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莆田这几项国家级非遗,来认识一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福建非遗名录查询 厉害!莆田这几项国家级非遗,来认识一下!

厉害!莆田这几项国家级非遗,来认识一下!

2024-06-03 13: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级遗产,使湄洲获得了一张世界名片。

图|王雪玉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原名林默,诞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妈祖的影响扩大,历代朝廷封妈祖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

图|王雪玉

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为三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湄洲岛成为妈祖祖庙所在地。

PART 02

莆仙戏

2006年5月,文化部公布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共有51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其中。该名录根据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抢救的急迫性排名。让人瞩目的是,来自福建莆田的莆仙戏位列传统戏曲类的第3位,编号Ⅳ—3。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南宋时期,在宋杂剧的影响下,福建莆田、仙游一带出现了将歌舞念白综合起来搬演故事的兴化杂剧。明代初年,兴化杂剧吸收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声腔的艺术因素,形成兴化腔,用以演出兴化戏。明清时期,这一戏曲样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4年,兴化戏正式改称莆仙戏。莆仙戏主要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地区,在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也有流传。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五千多个,其中《王魁》《张协状元》《刘知远》《蔡伯喈》等剧目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南戏的艺术风貌,连演七天的《目连戏》明显保留着中国戏曲初期的表演形态。

莆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民间土壤之内,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戏剧艺术因子,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此外,莆仙戏对莆田、仙游地区的民俗、语言、社会心理、生活习惯、文化艺术等也具有影响。

PART 03

莆田木雕

莆田木雕是福建省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兴“丰大豫亨”之说。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莆田市二轻工业联社获得“莆田木雕”保护单位资格。

以“精微透雕”之绝技闻名于世的莆田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

莆田木雕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尤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三重透雕等传统工艺闻名于世。因材料不同,龙眼木雕、黄杨木雕、檀香木雕、红木木雕均显出各自的风格特征,其作品多为富贵之家所珍藏,并吸引了许多海外古董商前来购买。

PART 04

错金银

图|华昌珠宝

错金银工艺中国古代金属装饰的精工技法之一,是源自中国青铜时代的一项精细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主要用在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青铜器物件上作为装饰图案。它是源自于绘画的灵感,以青铜作为基本背景,以金银体代替画料,从而实现在青铜器物上“绘”出精美华丽的图案效果。

2014年11月11日,错金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21。

PART 05

十音八乐

莆仙十音八乐既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民间说唱曲种,又是器乐演奏的乐种 。“十音”又称“十番”,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用十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分为“文十音”与“武十音”两种。“八乐”是一种较古老的民间俗乐。“八乐”是一种较古老的民间俗乐,以“十音”为基础,加进唢呐和锣、鼓、钹等打击乐,除了打击乐器外,另配有八人组成的管弦乐器伴奏队,故称“八乐”,也有“文八乐”、“武八乐”之分。

2014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申报的莆仙十音八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文化馆获得“莆仙十音八乐”保护单位资格。

PART 06

莆田九鲤灯舞

九鲤灯舞是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在福建莆仙的民俗艺术中,九鲤灯舞可称莆仙戏近亲,均被誉为“南戏活化石”遗存。近年来,它以特有古风乡韵独步全国民间艺坛,被列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独特、稀有的“九鲤”(龙——蛟、鳌、鳜、鲈、鲡、鲤、鲫、花鱼、金鱼)道具,丰富的民间舞蹈语汇和表演程式,受到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

PART 07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不同于各地的元宵灯节,它融合了民间灯艺、曲艺、舞蹈、戏剧、历史文化、十音八乐和杂技技巧等至少七类艺术,并以游动的方式进行体现,从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它在改革开放后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枫亭元宵游灯汇集了篝火、社火、放灯、游神、古巫、武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将民间灯艺、曲艺、舞蹈、十音八乐、戏剧、杂技等各类艺术融为一体,构成千年古镇的独特民俗,在福建地域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演变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中,枫亭元宵游灯的节俗深入人心,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成为团结海内外同胞的一种重要文化媒介。

PART 08

莆田留青竹刻

图|网络

竹刻(莆田留青竹刻),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地方传统美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竹刻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在西周时便已产生,距21世纪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中期,竹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流传于福建的兴化(即今莆田、福清南部,惠安北部及永春等地)。清代乾隆中期,莆田刘氏第36代裔孙一刘材成创办竹木雕作坊,发展竹子深雕、浅浮雕、缕空积留青等技艺,并在留青竹刻工艺中讲究绘画、书法及刀功等综合素养,由此,莆田刘氏留青竹刻脱颖而出。

图|网络

2009年5月,竹刻(莆田留青竹刻)被入选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11日,竹刻(莆田留青竹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46。2018年5月15日,竹刻(莆田留青竹刻)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传承、守艺

希望这些民间文化瑰宝

能永远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一如既往、源远流长!

END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侵删

厉行禁毒 人人有责

罂粟再美,美不过生命之花;诱惑再大,大不过幸福之家。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扫码关注

中国禁毒

福建禁毒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微信矩阵

编辑 | 翁惠敏

审核 | 李锋

关注“莆田文旅”微信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