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第6章逐节注解、祷读 – 圣经综合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箴言书16章逐节讲解祷读 传道书第6章逐节注解、祷读 – 圣经综合解读

传道书第6章逐节注解、祷读 – 圣经综合解读

2023-10-20 21: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https://cmcbiblereading.com/wp-content/uploads/2020/09/Ecclesiastes-06-1.mp3

【传六1】「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祸患重压在人身上,」

【传六2】「就是人蒙神赐他资财、丰富、尊荣,以致他心里所愿的一样都不缺,只是神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来吃用。这是虚空,也是祸患。」

五8-六9的主题是「人应当满足于神的恩赐」,与三1-22「人应当顺应于神的定时」平行,整体是一个交错对称结构: A. 不知足导致虚空(五8-12);  B. 不会享福的人生是黑暗的(五13-17);    C. 人生的美善是享受神所赐的分(五18-20);    C1. 人生的祸患是不能享受神所赐的分(六1-2);   B1. 不会享福的人生是黑暗的(六3-6);  A1. 不知足导致虚空(六7-9)。  1-2节的主题是「人生的祸患是不能享受神所赐的分」,与五18-20成为对比。 人享福有两个条件:1、神「赐人资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五19),有福可享;2、神使人「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劳碌中喜乐」(五19),有福能享。反过来,人无福可享是不幸福,而有福不能享则更痛苦,因为这是神对他的惩罚。神「使他能以吃用」的方法只有一种,「使他不能吃用」(2b)的方法却有很多,包括:没有胃口、没有心情、没有机会、没有守住、没有传承。无论是无可享用,还是无法享用,结果都是虚空。 人的悲剧,常常是能享福的时候无福可享,有福可享的时候却失去了享福的能力。因此,人在日光之下不必追求「心里所愿的一样都不缺」(2节),只要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就应当感恩;只要有所享用、能够享用,就应当知足。

【传六3】「人若生一百个儿子,活许多岁数,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又不得埋葬;据我说,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

【传六4】「因为虚虚而来,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

【传六5】「并且没有见过天日,也毫无知觉;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

【传六6】「那人虽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却不享福,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吗?」

3-6节的主题是「不会享福的人生是黑暗的」,与五13-17平行。 「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3节),可译为「他即使寿命很长,心里却不因福乐而满足」(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外表的幸福并不等于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多子长寿乃是福气的象征(3a),但人若内心不能因生命中美好的事物而满足,就是不会享福的人。流产的胎儿比不会享福的失败者更能享受安息(5节)。因为未见天日的死胎「被黑暗遮蔽」(4b),与日光之下的财主「终身在黑暗中吃喝」(五17a)并无两样,反而不必经历日光之下的「多有烦恼,又有病患呕气」(五17b)。 「不享福」(6节),指不能享受神赐给各人的分。「归一个地方去」(6节)指死亡。 人活着的时候若是不能享受神所赐的恩典,生不得享受、死不得安葬,再长寿也没有意义。生命不在乎长短,乃在乎质量;享福的一天,胜过无福的「千年」(6a)。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不会享福地渡过一生,那就实在太长了。 上图:位于伊朗帕萨尔加德(Pasargadae)的古列王墓,已经保存了两千多年。古列王争战一生,开创了版图空前庞大的波斯帝国,但死后也和众人「归一个地方去」(传六6),仅存的坟墓其实空然无物。

上图:位于伊朗帕萨尔加德(Pasargadae)的古列王墓,已经保存了两千多年。古列王争战一生,开创了版图空前庞大的波斯帝国,但死后也和众人「归一个地方去」(传六6),仅存的坟墓其实空然无物。

【传六7】「人的劳碌都为口腹,心里却不知足。」

【传六8】「这样看来,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么长处呢?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什么长处呢?」

【传六9】「眼睛所看的比心里妄想的倒好。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7-9节的主题是「不知足导致虚空」,与五8-12平行。 「人的劳碌都为口腹」(7a),口腹可以饱足,但「心里却不知足」(7b),永远都不能被填满。人的工作只能满足口腹之欲,惟有神的工作才能使我们的心灵也得满足——「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八3)。 「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么长处呢」(8a),指日光之下的智慧只会徒增烦恼(一18),并不能比愚昧更能让人心灵得着满足。正如每个人都在谈论天气,却没有一个人能对天气做些什么。 「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什么长处呢」(8b),指穷人即使发奋图强、出人头地,但结果心里还是不能知足。虽然他们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但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因为日光之下没有什么事物可以让人永远满足。到达成功的巅峰是一出喜剧,但喜剧加上时间,通常都会成为悲剧。 「眼睛所看的比心里妄想的倒好」(9a),意思是「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人眼前所得的即使不多,总比心里永不知足的煎熬更好。人们不应该专注于自己没有的东西,而是应当专注于用好神已经赐给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所是、自己的所有和自己的所能。 「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9b),这是传道者最后一次得出这个结论,成为本书前半部分的结尾,回应了本书最初提出的问题:「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一3)。答案就是:人若把目光放在日光之下,人生就是「虚空、捕风」,一边追逐从身边飞走的「风」,一边逃避追逐自己的「虚空」。

【传六10】「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并知道何为人,他也不能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相争。」

【传六11】「加增虚浮的事既多,这与人有什么益处呢?」

【传六12】「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呢?谁能告诉他身后在日光之下有什么事呢?」

第10节在原文中是《传道书》的中间点(马所拉抄本),把全书分成两半。一12–六9的主题是「看清日光之下的虚空」;而六10–十一6的主题是「积极度过虚空的年日」。人只有看清日光之下的虚空,才有可能善用神所赐「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九9)。传道者指出,人要积极地度过虚空的年日,需要有六个积极的人生态度: 何必查明益处(六10-七14); 何必查明公义(七15-29); 何必查明世事(八1-17); 不必知道定期(九1-12)。 不必知道将来(九13-十15) 不必知道结果(十16-十一6)。 六10-八17的原文用关键词「查 מָצָא/mä·tsä’」(七14b「查」、24b「测透」、26a「得知」、27「找到、寻求」、29a「找到」、八17「查」)串在一起,谈论日光之下三个积极的人生态度:「何必查明益处」(六10-七14)、「何必查明公义」(七15-29)、「何必查明世事」(八1-17)。 六10-七14的原文用关键词「有益 טוֹב/tove」(六12a「有益」;七2a、3a、5b、8a「强如」;1b、8b「胜过」,10a「强过」;11a「好」;14a「亨通」、「喜乐」)串在一起, 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结构,主题是日光之下「何必查明益处」: A. 神的命定和人的无知(六10-12);  B.  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七1-12); A1. 神的命定和人的无知(七13-14)。 10-12节的主题是「神的命定和人的无知」。 在希伯来文化中,名字代表本质。「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10a),意思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早已被命定。 「并知道何为人,他也不能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相争」(10b),可译为「人早知道人是如何的,不能与比自己强壮的相争」,指人应当知道自己的本相,有限的人不可能凭口舌与神相争、试图脱离神的限制。 「加增虚浮的事既多」(11节),可译为「话语多,虚空也增多」(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人在日光之下谈论得越多,就越发觉得虚空;因为再多的谈论也不能改变世界,更无助于解决人生的虚空。 日光之下的人生就「如影儿经过」(12a)、转瞬即逝。人并不明白什么是当下对自己真正有益的(12b),既不知何为善,又何以能为善?人也无法了解将来会发生什么(12c),连能否吃喝都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2节),怎么能计划明天、掌管生死呢?人生所有的窗户都被关闭了,但信心之门却还开着。潇洒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凭信心尽本分,不必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消极悲观,因为凡事必有神的命定和美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