿。1935 年,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何作霖在北平对丁道衡采回的白云鄂博矿石进行研究,发现该矿含有两种稀土矿物,将其分别 命名为“白云矿”和“鄂博矿”。后经验证,这两种矿物即是氟碳铈矿和独居石。探矿找矿,产业起步(1949-1971)。1950 年 5 月,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白云鄂博地质调查队,开始对白云鄂博进行大规模地质普查。1961 年,包钢稀土冶炼厂的前身,即 8861 稀土实验厂开工建设,至 1970 年,该厂已具备选矿、前处理、提取、分离等四个基本工艺流程。

  根据百川盈孚资料,1969 年江西省地矿厅 908 队发现龙南足洞离子型稀土矿,并于 1971 年 7 月完成离子型稀土第一代提取工艺扩大试验,标志着我国稀土正式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改革开放,稀土崛起(1978-1986)。1978 年后,随着包头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分离提取和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解决了我国北、南两大不同类型稀土 资源的产业化开采与回收问题,生产成本随之大幅度降低。使我国于 1986 年全国稀土总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从此成为世界第一稀土生产国和供应国。跋山涉水,创业维艰(1986-2011)。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稀土产业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迅速崛起。然而在我国稀土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资源过度开发、稀土资源快速消耗、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产能长期过剩、稀土产品大量出口、黑稀土的泛滥,使得在此段时期来价格长期低迷。

  六大集团,集中开采(2011-2021)。2011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随后在 2013 年底,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稀土大集团组建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形成“5+1”南北六大稀土集团格局。其中“5”是指中国铝业、厦门钨业、中国五矿、广东稀土和南方稀土,“1”代表北方稀土。2014 年工信部发布了《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组建工作指引》,六大集团开始整合全国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到 2016 年底,六大稀土集团整合完成,各个集团内部基本实现矿山资源开采、冶炼分离、深加工及研发于一体的产业链布局。

  按需供给,整合重启(2021-今)。2021 年,为依法规范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等生产经营秩序,有序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推动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起草了《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建立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指标管理制度,以及 对六大集团进行稀土资源整合。2021 年底,中国稀土集团的成立,标志着稀土行业进入 第二轮大整合时期。2022 年两批稀土开采、冶炼指标分配给北方稀土集团、中国稀土集团、厦门钨业和广东省稀土集团。稀土指标集中分配给稀土四大集团,未来随着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稀土大集团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1.4、行业现状及未来展望

  1.4.1、稀土资源整合持续推进,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稀土是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稀土资源整合是优化产业布局、结构性改善的必经之路,对于维护稀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着重要意义。2014 年初,由工信部牵头主导的“1+5”全国大型稀土集团的方案获国务院批准, 明确包钢集团、中国五矿、中铝公司、赣州稀土、广东稀土和厦门钨业分别牵头推进兼并重组,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到 2016 年,六大稀土集团组建完成,各个集团内部基本形成稀土产业链一体化的业务模式并集中进行我国稀土开采、冶炼分离。至 2021 年,稀土在下游需求暴涨下,产品价格再次开启上涨通道,稀土行情高涨。为保障稀土到磁材全产业链健康发展,国家部委针对稀土行业进一步规范秩序,出台多项政策保供稳价,六大集团二度整合再次拉开帷幕。

  通过加速稀土资源整合,可加快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有效控制稀土总产量并优化存量,淘汰落后产能,减少企业间相互压价等,改善行业内企业“多、小、散”的问题。另一方面,资源整合可以起到加强监管、有序供给的作用,可有效保护本国稀土资源及生态环境。未来稀土行业整合仍将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且整合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在行业集中度提升之下,稀土行业能建立起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形成合 理开发、有序生产、高效利用、技术先进、集约发展的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格局,提高我国稀土行业的企业化程度,产品价格的话语权将重回稀土行业自身。此外,随着稀土行业资源、技术不断向头部企业靠拢,稀土大集团的优势将日益凸显,提升我国稀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4.2、国家政策发力,保障稀土产业链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稀土工业迅速发展,国 家始终高度重视对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并持续颁布相应政策以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稀土行业存在不少问题,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出口走私比较严重等问题也使得国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据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2000 年至 2010 年,稀土价格上涨 2.5 倍,而黄金、铜、铁矿石价格同期则分别上涨 4.4、4.1、 4.8 倍。

  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本国稀土企业及产品的竞争力,2011 年以来,国家加大对稀土行业的改革力度,颁布一系列政策以保障行业稳健发展。在国家及各地政府政策助力之下,稀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严格控制开采和冶炼分离能力,大力发展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并进一步巩固和发挥稀土战略性基础产业的重要作用。国家政策帮扶,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稀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3、供需双振,稀土产品价格中枢上移

  国家严格把控稀土供给端,并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加速稀土资源整合,以促进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保障供应链安全畅通。一方面,保护我国自身稀土资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另一方面,结合到中国稀土企业实际开采及冶炼能力,未来整体稀土分配指标及供给难有较大提升。需求端,2022 年由于终端消费意愿偏低,稀土产品需求量有所下降。2023 年 2 月 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风力发电、变频空调等终端需求在“双碳”政策的催化下,对稀土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上涨,其他如传统汽车、消费电子、冶金机械等领域需求随着经济恢复有望超越疫情前水平。

  2.供给端——配额管理,有序供给

  2.1、稀土资源储量分布情况

  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且为我国战略性核心矿产资源。随着稀土下游应用领域需求快速上涨,世界各国愈发重视稀土资源的储备,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纷纷着手打造本国稀土产业链。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 2023 年数据,中国稀土储量为 4400 万吨,是全球稀土储备最大的国家,稀土储备量占到全球约 35%,其余稀土储备分布在越南、巴西、俄罗斯等地,分别为 2200 万吨、2100 万吨及 2100 万吨,以上四国占据全球稀土储量近 90%。

  矿产量方面,我国常年贡献了全球稀土矿产量的主要部分,近年来随着美国、澳大利亚相继发展稀土产业,叠加缅甸等地稀土资源日渐枯竭,使得美国、澳大利亚的稀土矿产量占比有所提升。2022 年,全球稀土矿产量总计 30 万吨,其中中国贡献 21 万吨,占比达到 70%,其他稀土矿产量较多的国家为美国、澳大利亚、缅甸,产量分别达到 4.3 万吨、1.8 万吨及 1.2 万吨。

  2.2、有序供给,配额管理

  我国稀土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江西、四川、广东等地,并具有“南重北轻”的分布特点。轻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包头等北方地区,离子型中重稀土矿主要分布在江西赣州、广东粤北及福建龙岩等南方地区,各地稀土矿资源以四大稀土集团为首进行集中开采。供给端,稀土行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国家不断规范整治下,稀土行业秩序进一步改善、非法稀土产业链退出历史、恶意哄抬价格得到有效遏制、资源 整合加速进行。2021 年 1 月 15 日,工信部公开征求《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并提出国家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实行总量指标管理。目前开采、冶炼严格按照配额管控下有序供给,稀土行业供给可控能力有效提升。

  2022 年稀土配额指标分配给中国稀土集团、北方稀土集团、厦门钨业及广东稀土集团,其中,岩矿型稀土(轻)指标为 190850 吨,离子型稀土(中重)指标为 19150 吨,合计达到 21 万吨,同比增加 25%;冶炼分离指标合计达到 20.2 万吨,同比增加 24.69%。具体来看,轻稀土方面,北方稀土占据大部分份额,分配份额达到 14.165 万吨,占比 74.22%;中国稀土配额指标来自于原中国稀有稀土公司、五矿集团及南方稀土集团 三家合计的配额,总计达到 4.92 万吨,占比 25.78%。中重稀土方面,分配份额呈现以中国稀土为主,厦门钨业及广东稀土为辅的分配格局,其中中国稀土离子型稀土配额达到 1.3 万吨,占全部离子型稀土指标近 70%。

  海外稀土短期难以形成有效供给 2022 年 12 月 30 日,商务部和科技部发布了《关于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反馈意见已于 1 月 28 日截止,通知明确提出禁止出口 稀土的提炼、加工、利用技术,限制出口稀土采矿工程技术。此举将进一步保障我国稀土行业技术的领先水平,维护中国稀土产业链全球主导地位,预计未来我国稀土及钕铁硼磁材的出口将逐步下降。此外,虽然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开始打造本国稀土产业链,但短期难以形成较大供应,同时缅甸稀土由于多年开采,储量及品位均有所下滑, 中国稀土产业仍将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出口方面,2022年中国累计出口稀土数量为 48728 吨,较 2021 年减少 189.9 吨, 2022 年 12 月出口数量为 4307.18 吨,较 11 月环比增加 1357.57 吨。2022 年 12 月钕铁硼磁粉出口 389508kg,其他钕铁硼合金出口 28496kg,均呈现逐步下降态势。

  2.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源整合加速进行

  作为我国核心战略性矿产资源,把握稀土行业供应链稳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并进是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关键。对此,针对稀土行业供应端,国家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并加速稀土资源整合,以促进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保障供应链安全畅通。2021 年 12 月 21 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 提出,要做强做大稀土企业集团,鼓励稀有金属企业加快整合。12 月 23 日,中国稀土集团在江西赣州成立,由中国铝业、中国五矿、赣州稀土所属稀土资产战略性重组整合,并引入中国钢研科技、有研科技,形成以中重稀土为主的大型稀土集团。

  2022 年 3 月 3 日,稀土办公室约谈中国稀土、北方稀土、盛和资源等稀土重点公司, 要求要维护稀土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不得恶意炒作价格,要推动健全稀土产品定价机制,共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3.需求端——双碳推动,终端发力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稀土生产国,拥有着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布局,稀土资源储备能力强,各种开采、分离、冶炼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对于发展下游各类稀土应用有着绝对优势。稀土行业下游占比最高的是稀土功能材料,功能材料中以稀土磁性材料产值占比最大。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 年,中国稀土行业下游磁性材料应用占比达到 42%, 冶金机械占到 13%,石油化工占到 9%,玻璃陶瓷为 8%。依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2018 年中国稀土产业链产值达到 900 亿元,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占比 56%,产值约为 500 亿元;稀土冶炼分离占比 27%,产值约为 250 亿元;稀土矿占比 17%,产值约为 150 亿元。

  另一方面,纲要提到,要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在全世界环保政策趋严,叠加国内“碳中和、碳达峰”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稀土磁材下游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机、风力发电、绿色家电、消费电子及工业机器人等终端需求领域发展迅猛,针对相应领域 的政策陆续出台以促进行业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未来对稀土产品,尤其是高端稀土磁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稀土作为高科技领域多种功能性材料的关键元素,其下游需求正持续增长,终端产品价值快速提升,带动整个稀土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周期。

  3.1、新能源汽车

  轻量化、高性能化促使新能车领域运用更多稀土元素。稀土永磁材料广泛的运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当中,主要应用在驱动电机、助力转向电机等启动电机部分,此外,稀土锂电池,汽车尾气催化剂同样有稀土元素的加入。由 于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性能高等显著优势,使得稀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被高度重视。随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高性能化持续推进,稀土磁材的运用将不断深入。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688.7 万辆,同比增长 93.4%,市场占有率达到 25.6%,较 2021 年提升 12.1 个百分点。2022 年,在政策支持以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车企发布新车节奏加快等利好因素,使得全年新能车产销数据节节攀升,新能车行情快速上涨。

  进入 2023 年,由于政策补贴有所退坡,投资者对新政策保留观望态度,叠加春节假期影响,使得 1 月整体新能车消费数据放缓。据中汽协数据,1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 42.5 万辆和 40.8 万辆,环比分别下降 46.6%和 49.9%,同比分别下降 6.9%和 6.3%, 市场占有率达到 24.7%。但与 2022 年春节月 2 月份相比,产销分别增长 15.4%和 22.2%。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1 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 16.1GWh,同比下降 0.3%,环比下降 55.4%。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 5.4GWh,占总装车量 33.7%,同比下降 25.6%,环比下降 52.4%;磷酸铁电池装车量 10.7GWh,占总装车量 66.2%,同比增长 20.4%, 环比下降 56.7%。

  展望未来,虽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逐步退坡,以及后市补贴技术要求不断提升,但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由政策推动转变为需求推动,叠加“双碳”政策引领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目前各大车企如比亚迪、特斯拉、理想等不断推出新车型,同时以特斯拉为首的企业相继降价促销,有望刺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再攀高峰。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对续航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对驱动电机的性能和数量要求随之提升,未来将运用到更多的稀土磁材。我们预计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继续提高,行业发展进入到市场驱动的新阶段,将长期拉动对上游稀土产品的需求。

  3.2、工业电机

  由于稀土永磁体的高磁能积和高矫顽力,使得稀土永磁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特性好等一系列优点,适用于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2021 年 11 月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 年)》,鼓励使用以稀土永磁电机为代表的节能电机,并提出到 2023 年,高效节能电机年产量将达到 1.7 亿千瓦,在役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 20%以上。2022 年 6 月 23 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再度要求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行动,加快高性能电磁线、稀土永磁、高磁感低损耗冷轧硅钢片等关键材料创新升级,加快电机更新升级,明确到 2025 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 70% 以上。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 年我国工业电机产量达到 35463 万千瓦,同比增加 9.68%。按照《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2025 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 70%以上, 而中国 2018 年高效电机渗透率大约在 3%左右,按此计算,随着工业电机中稀土高效电机渗透率快速增长,未来每年稀土高效电机产量将大幅提升,对钕铁硼磁材的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

  3.3、风力发电

  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是直驱及半直驱风力发电机的关键材料部件。半直驱的发电机转速高,能兼顾发电机设计,而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由于没有齿轮箱,减少了传动损耗,从而提高发电效率。在“碳中和,碳达峰”政策驱动下,风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将得到快速发展。依据国家能源局发布 2022 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2022 年,全国新增并网风电装机 3763 万千瓦,同比减少 21%。2022 年由于y情影响冲击风电产业链生产及开工,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不及预期。此外,根据全球风能协会数据,2021 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92.47GW,同比减少 2.43%。

  2023 年,国家能源局设立目标,风电装机规模达 4.3 亿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 4.9 亿千瓦左右。两者累计装机达 9.2 亿千瓦,其中新增装机将达 1.6 亿千瓦。随着消费预期转好,新增招标规模的高位运行,使得未来我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的可持续性增长前景较为明朗。在“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任务下,作为“十四五”新能源发展的重点,风电建设速度将快速提升。根据正海磁材公告,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未来五年全球风电总新增装机容量年均新增超 90GW,预计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在 2025 年将突破 110GW,钕铁硼磁材的需求也 将受益于风电行业的健康发展。百川盈孚数据显示,直驱和半直驱风电每千瓦装机容量对应的钕铁硼用量约为 0.667kg,我们预计 2025 年全球风电行业所需钕铁硼磁材将达到 34417 吨,对应消耗氧化镨钕 15488 吨。

  3.4、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覆盖了汽车、电子等多个行业大类,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仓储物流、教育娱乐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应用。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创新有序推进,整机研发及批量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应变能力和协同发展能力持续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 12 月工业机器人产量为 40457 台,同比上升 15.02%,月环比上升 0.86%。2022 年内总产量为 443055 套,同比增长 21.04%,从规模 上看,2016 至 2020 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 15%。

  此外,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2021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 141 台/万人,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 322/万人,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呈现持续提升态势。展望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稳步增长,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进程加快,未来产量增速将进一步提升,加大对钕铁硼磁材的需求。工业机器人中的自动化技术成长空间巨大,政策支持及投资热潮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根据五矿稀土研究院数据表明,一台 165kg 焊接机器人需要消耗 25 公斤高性能钕铁硼磁材。我们假设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以 30%的增速增加,海外以 10% 的增速增加,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产量有望达到 108 万台,消耗磁材量将达到 27007 吨,对应消耗氧化镨钕 12153 吨。

  3.5、变频空调

  根据正海磁材公告,我国于 2020 年 7 月 1 日已正式实施《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受新版空调能效标准政策的影响,新能效等级占比持续提高,据奥维云网监测数据显示,在 2022 年上半年,线上市场新一级能效空调销售额占比已达到 73%,同比增长 18.2 个百分点。高能效变频空调渗透率的大幅提升,将带动钕铁硼永磁变频压缩机渗透率实现跨越式增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预计能效新国标的实施将使得目前空调市场淘汰率达到 45%,而变频空调压缩机只有使用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体才能满足新标准。目前欧洲和日本变频空调的渗透率接近 100%,全球变频空调渗透率接近 75%,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变频空调渗透率将达到 90%。

  根据产业在线数据,2021 年中国家用空调产量为 15500 万台,其中变频家用空调产量达到 10708.05 万台,渗透率高达 69.08%;2022 年中国家用空调产量为 14837 万台,假设变频空调渗透率升至 75%,则家用变频空调产量达到 11127.75 万台。2022 年由于空调内销同比下降致使 2022 年整体产量不及预期,2023 年整体消费市场有所好转,内销预计恢复y情前水平,未来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恢复,竣工房屋数量提升,伴随旧机换新,整体变频空调产销量将得到一定提升。据此推算,2025 年全球家用空调产量有望达到 20164 万台,其中变频空调产量达到 17140 万台。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一台变频空调需约 0.1kg 磁材,则 2025 年全球变频空调消耗钕铁硼磁材预计达到 17140 吨,对应消耗氧化镨钕 7713 吨。

  3.6、节能电梯

  稀土在节能电梯中的应用主要是电梯曳引机,根据中国电梯协会数据,电梯驱动系统采用钕铁硼永磁曳引机的节能电梯比普通拖动控制电机节能效率提高 20%,同时降低 40%的损耗。目前海外主要电梯制造商如三菱、日立等大都采用了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无齿轮曳引机,使得效率达到 90%以上。国内节能电梯对未来稀土磁材的拉动主要来自于新增节能电梯中的应用以及现有存量电梯的技术更迭和换新。

  2022 年由于y情影响下游需求,使得 2022 年全国各类电梯产量为 145.4 万台,同比减少 5.89%,2023年随着消费好转,房地产、商场等对电梯的需求预计将恢复至y情前水平,到 2025 年全国电梯产量将达到 163.80 万台,其中节能电梯产量 147.42 万台,全球节能电梯产量将接近 200 万台。根据百川盈孚数据,一台钕铁硼永磁曳引机大约消耗 7kg 钕铁硼磁性材料,据此测算,到 2025 年全球节能电梯消耗钕铁硼磁材 13759.52 吨,对应氧化镨钕 6191.78 吨。

  3.7、消费电子

  根据宁波韵升公告,钕铁硼磁材能运用到扬声器、震动马达、聚焦马达、无线充电等,最终应用于智能手机、无线耳机、智能平板、PC、智能穿戴设备及无线充电设备等。纵观 2022 年,受到y情、俄乌冲突等影响,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受到一定的抑制。据 IDC 数据,2022 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 12.02 亿台,同比减少 11.09%;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 1.63 亿部,同比减少 3.09%。2023 年,受制于终端消费意愿偏低的影响,预计整体手机及平板电脑出货量将同比继续下降。根据 Trend Force,2022 年由于生产受阻以及需求疲软,笔记本电脑总出货量预计为 2.38 亿台。2023 年,由于各大厂商库存消化缓慢,整体需求未见明显复苏,Trend Force 预估 2023 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为 1.76 亿台。

  消费电子市场预计到 2024 年将有明显好转,经济提振将助力恢复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需求。假设一台手机用量钕铁硼磁材 2.5g,1 台平板或 1 台笔记本电脑用 3g,我们预计 2023 年消费电子整体磁材消耗达 4214 吨,对应氧化镨钕分别为 1896 吨,到 2025 年消耗磁材 4739 吨,对应氧化镨钕 2133 吨。

  3.8、供需平衡

  供应端,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2 年我国全年氧化镨钕产量为 71609 吨,在国家对稀土供应端实行开采、冶炼指标配额管理,按需供给的前提下,国内氧化镨钕产量预计小幅稳定增长。海外,虽然美国、澳大利亚相继开发本国稀土资源,但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较大供应,且缅甸由于多年开采,中重稀土的产量及矿石品位均出现下滑。按照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2022 年全球除中国外的国家稀土矿产量为 90000 吨,较 2021 年的 112000 吨减少 22000 吨。我们预计,2023 年全球氧化镨钕供给为 9.22 万吨,到 2025 年供给将达到 11.57 万吨。

  需求端,2021 年稀土磁性材料在稀土终端消费价值占比达到 42%,未来随着磁材应用普及,终端应用如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风力发电等对稀土磁材的需求将快速上涨,其终端价值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据我们测算,2023 年全球氧化镨钕需求量将达到 10 万吨,到 2025 将达到 12.86 万吨,未来供需缺口持续拉大,到 2025 年氧化镨钕将存在 1.29 万吨的供需缺口。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