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土地要产量 向科技要能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禹城试验站 向土地要产量 向科技要能量

向土地要产量 向科技要能量

2023-03-09 14: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禹城市是鲁西北平原的农业大县,让千里盐碱地变成大粮仓,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也让科技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面对去年秋汛影响,禹城启动“科技壮苗”行动,让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联姻”,打响“吨半粮”创建开场战。目前,禹城“一二类苗”占比由不足30%增至90%左右,今年小麦预计增产20%,亩均产出可达1200斤左右,为全年“吨半粮”抢回珍贵产量,打下坚实基础。

  解码破题,科技赋能现代农业

  今年是“吨半粮”创建第一季,打好开场战、实现开门红,确保夏粮丰收,禹城使命在肩、责无旁贷。工作中,把握粮食安全的深度、广度与难度,书记抓粮、科技抓粮、项目抓粮、产业抓粮一体推进。实施“书记抓粮”,县乡村三级书记带头,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市抓核心区;实施“科技抓粮”,万亩区有技术专家、千亩区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科技标兵;实施“项目抓粮”,整建制实施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现代种业、增产技术、农机装备、科技服务“六大提升”工程;实施“产业抓粮”,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农业产业规模达千亿,培育涉农上市企业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截至目前,全市确定80万亩耕地。其中,联合中科院地理所,测试全域耕地土壤,确定10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并通过土壤有机质改良,接续打造辐射区、带动区。

  在“吨半粮”创建其局已开、其势已成的关键节点,受去年秋汛影响,禹城耕地墒情严重,小麦播种期推迟15天左右,“土里捂”“一根针”等现象普遍存在。能否破局开路,事关夏粮丰收,事关粮食安全主动权。针对今年苗情,上级领导担当在前。2月14日,全国“三下乡”和冬小麦“科技壮苗”活动在禹城举办,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周云龙、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孙法军等实地调研走访,认真查看苗情,现场指导农户,提供技术指南,让中央、省级农业科技力量深入田间地头,送来了科技赋能的东风,吹响了增产保供的号角,极大提振了信心,用科技激活了“希望的田野”。

  多措并举,扎牢扎紧丰产架子

  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良种、良机、良田、良技多方发力,让科技力量渗透到粮食生产的全方位、各环节,实现环环相扣、季季接续,强强联合、茬茬压紧,把丰产架子扎紧扎牢。

  一是“全生命周期”闭环,科技赋能、环环紧扣。围绕小麦生产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生命周期,推广育种壮苗技术,乘科技加持之势,扛粮食安全大旗,既打好春播春管“第一仗”,更打赢丰收丰产“收官战”。

  围绕种植端,源头发力、藏粮于地。聚焦耕地这个产能建设的基础、粮食安全的命脉,利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让丰收的力量扎根广袤大地。比如,禹城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刘厚鑫,运用“减垄增地”技术,将麦畦改成耕地,增加150亩左右,每年增收15万元。又如,张庄镇与中化集团合作,推进土地流转集约经营,打造“公司管理+合作社参与(农机参与)+农户双增(土地收益+打工收益)”模式,形成规模效应,每亩节省成本100元以上,村集体增收8万元。

  围绕管理端,优粮优产、藏粮于技。成立11个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根据苗情制定方案、提供“药方”,指导实施水肥一体化、迟浇返青水、冬春镇压等技术,为作物生长保驾护航。比如,房寺镇种植户王淑梅,去年秋汛刚过立即播种,小麦出苗差,面临颗粒无收的风险。对此,专家审慎提出小麦轻压、提温保墒等补救措施,经过科学管理、悉心指导,苗情迅速恢复、明显向好。

  围绕主体端,“农民点菜、专家下厨”。根据农民需求,针对性开展培训,今年累计开展“科技壮苗”培训班115场,推广小麦镇压划锄、液体配肥等技术10余项,培训种植户9600余人次、农机人员262人次。

  围绕收获端,确保“颗粒归仓”,打造“无形良田”。及时调整收割方式、机械参数,确保应收尽收。积极邀请省市专家开展“机收减损”培训,最大程度减少机械收割导致的损失。预计小麦每亩减损5~10斤,玉米每亩减损10~20斤,相当于增产小麦5000亩、玉米9000亩。

  围绕处理端,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作物收获后,通过大型机械对耕地深耕30公分以上,将深层新鲜土壤翻到表层,富含秸秆的表层土壤被深度覆盖。通过秸秆深耕还田,耕地结构持续优化,土壤有机质进一步增加,土壤板结、病虫草害、秸秆焚烧等现象有效减少。目前,禹城秸秆利用率达到96.37%,覆盖耕地27.2万亩。

  二是“机械化管理”跨季,力促规模、季季接续。探索实行全程机械化管理,为产能提升拧紧发条。今年年初,发挥国家全程机械化示范市优势,摸底统筹全市各类农机4770台。在小麦“返青期”,利用镇压机进行镇压提温保墒,防止小麦旺长、冻害等风险,夯实丰产基础。在小麦“灌浆期”,利用无人植保机进行“一喷三防”,有效防治病虫害等风险,实现增粒增重。麦田收获后,围绕接续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自主研发“四二式”复合种植农机,实现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

  三是“产学研合作”加强,院地携手、强强联合。打造地理产品,与中科院合作,加强对“禹种不同”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北纬37度优质小麦”特色品牌的宣传展示、产销对接、交流合作,创建中国优质地理小麦之乡品牌。统筹研学资源,依托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农科院禹城试验站,规划建设黄淮海科教实践基地暨黄淮海二次开发项目,配套打造“数字禹城”试验项目、无人机示范基地等工程。承接成果转化,推进渤海粮仓禹城示范区、山东禹城循环农场、节水灌溉禹城试验区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人才培养,与农科院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构建“市级有专家团,镇街有技术员,村级有田秀才”的三级农业科技支撑网络,为农民提供科技指导,今年先后组织6批种粮大户、高素质农民等1000余人次参观学习。

  同时,禹城把科技的“关键变量”,转化为丰产的“最大增量”,聚焦大豆振兴再开新局、再谱新篇。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德州农科院,成立禹城川农新农村发展研究所,创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亩均增产100多公斤,增收200元左右,实现“玉米不减产,大豆属白捡”,获农业农村部全国推广。目前,已确定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任务13.4万亩。

  四是“防疫加春耕”接茬,两手统筹、茬茬压紧。在前期晚播晚种的不利形势下,禹城又发生两轮疫情,保农民下田,指导农民两点一线、错峰下田,实现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手硬。促农技下沉,开辟“线上+线下”模式,开展培训13期,培训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3500余人。让农机上路,从打通骨干路网“大动脉”,到畅通农村公路“微循环”,再到开发《运输车辆通行证》线上申请程序,抢抓农时春耕,紧盯运输服务,全力做好农资农机保供。通过两手统筹,最大程度减轻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现农时一天不耽误、农户一户不落下、农田一亩不撂荒。

  持续发力,稳产增产未来可期

  “吨半粮”创建开展以来,小麦生产经历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等多个关口,经“科技壮苗”,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即。通过本次行动,我们深知,实现增产保供、确保粮食安全,关键靠科技,重点在创新。今后工作,必须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抓模式,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营不仅降本增效,也有利于推广机械化作业、现代农业技术。通过“减垄增地”技术,进一步增加耕地面积;合作社与企业联合,流转土地、共赢获利,探索了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路径。下一步,必须坚定路径,持续优化模式,充分释放规模经营潜力。

  二是抓主体,夯实群众路线。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育现代农民,广泛汇聚各类力量。要加大技术扶持力度,正确引导、定期培训,让更多农民享受更多科技红利。要用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持续开展“最美农技员”表彰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农业工作者积极性。

  三是抓统筹,助力农业增产。实现增产保供,良种是根本,良田是基础,良机是推动,良技是手段。要统筹兼顾、多点发力,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多重保障,为推动农业生产创造更多动力。

  (山东省禹城市委办公室供稿)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