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米芾《苕溪诗帖》之韵味,必须具备这些认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米芾的拼音 想得米芾《苕溪诗帖》之韵味,必须具备这些认识

想得米芾《苕溪诗帖》之韵味,必须具备这些认识

#想得米芾《苕溪诗帖》之韵味,必须具备这些认识|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米芾《苕溪诗帖》,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用笔。米芾善于在提按铺拢中形成豪迈飘逸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重按,运笔至中间稍提,行到转折时侧锋直转而下。二是章法。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书写过程中随机应变。三是结构。险绝、倾侧的体势,险不怪、稳不俗,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有飞跃起伏的神气。

米芾(1037—1108),初名黻,字元章。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苕溪诗帖》是米芾元祐戊辰八月八日游苕溪(今属浙江湖州)时所作的六首诗,是米芾的经意之作,时年三十八岁,比他另一个代表作品《蜀素帖》仅早四十余天,是他的书法风格逐渐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是书法史上的名作。

《苕溪诗帖》行书墨迹纸本。三十五行,二百九十四字。纵33.3厘米,横189.5厘米。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

米芾《苕溪诗帖》局部

米芾行书之所以形成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在点画和结构上有区别于别人的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米芾自称为“刷字”。而其变化之丰富,变化之奇特,非他人可比。

他灵活多变地正确运用和处理铺拢、开合、向背、疏密、大小、参差等原则,使作品面目险而不怪,爽朗跌宕,却又清新自然。

米芾奉行“得笔,则虽细为鬓发亦圆”的法则。因此,他用笔经常是跌宕起伏,牵丝连带、抑扬顿挫。竖、撇画等起笔重,而横、捺画起笔较轻,铺拢对比十分明显,我们从中可窥视到米芾驾驭毛笔的能力和审美观。

向背运用,可避免因方向相同的连续横或竖所造成的呆板形象。米芾书法中的“长与短”、“曲与直”等用笔特色也十分突出。

在临习《苕溪诗帖》时,在方圆和向背上要考虑到,字的取势要注意。

米芾《苕溪诗帖》局部

米芾字形险峻,书写时常常打破常规造型,险中求胜,随遇而安,不拘一格,在作品常出现欹侧诡谲的体势,这样大大增强了米字的跌宕之姿。

从《苕溪诗帖》看,此帖代表了米芾“沉着痛决”的特点。“沉着”,即果断有力;“痛快”,即清爽飘逸。

米芾的布局在于富有变化。《苕溪诗帖》字势左倾,笔法丰富多样。中锋侧锋交替运用,以中锋为主,因而点画有力,加之运笔的轻重变化非常自然,下笔迅疾,饱含笔力,蕴涵情趣。

米字入笔轻巧精密,藏露收放各有意趣;撇捺多变,随字附形,不疯不癫,从容淡定。各种钩式或放或收,更添雄迈。

米书追求自然天成、清新脱俗的格调,他常以魏晋书意为衡量自己的标准,因此,对唐代的标准规则提出了大胆的挑战。

他在“集古字”的基础上“力欲追晋人绝轨”。所以在以后临习米书作品时,要注意米芾的格调和审美取向。争取更大程度地贴近他的原貌。

米芾《苕溪诗帖》局部

米芾对书法的结构、章法、用笔,有着他独特的意识。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即要求在整体变化中达到统一,肥与瘦、疏与密等对立因素融会贯通。在章法上,重视整体,兼顾细节,随机应变。

另外,学习任何一个范本都应关注书者采用的工具,其中对于纸的关注尤其重要。在临习此帖时,可选用质地类似的纸。

前期通过大量的临摹,增加书写经验,提高书写性,观察一些规律。尤其要关注其字势开合与跌宕关系。从整体上看,《苕溪诗帖》中多数字为“右耸肩”式的倾斜,少数字较为平整。

临摹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一字乃终篇之准,而一个字与其上下左右字之间会在视觉上产生某种关系,字的上下距离发生变化,作品局部也会产生变化,最后影响整体章法。

米芾《苕溪诗帖》局部

临摹还需与创作同步进行,而此前我们大量精确临摹和对字势以及各种变化的关注就是在为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学习《苕溪诗帖》之后,也应该去学习王羲之,甚至比王羲之更早的一些书迹,以及了解米芾之后的相关书家,便可以知道米芾行书之源流,提高自己鉴赏的眼界。

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看这些内容,将会得到更深的体会。而且不但要关注书法相关的事物,也要多积淀学识、涵养人格,如此对自身书法学习大有益处。

—END—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