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丨经典人物:李清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经典素材及适用话题 素材丨经典人物:李清照

素材丨经典人物:李清照

2024-06-03 13: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花自飘零水自流!

凄凄惨惨戚戚!

我多想对她说,忘了吧!找一个新的李清照!

你为什么不可以忘记一切,只记得你喜欢荷下划船!却把香梅嗅?

可人的记忆是一种很奇怪的载体,往往你越想忘的越不会忘记,越想铭记的却越是慢慢变得不再明晰。

所以,也许,有的时候,重新开始一次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

可是当本应有的铭记变成了难以遗忘美丽伤疤,生命的意义原来都是凄芜的荒凉。

是的,记忆消失,灵魂也会消失。李清照如恋恋风尘中迷离的蝴蝶,在铭记与遗忘的夹隙中寻找着爱的自由,她的爱没有明天可以停留。

……

《东邪西毒》里说,当你不能拥有的时候,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不再遗忘。

时光不再,只是,幸好还有一息尚存的回忆让她可以重回那些去过的老地方,幻想着牵已经离散的爱人的手去指点片片星光,那片温柔的荷花还在记录着他们的故事,刻下他们曾经留下的划船时的笑语,以及粉身碎骨般的爱恋。

听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便又是一个隔世的轮回,7秒之后忘掉曾经的声色光影,重新投入到一个新的世界里安身立命。

它是否真的愿意忘记7秒前曾经与另一条鱼擦身而过,愿意割舍7秒前曾经嬉戏熟悉的水池泽国?

我们也不知道李清照的痛苦!她是怎样在铭记与忘却的边缘行走的!

虽然鱼有7秒的回忆,可重要的是,只要下一个7秒如果他还在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就还有新的回忆可以铭记。

我只祈祷:假如我们也会遗忘,但至少我们曾经一起哭过,一起笑过,一起到过那些美丽的地方。

[所用话题] 忘记和铭记

[名师点拨]

将一个名人的诗词和故事作为文章的线索,将后人对“铭记与忘却”的理解,来透视诗人李清照的心路历程;引用电影《东邪西毒》里的名台词,透视诗人的伤感与孤寂,古今题材综合,不失是一种素材运用的高明手法。

诗人•明月•黄花

2004年高考重庆考生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适用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

[名师点拨]

借用原有诗词的格式,填写一手新词,表达对诗人的遭遇与坎坷的同情,表达对诗人的思想与历程赞叹,不能不说作者有着高超的文字功底。将不同思想历程,不通风格特色的名人组合在一起,既有对比作用,又能更好地突出主题。

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2003年高考广东考生

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之后,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询问花事。侍女笑着回答海棠依旧。女词人却叹息道:应是绿肥红瘦啊!

李清照感情细腻,对花有着深切的关心与怜惜,因此她才设想到雨疏风骤后的海棠凋零的容颜。而侍女不然,因此花遭受摧残丝毫没有触动她,甚至不被她觉察。可见,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有关系的。

一般说来,当我们偏爱某一物,亲近某一物时,我们会觉得它特别动人,正如邹忌之妻,偏爱邹忌而认为他比齐国之美丽者徐公还要美。这正如古语所言:“情人眼里出西施。”当我们被外物所触动时,它们也便展示出自己独特的品性。

张志和渴求隐逸,而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窗秋不尽了,风雨却还要助凄凉;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朝”……

其实,万事万物都以它固有的规律运动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潮起潮平,只是我们的感情不同,这一切才给我们不同的印记。旷达者从中汲取力量,恬淡者从中陶冶心灵,感伤者对此自悲自叹……无论怎样,能有所感受,是可贵的,但我们还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一种不以亲疏远近定是非的人,让我深深地佩服与敬仰。那便是大义灭亲的人,那便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人。在他们的灵魂中,一种高尚的理智使他们超越了狭隘,超越了个人的恩怨得失,而代之以多数人的利益。如高山流水一般,这种精神从远古流到今天,还将流向未来,它纯洁着世风,闪烁着智慧与勇气的光华,给我们注入清凉的思想之泉。

是海棠依旧,还是绿肥红瘦?这是一个问题。我想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

[适用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名师点拨]

文章由一个名人贯穿全文,穿插其它历史人物,纵横对比,丰富多姿。

这篇散文从李清照叹息雨后海棠绿肥红瘦写起,落笔文情并茂,散文笔法娴熟。文章第1、2自然段,巧妙地通过李清照与侍女不同的看法,颇有意蕴地证明了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有关系的。

接着,第3自然段又以邹忌之妻偏爱邹忌的事例,印证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情因素。文章处处紧扣着感情与认知的关系这一话题娓娓道来,切合题意,感悟独特。

文章写到第4自然段,顺手拈来了张志和、林黛玉、刘禹锡三人对秋风秋雨的不同感受,通过铺写和对比,证实了感情对事物认知的影响作用。这一段材料丰富,感悟深切,对比强烈,形散神聚的散文特征突出。

余下的三个段落,作者笔锋一转,提出了“应保持平和心境”的看法,使文中的感悟充满了辩证。接着,作者抒发了对“不以亲疏远近决定是非的人”佩服和敬仰的深情。文章结尾处,提出了不同情况下,“应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这更显示了作者对话题的深刻理解和理性思考的智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