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日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稀有姓氏来源 南通日报

南通日报

#南通日报|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士明

姓氏的来源与人口的来源密不可分。南通,旧称通州,唐代以前是长江中的沙洲,其中的一个沙洲称为胡逗洲,《太平寰宇记》称胡逗洲,“上多流人”,唐玄宗时(722年左右)始辟为盐场,其中的南布洲(今金沙一带)为流配犯人之地。不久,黄巢兵起,北方震动,从黄河流域迁来一批避乱的难民,主要从事盐业、渔业,间或从事农桑。唐代末年,人口渐繁,最早的土著,当推从河北保定迁来的张、王二姓,以及岐山的姜姓、清河的崔姓、汝南的李姓、鲁南的曹姓等。

宋初太平兴国年间(976—983),通州已有盐场七处,煮盐之地,往往以姓称之,有姜、袁、瞿、李、周、秦、唐、严、顾、蒋、朱、王等灶。南通人的来源主要是各地的移民。大量的移民则始自北宋、南宋交替之间,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各种姓氏相应增多,元末明初,通州为张士诚所据,群雄争战,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南京的谢氏,含山的陈氏,通州的顾氏、刘氏,迁至金沙一带定居。朱元璋定鼎金陵,遂招抚流民,同时从江南移民,到淮南垦荒。永乐年间(1403—1424),南北大运河恢复通航,商旅频繁。这期间,从苏常道迁来的,有邱、陈、宋、蒋、季、金、吴、张、李、施等姓;从杭嘉湖迁来的,有赵、姜、彭、萧、杭、夏、俞等姓;从南京和扬泰地区迁来的,有周、刘、胡、戴、秦、马等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明、清以来,盐、米、纱、布等各业兴旺,市场繁荣,五方杂处来通定居入籍者众多:既有南京的许、芮等姓,句容的汤、白等姓;又有镇江的丁、茅、郭、庄、巫等姓,丹徒的徐、卜等姓。既有苏州的吴、邱、宋、费、归等姓,又有常州的季、翁等姓。此外,还有安徽徽州的洪、王、程、赵、胡、金等姓,以及宁波、杭州的叶、沈、陆、俞等姓。在这其中出现了一些稀有的姓氏,如安、居、米、步、冉、房、贲、韶、铁、戎、嵇、臧等等,甚至还有姓“是”的,姓“东”的。

解放以后,由于工作分配、调动及婚嫁、经商等各种原因而定居南通的,姓氏之广超过历次移民。还有少数民族的姓氏,如回、蒙、畲族的马、彭等姓,并出现了欧阳、尉迟等复姓。由于移民源自全国各地,以至出现了“同姓不同宗”的姓氏,如张氏就有“东张”、“西张”之分。余西曹、季两姓有“九季十三曹”之说。

综上所述,南通的姓氏(包括稀姓)是随着人口的迁移而逐渐增加的,也与南通成陆的过程密不可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