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多诗人:探访江西诗派文脉诗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米芾拜石的故事 江右多诗人:探访江西诗派文脉诗意

江右多诗人:探访江西诗派文脉诗意

2023-05-11 1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九派寻阳郡,分明似画图。

唐代权德舆在《送孔江州》勾勒了一片“襟江带湖”的古城风光。自古以来,依水而生的九江既是舟车辐辏、商贾云集的重要商埠;又是高僧名士、文人墨客的人文胜地。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和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到走出书法“宋四家”之一、“江西诗派”诗宗黄庭坚的修水双井村,再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的陈家大屋,九江古城绵延至今,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江右多诗人。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领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等25位诗人,因其开创者黄庭坚是江西修水人,诗派中又以江西人居多,首次提出“江西诗派”,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派。面对已经完善备至的唐代诗歌,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主张在借鉴前人的同时另辟蹊径,使当时的青年诗人快速融入诗学氛围中。

“宋代的文学家大都是学者,他们对传统的四书五经了然于胸,在这样的情况下,宋代诗歌创作较之前朝有更丰厚的文化内涵,”江西省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夏汉宁在采访中说道。正如吕本中所言,“唐自李、杜之出,焜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惟豫章(即黄庭坚)始大出而力振之,抑扬反复,尽兼众体,而后学者同作并和。”宋代的江西被认为是其历史上文化发展最辉煌的时代,时至今日,在当地的诗会与创作活动中,江西诗派的文化内涵得以延续。

四月下旬,“江西诗派”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九江举行,在山水、民居、村落之间,溯源古城的文脉记忆。

从庐山秀峰上远眺

庐山秀峰: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无数的古代文人墨客在庐山秀峰留下了满山的诗文和印记。经过蜿蜒的山路,行至秀峰脚下,抬头仰望,便是“层峦流翠,万木葱茏”。一路高攀,兀立于高坡上的李璟读书台映入眼帘,台中还立有江淹《登庐山香炉烽》诗碑。从读书台往下,经过葱茏茂林,又到了“月印龙潭”。龙潭三临石壁,水流湍急,潭壁上有宋代南康军知军李亦的篆书“龙”字,旁边还有“神龙跃空”四字。

秀峰龙潭

秀峰摩岩石刻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露天展览”。景区内的摩岩石(碑)刻共计144帧,历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字体各异,篆、隶、楷、行、草皆具,它将庐山的政治、历史、宗教、文化凝固于苍山秀壑之中。这些石刻多出自历史名家之手。在秀峰龙潭南侧巨大石壁上,能看到米芾所写的“第一山”,黄庭坚的《聪明泉》则将人引向四季不涸的活水,漫步在秀峰之间,还会找到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明代王守仁的《记功碑》,以及清康熙所赐的“秀峰寺”匾。

秀峰

乘景区内的索道一路往上,山花夹道,鸟鸣入耳,李白诗里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若隐若现,一点点露出源头。朝另一边远眺,能望到鄱阳湖以及依湖而建的稻田民居,那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风光,若是有时间在九江市内停留,还能前往柴桑区的陶渊明纪念馆,在诗歌绘画里想象他的桃花源。

陶渊明纪念馆

“山瀑两道泻,木叶四时春。日暝不知去,鱼鸟会留人。”宋代文学家洪朋、黄庭坚外甥所作的《庐山》被写在秀峰景区的大门上,引人遐想。

“绿水青山出秀才,江西在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经历农耕、获得财富,再培养下一代读书考取功名,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夏汉宁说道。在庐山东南的五老峰山脚下,还有一座白鹿洞书院,定名于北宋初年,振兴于南宋朱熹之手,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

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的名称来自于一段传说。据说早在唐朝,在五老峰东南麓的一处山洞之中,少年李渤在此隐居读书,有一天,一只洁白的神鹿从天上飞下来,开始陪伴其左右,在神鹿的悉心照料下,后来少年考取功名,当上了江州刺史。事实上,白鹿洞书院最初并没有洞,明嘉靖九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直到嘉靖十四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于洞中。明万历四十二年,参议葛寅亮又将石鹿从洞中取出埋于地下。直到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发现石鹿,才重新将其置于洞中。这尊石鹿也是书院仅存的明代实物。

白鹿洞书院

在今天的白鹿洞书院里,还开设了面向少儿的国学课堂,朗朗书声从溪边大院里传来,和一千多年前的白鹿传说遥相呼应。

白鹿洞书院

陈家大屋:农家院落里的文化家族

桃里竹塅,赣西北修水县的小山村。水口的古树、古桥、土地庙,依山分布的梯田,已经存在了两百多年。在稻田和树林的掩映之下,始建于清乾隆时期的陈家大屋赫然出现在眼前。

陈门五杰故里

这里是晚清维新派重臣陈宝箴和同光体诗派领袖陈三立父子的出生地。大屋分凤竹堂、新屋里、官厅三部分,其中凤竹堂由陈宝箴祖父陈克绳初建于1792年,新屋里和官厅则为光绪年间陈宝箴中举后修建,故居为砖木结构,一进两重,中开大天井,是典型徽派和客家建筑特色的融合。

如今,故居大部分保存完好,院内还保留有陈宝箴中举的旗杆石和陈三立中进士的旗杆墩各一对。陈宝箴、陈三立之后,陈衡恪为近代大书画家,陈寅恪为现代史学大师,陈封怀为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之父,陈氏家族在两百多年间耕种苦读,由农而绅、由绅而官,成为后来被称作“一门五杰”的文化世家。

凤竹堂

踏入陈家大屋,绕凤竹堂走一圈,能看到陈克绳、陈宝箴、陈三立的居室,书房里还陈列着他们的文字资料。中间的天井和地砖在经年累月中布满青苔,悬挂在神龛之上的“陈门五杰”石刻画像让人想象过去的家族生活,昔日的浣衣舂米、朗朗书声,俱已恍隔云泥。在凤竹堂边,陈家大屋的管理员欧阳国太看着一批批来访者穿梭往来,而他已经在这里守护了三十多年。上世纪80年代,来自湖南宁远县的欧阳国太成了陈家的入赘女婿,从此致力于故居的保护、修缮以及文化推广。平日里,他在这里读书、写字、打扫,一边观察着越来越多的访客。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内外‘陈寅恪研究热’的兴起,很多研究陈寅恪的学者到这里来考察,到了本世纪,有越来越多的游客都来探访故居了,疫情之前,这里每年大约接待三四十万人”,欧阳国太向记者介绍道,他在这里担任了多年的义务讲解员,收集了大量陈氏家族的文字故事和物件,并一直呼吁对陈家大屋进行修缮保护。2013年,陈家大屋和陈克绳墓、水口古石桥一起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井村:流淌千年的诗意

驱车到半山腰,一条酷似明月的小河缓缓从村前流过,这里便是黄庭坚的故里双井村,修河环绕其前,因明月湾中有二泉涌出而得名。在双井明月湾北岸的山崖巨石上,刻有行书“双井”二字,据考证由黄庭坚所作。沿途经过悬崖陡壁,还有一个晒箕大小的“佛”字,落款可清晰辨认黄庭坚书。据说,黄庭坚在此题佛,还有一段传说。

双井黄庭坚故里 进士堂

北宋时,修水县与外界的交通全靠修河,然而河中激流险滩,常有倾船覆筏事故。尤其是南山岩脚下,河水急,弯道多,急流直冲陡壁而来,造成翻舟。当地人传言此处有一怪石,平时隐在水下,船只过往时突然耸立起来,阴风怒号。黄庭坚乘舟行至于此,沿途目睹了船夫艰辛和急流之险,笃信佛教的他叫人拿来了文房四宝,乘兴题佛。从那以后,沉舟翻船的事故少了,险恶之处竟成了一道风景。

黄庭坚自幼“读书数过辄成诵”,广泛涉猎前人和今人的诗文著述,后来师法杜甫,作诗“风味近杜少陵”,峭刻、老辣、潇洒。他和苏轼并称苏黄,代表了宋调风范。从宋经元至清,诗风始终没有挣脱苏黄代表的宋诗格调。一直到清代同光体诗派,在同一片修水土地上,陈三立和七百多年前的黄庭坚遥相唱和。

进入双井村黄庭坚故里,通往双井堂的走道两旁立着十个进士旗杆墩。在历史上,双井村被称为“华夏进士第一村”,在宋朝仅双井黄氏一族就走出了48名进士。原修水县文联主席荣年生向记者介绍道,双井村人才辈出,和修水当地的书院文化有关,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曾先后在此开办樱桃、芝台两座书院,求学士子纷至沓来。“从那时开始,修水一带便盛行耕读之风,也就是边耕田边读书,有记录的书院达到25所,”荣年生说道,“而黄庭坚的成就又和他们良好的家风有很大关系,比如黄中理制定了《黄氏家规》,从行孝、为友、从业、求学各方面做了规范。”

如今,修水县还保留了几座书院,“比如凤巘书院后来改造成了一所小学,客家人捐资创办的梯云书院未来将在老城改造项目中得以恢复。”荣年生介绍道。而在双井村黄庭坚故里,原高峰书院改造为书院文化展示馆,专门展示历代修水书院构建。

出了高峰书院,还能逛逛“双井街”。

古街的一头连着草坪,几匹小马在里头啃草休憩,另一头通向黄庭坚故居,再现其生活起居、读书习字的情景。如同一个连接古今的媒介,有着市井气的双井街串联起上千年的历史,见证着发源于江西的诗意如何沿着固有的河道,在蜿蜒的时间长河里静水流深。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