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研究之《条形统计图》教学实践与思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统计图绘制要求 一课研究之《条形统计图》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课研究之《条形统计图》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3-08-16 13: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 本期内容有哪些

听一听:“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如何开展教学?

读一读:《条形统计图》教学实践与思考

笑一笑:买单买双

3 轻轻松松听听书

“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如何开展教学?

——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杨豫晖主编

4 坚持阅读八分钟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做了较大调整,第一学段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第二学段正式学习各类统计图。因此,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一、二年级的条形图内容合起来在四年级上册进行认识。

例1侧重于由象形统计图过渡到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例2突出“以一当二”的条形图及图的必要性及其特点,例3除进一步认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外,侧重于更大的统计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时,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优势显而易见。力求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并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是为生活服务的。而一些知识不再作为正式内容进行教学,如横式条形图、第一格用锯齿形表示、分段统计、两个有联系的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等,教材就在“做一做“或习题中出现进行介绍。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表及象形统计图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此内容处理成单纯的计算和绘图,忽略了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不能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体会不到统计的价值。因此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且能够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基于以上对学情的分析,根据本单元三个例题具有较强的连续性特点,本人尝试将三个例题分为三个递进的问题在一节课中呈现,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有个整体的认识,更加凸显“以一当多”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教学实践

片段一:了解统计图制作方法,比较统计方法的特点

师: 8月的天气是否适合开运动会?怎样做出判断?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8月天气统计表、象形统计图。

师:这两种方式都不错,不过还可以用条形图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条形统计图。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微视频,了解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播放: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视频

回顾绘制过程后,追问:

1.这三种方法都能把数据表示清楚,那这两种方法(象形和条形图),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那条形图和统计表比又各有什么特点呢?

3.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分以下三个层次回答:

从图上直接获取的数据;找到了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背后告诉的信息。

小结:通过统计不仅仅获得一些数据,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帮我们进行一些工作的推测或者决策一些事情。

片段二:尝试画条形统计图,体会“以一当二”的必要性

师:老师通过网络问卷收集了我们班最喜欢的一种早餐情况,如下表。

请你根据这些数据,在格子纸上用条形图表示出来。

小组合作:

1.说一说: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相交的点是表示几?

2.比一比:小组内轻声交流各自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展示:学生设计的统计图,“以1当1”、“以1当2”、 “以1当3”进行比较。

师:这些同学画得都对,你觉得哪个条形图更合适?请假回来的那个同学说喜欢牛奶,那么7人该怎样画?

追问:根据我们对最喜爱的一种早餐的统计,你想对食堂负责老师说些什么?你觉得我们班可以代表全校同学的想法吗?为了更准确了解情况,还可以怎样做?

小结:分类统计更有针对性,扩大统计数据更全面。

片段三:更大数据的统计,突出“以一当多”的优势

师: 几个同学在一个路口统计了20分钟后,得到机动车通过的数据记录。你知道他们是怎样采集数据的吗?

生:画正字的方法。

追问:

1.为什么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本条形图应当以1当几?为什么?

2.如果再通过一辆车,你觉得最有可能是哪种车?

3.如果统计结果是下面这样,每格代表几合适?

小结:在条形图中,1格可以表示1、2、5、10甚至其他单位,但都应根据统计的数据情况而定。

片段四:欣赏 多种条形统计图,将学生引向课堂之外

1.欣赏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纵向、横向条形图,复式条形图,柱状条形图、锯齿统计图等。

师:看来关于条形统计图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课后去查阅资料学习。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自定一个主题在全班进行调查,比如对某现象的看法,某爱好的调查等,制成合适的条形统计图,并写出对数据的分析结果。

教后反思

统计内容好上,因为看懂统计图,涂涂色并不难,但这样容易将统计处理成单纯的计算和绘图,而忽略了统计教学中对学生搜集、分析、处理数据能力的培养,根据规律对未来作出初步预测与判断的意识等育人价值。

统计内容不好上,因为要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落实统计的这些育人价值,还有时间、组织等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涉及教学活动,此次教学有以下几点收获。

1.一点技术,经历收集整理过程。

统计离不开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而任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都需要有很多的准备,比如说,基于什么考虑、为了什么目的来收集数据,如何保证数据收集的有序、准确等。以前我们比较多的是给学生提供数据,让学生将现成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而现在我设计为食堂了解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情境,用“易企秀”制作了一个调查表发送到微信群让学生填写,收集到本班最喜欢早餐情况的原始数据。虽然最终的数据整理是老师完成的,可是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这个过程,并且知道可以通过信息手段收集数据。

关于条形统计图,如果只是学会在相应的位置画直条,那么学生对于它的结构不是很敏感,容易出现对错格或者数错数的情况。现场画又太耽误时间,于是,我制作了一段两分钟的微视频,专门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结构。学生看得很清楚,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不会画的还可以回去反复看。

2.两组对比,凸显条形图的特点。

众所周知,条形统计图具有简洁、直观,便于比较的特点。可是如何让学生体会条形图的价值,那么就需要在对比中逐渐凸显。首先,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条形图可以直观清楚地看出各类数据的多少。再是,不同条形图之间的对比,如一格表示1、2、5个甚至更多单位的条形图进行比较,学生体会到需要根据数据的大小、特点而定,又如多种条形图的比较,让学生发现它们都是用条形表示数据,形式是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来决定,或者是版面的局限性而决定等。经过两组对比活动,学生对条形图的印象特别深刻,尤其是能够灵活确定一格表示的单位数量。

3.三个情境,提高分析数据能力。

统计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据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有用的,数据中往往蕴含着我们想要的信息,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和决策,这也是统计的核心所在。

情境一:8月天气条形图,提出“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得出三个层次的信息,一是从图上直接获取的数据信息,某天气有多少天,这是最明显也是最基础的;二是比较数据之间的关系,如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等,信息更多了,也逐步深入了;三是读取数据背后的信息,让学生意识到数据还可以帮助我们推断、预测、推理未来的一些事情,这才是统计的真正意义所在。

情境二:调查全班最喜爱的一种早餐,思考“你给食堂提出哪些建议?”使得学生通过分析数据给出合理建议,又从一个班不能代表全校同学的想法,想到扩大调查面或者向有针对性的人群进行调查,了解的情况更准确,那么给出的建议也更合理。

情境三:路口统计20分钟通过的机动车记录,猜测再通过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种车?一定是这种车吗?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有了这样一些尝试,觉得统计课少了一些计算和绘画,学生更专注经历统计过程,重视对数据分析信息的获得,体验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当然,作为一节大容量的整合课,要想顺利完成教学活动,还需要掌控好各个环节的节奏,并且教给学生一些整理信息的方法,提高整理数据的速度和正确率。练习课中,还要给学生时间和平台,开展调查的学习活动,丰富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 笑一笑

甲和乙在饭店吃饭,吃完以后谁都不想结账,只好用掷骰子猜单双数的方法决定谁买单。

甲:“好了,骰子盖在桌子上了!”

乙:“行,买定离手,你先来。”

甲:“我买双,你呢?”

乙:“我买单!”

甲:“好的,你快去吧。”

审核人: 陈丹阳 刘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