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绝地求生电脑版要什么配置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2023-09-27 11: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此间乐,不思蜀也”是刘备之子刘禅所说的传世名言,之后演变为成语——乐不思蜀,也许正是因为他这种随遇而安的性格,相较于许多其他的亡国之君,刘禅的晚年可以说是过得相当滋润。

其实,以司马昭多疑的性格,即便刘禅投降于他,为了斩草除根,他也不会轻易放过刘禅,但刘禅却用三个字,让司马昭最终放他一马,让人不由得想,也许他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么愚钝。

碌碌无为,野心勃勃

如果要用两个词来分别形容刘禅和司马昭,那大概是碌碌无为刘阿斗,野心勃勃司马昭。

一个生来便是王位继承人,却不争不抢,平平无奇;另一个则是将权二代变成了地下君王,步步为营,最终权倾朝野。

刘禅,生于公元207年,因其母怀有身孕时曾梦到北斗七星,故小名阿斗,是历史上著名的“扶不起的刘阿斗”,他的出名既不是出于才华过人,也不是因为武功高强,而是“带不动”。

刘禅尚在襁褓中,便几度遭遇危险,若非赵云和张飞的及时解救,可能早已一命呜呼,直到父亲刘备称王,才得以安定下来,此时他已经13岁了。

2年后,蜀汉建立,他成为了皇太子,诸葛亮为其授课,教导其学业,但对于15岁的刘禅而言,或许是因为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学习年龄,他在学业上的进展并不顺利。

然而还没等他适应皇太子的生活,刘备在公元223年过世,享年63岁,仓促之下,刘禅登基为帝,这一年他刚满17岁,尚且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少年郎。

所幸有诸葛武侯在旁辅佐,事无巨细的为他打点,对内平定叛乱,对外修好吴国,稳定蜀国情势。足足11年,刘禅仿佛甩手掌柜,一切问题都有诸葛亮为其解决,他只需要安坐宫中即可。

因此,在刘禅人生的前27年中,先是父亲刘备,后是老师诸葛亮,他被保护的太好,像朵温室里的花,不曾经历过风雪的打磨,从始至终浑浑噩噩的走在别人为他铺好的道路上,不曾自己做过什么决定。

他的成长经历,养成了他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心态,在那个年代,惊才绝艳的人物太多,文有诸葛亮,武有张飞、赵云,本就文不成、武不就的他,与其他人一比,就显的更为平庸了。

反观司马昭,生于公元211年,是魏国权臣司马懿的次子,比刘禅还小上几岁,却常年随父出征,战功累累。

魏明帝曹睿死后,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在与曹爽的政治斗争中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后魏国的大权便落入了司马家族手中。司马懿死后,权力移至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

可惜没过多久,哥哥病逝了,司马昭便自然而然的接过了魏国的军政大权,自此大权在握,有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见其野心之大,已经到了世人皆知的程度。

因此,在攻占蜀国时,虽然当时的魏国君王是曹奂,但实际的掌权者却是司马昭,一国之君刘禅的生死全凭司马昭的一句话,真是可悲亦可叹。

乐不思蜀,安享晚年

公元263年,刘禅率蜀国一干大臣投降于魏国,此时的他已经56岁了,年过半百,被安置于洛阳,但司马昭多疑,始终担心投降一事有诈,暗中布置了不少眼线。

司马昭曾试探过刘禅,问他是否思念故国,刘禅以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回复。

刘禅虽然资质不高,但毕竟在帝位上坐了四十余年,耳濡目染之下多少是有所长进的,他深知这也无法打消司马昭的疑虑,即便已经投降了,司马昭也未必会放过他。

于是,他为自己的宅子起名“中山寨”,并特意制作了一块牌匾,挂在宅子外面,司马昭看到后,撤回了布置的眼线,从此不再监视刘禅的一举一动。

文武百官们不明白司马昭此举是何用意,甚至以为他这是以退为进,想要试探刘禅是否有阴谋,但之后的一段时间都无事发生,不解的官员便旁敲侧击的询问司马昭个中缘由。

司马昭没有多做解释,只是让手下的官员将“中山寨”倒过来念,官员们恍然大悟,因为“中山寨”倒过来便是“寨山中”,谐音“在山中”。

刘禅这是在隐晦的向司马昭传达自己不欲与其为敌,只愿余生在山中安稳度日的想法。

此后8年间,虽然仍然有许多魏国的大臣不死心的向司马昭上奏,希望除掉刘禅,以绝后患,司马昭都不予理会,而刘禅也始终安分守己,偏居一隅,得以颐养天年,直至公元271年病逝。

回顾刘禅和司马昭的一生,可以看出,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一个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无欲无求;而另一个目标明确,追权逐利,独揽大权。

他们的选择不存在对错,只是目的不同,性格不同,处事方式不同,所以最后的结果也不同罢了。

对于刘禅的选择,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他懦弱无能,但结合当时的情势,他的决定也许便是最好的选择。

至少他的投降,保全了大量将士和百姓的性命,若是真的举全国之力对抗魏国,就两国军事实力来看,获胜的几率亦是微乎其微,而落败后的结局可能会更为凄惨。

他本就不适合成为一国之君,“中山寨”三个字或许不仅是为了保全性命,也是他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一国之君这样的重任他无力负担,也不想负担。

在刘禅心中,或许还有那么一些感谢司马昭,使他得以卸下了这份原本无法逃避的责任。因此投降后,他才会写下“中山寨”这三个字来表明他的态度,最终得以安享晚年,也许这便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