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告诉你失恋后的伤心期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缓冲期是多长时间 从心理学角度告诉你失恋后的伤心期限

从心理学角度告诉你失恋后的伤心期限

2024-06-02 19: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果是一段很投入的初恋,而失恋者本身又是个感性的人,通常他失恋后伤心的时间会久一点。我问过一些朋友,他们给的答案大多是一到两年的时间,也有三到四年。有的时候失恋时间的长短会与恋爱次数成反比,多几次恋爱经验,失恋时也更懂得调节情绪,因此痛苦的时间可以缩短。主动分手和被动分手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伤心的期限。一般被分手的人总是更痛苦一些,伤心的时间也会更久,这其中涉及到自尊心受伤、不甘、屈辱、自我怀疑和自我负面评价等难以处理的情绪。还有的不是因为恋情本身出了问题而分手的,是因为父母干涉、外界环境等因素导致被迫分手的,伤心的期限也会久一点。

失恋的痊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大多数人会在一天天中慢慢好起来,有新的恋爱对象,新的朋友,新的生活,渐渐的他们越来越少的想起过去,即便想起过去的那段恋情,那个人也不再痛苦了。但是有一部分人那未完成的恋情在心中萦绕成一个结,越来越紧,难以打开,失恋的痛苦变得尖锐而绵长。

我收到很多这样的失恋伤心人写来的信。他们往往沉沦在失恋的痛苦中,在撕心裂肺的伤心里摸爬滚打,一日又一日着咀嚼着心中的悲伤。伤心的人一遍遍的删除对方的QQ号又一遍遍的加上;一天拿起很多次电话按下对方的号码,但却在拨通前挂断;不停地查看对方的微博,豆瓣,微信好友圈,不放过对方的每一次更新,捕捉每一个文字背后的深意;他们听着一首接一首的苦情歌,觉得每一句歌词都是为自己而写;他们喝醉酒,哭闹着,对着别人说着想跟TA讲的绵绵情话;他们在深夜里失着眠,流着泪,哭得痛彻心扉,总是死死的抱住回忆不肯放手;他们拼命的工作,企图用工作填满那思念的空档,去忘掉过往的一切;他们那么刻意过好每一天,不停地让自己比原来更好,更强大,为的是让对方感到离开自己是个错误……他们失恋早已超过33天了,也许是两年、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但是痛苦依然新鲜,一想到心就痛得无法呼吸,一提起往事依然会哭泣,痛苦似乎没有终点……

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凄美?人们总是比较喜欢痴情之人。杨过守身如玉等了小龙女十六年是多少恋爱中的痴男怨女的榜样。金岳霖痴恋林徽因一张照片多年,不知道有多少女人羡慕。相比梁思成在林徽因死后立即与学生结婚,人们还是更喜欢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轼,他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追忆格外令人感动。但是感动的是我们这些看客,凄凉伤心的却是苏轼本人。

有个女友,失恋的时候拉着我和其他几个女友出去大吃大喝,疯狂购物,然后又去唱K,她点了一首又一首伤心的情歌,边唱边哭,我们一直在旁边安慰。没想到她唱完之后却说:其实我也没有这么伤心,只是失恋了总该有失恋的样子。只有失恋了才有借口好好放纵自己一把啊!原来她的痴情与伤心只是一种伪装,为了符合“失恋的样子”。

我曾问过男友:“梁思成和林徽因有这么美好的姻缘,林徽因又是这么一位大美女大才女,可是她一死,老公就和别人结婚去了,是不是挺冷酷无情的?”他却回答:“这冷酷无情要看对谁而言了,对死人冷酷无情好一些还是对自己冷酷无情好一些?”娱乐圈中的明星要是今天刚失恋或离婚,明儿就找人恋爱或结婚去,多半会被人说成“戏子无情”,似乎伤心时间久一点道德上才说得过去。那些失恋的人听说自己的EX离开自己之后很快就跟别人恋爱、结婚去了,心里总是很不舒服,觉得自己的感情被轻视了,自己这个人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甚至有被前度欺骗玩弄的感觉,于是更加纠结痛苦,陷入苦情之中。在他们的观念中,似乎只有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自我感动加感动他人,才算是对恋情、对方和自己的尊重,才符合社会期待的“失恋样子”,才能算是情种一枚。但是让自己执着于过去,在执着中痛苦着,在他人的眼中活成一个痴情人的样本岂不是是对自己更大的惩罚和伤害?

写到这里我却忽然想起《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来。失去爱子的李瓶儿病重,文叙潘道士作法以后,测出瓶儿将死,对西门说“今晚官人切忌不可往病人房里去,恐祸及汝身,慎之!慎之!”“关上门来,那西门庆独自一个坐在书房内,掌着一枝蜡烛,心中哀恸,口里只长吁气,寻思道:‘法官教我休往房里去,我怎生忍得,宁可我死了也罢,须厮守着和他说句话儿。“李瓶儿不久就死了,西门庆在李瓶儿死时,是真的很悲伤,一个大男人,又是一大财主,做着官,却不顾一家老小男女,扶着李瓶儿尸体只顾大声哀嚎。但是有趣的是,他哭完之后,就找人上床去了。但我一点都不怀疑西门庆对李瓶儿是真爱,他的真性情在这件事情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失恋时间很长也许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这种尊重对方需要吗),但绝对是对自己的一种残酷惩罚;失恋时间很短则是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惜。你要选择哪一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