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最强暴雨或将袭深,宝安区三防办组织拉网式隐患排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窗外的暴雨 今年以来最强暴雨或将袭深,宝安区三防办组织拉网式隐患排查

今年以来最强暴雨或将袭深,宝安区三防办组织拉网式隐患排查

2023-03-04 01: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全面做好近期强降雨强对流天气防御工作,宝安区三防办组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区应急管理局执法科室全员下沉一线,强化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淤泥渣土受纳场、垃圾填埋场、铁皮屋、水库、河道、城市易涝点等各类隐患逐一实地检查,部门联勤联动,加密巡查频次,确保各类三防风险隐患动态清零。

水库:3座市管水库均处于汛限水位以下,9座区管小型水库低水位运行

河道:对64条河道开展全天候分段巡查,动态掌握河道水位情况,确保行洪通畅。

积水内涝:完善内涝积水“四个联系人”机制(社区、宝安排水分公司、辖区消防救援中队、交警中队等单位)”,确保降雨期间快速完成积水抽排、交通管制和人员疏散等各项应急处置措施。

建筑工地:加派力量开展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在建工地的基坑、边坡、路面、临时围墙、起重机械、临时用电、外电防护点、明装变压器等场所和设施,确保安全。

老旧房屋:重点检查D级、C3类房屋和山边、水边、河边、暗涵暗渠上加建房屋,及时组织清空人员并设置警戒标识。

地铁安全:与地铁集团在35个已启用地铁口建立“七长”联动机制(地铁车站站长、地铁公安巡长、运管执法队长、社区工作站站长、辖区派出所警长、消防站站长、排水队队长),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加快地铁口积水隐患整治。

地质灾害和危险边坡:全面巡查303处隐患点,对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一点两卡一预案”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点。

宝安区三防办提醒广大市民做好以下防范措施:

一、出行方面

(一)避开落地广告牌、变压器、电线杆等危险物。

(二)远离建筑工地临时围墙以及建在山坡上的围墙。

(三)不要贸然涉水前行,警惕井盖、下水道、排污井等,若发现路面有旋涡,一定要绕行。

(四)出门前先检查发动机盖和车门的封闭情况及雨刮器、制动器的状况,发现故障及时排除。

(五)远离电线杆、变压器等设备,以防触电。若发现有人触电倒入水中,勿急于靠近救援。房屋进水记得立马切断电源,谨防触电。

(六)行车时要降低车速,保持车距,雨天能见度低时,可以打开防雾灯。

(七)路边积水不超过半个车轮时,车辆一般可以正常通过,但要放慢车速,谨防车速过快致使发动机进水而熄火。

(八)若车辆在涉水行驶过程中熄火,应在水位还未完全涨上来前快速撤离危险区域,千万不要在车内等待救援,以免水位过高时电动门窗自动锁定,危及人身安全。

二、暴雨来临时

(一)保证地漏、水沟排水畅通,风力加大时,应用沙包堵住小区受风正面影响的小区玻璃门及其它门窗。

(二)大风吹袭期间,如风压过大,影响电梯正常运行,可暂停电梯的运行。

(三)大风吹袭期间,加强巡视,有可能出现高空坠物情况,可暂时封闭部分受影响地方,待险情排除后,方可解除封闭现场。

(四)户外重大活动、核酸检测点、物资运输等需提前做好防雨防风等措施。

三、如遇发生洪水

(一)做好充分准备,转移到高处救援是首要原则。发生洪水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迅速登上牢固的首层建筑避险,并尽力与救援部门取得联系。同时,注意收集各种漂浮物,木盘、木桶都不失为逃离险境的好工具。

(二)来不及转移或在外被困应该及时到高处自救。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的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沙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外也要堆上沙袋。如果洪水不断上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三)如果被困在郊区,可能找不到建筑物,也应该尽量向高处移动。不过此时要特别注意规避山洪可能经过的路线,避免被山洪卷走。不能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四)车子淹水了,该如何逃生?在落水的第一时间,第一件事情就是解开安全带,打开车门,因为采用侧门逃生是最安全快捷的方式,汽车落水后,不会瞬间沉到水底,此时要马上打开电子中控锁,以防门锁失灵。但是如果中控锁断电锁门或水压太大门打不开,那么就只能尝试下面的办法了:砸破车窗,尽快逃离。车子落水下沉要经过一定时间,不要害怕开车窗车子就会下沉。要先争取时间逃生,而打开车门后车子5秒到10秒钟就会沉入水底。关键时刻,必须弃车逃离。

采写:南都记者刘诗豪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