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专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神话中的海洋之心的翻译 海洋文化专栏

海洋文化专栏

2023-11-05 20: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获取的“无尽宝藏”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3/4,占据了地球的绝大部分物理空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资源宝库”,自然资源储量占地球总量65%以上。

海洋被誉为“未来粮仓”。仅以物种数量来算,海洋生物种类达到约20万种,其中已知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据测算,海洋食物提供能力相当于全球陆地农产品产量的1000多倍。

海洋微生物种类繁多,绝大部分蕴藏于深海海底,对人类未来发展影响不可估量。仅以海洋真菌顶头孢菌霉为例,由其研制的头孢类抗生素已成为全球对抗感染性疾病的主力药物,年市场需求总量将达600亿美元以上。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天然矿床”。其锰、镍、铜、钴储量分别为陆地的400倍、1000倍、88倍、5000多倍。

海洋还储藏着各类丰富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风能、地热能等。许多海洋新能源将引发能源革命。

地球的生命摇篮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物脱离水,都将会失去生命。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大量液态水的星球。从太空俯视地球,可看到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个蓝色大水球,陆地则是“飘”在浩瀚海洋上的数个孤岛,整个地球可称为“水球”。

数亿年前,海洋孕育了生命。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球体,地球上一切元素呈气体状态。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变成海洋。 在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雷电、火山等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为一些有机小分子,随着降雨汇入原始海洋。

在海洋的永恒运动下,这些有机小分子经亿万年的相互作用及能量积累,形成了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初步具有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功能,生命得以萌芽。 经过漫长的演变进化,终于诞生出生命,孕育出千千万万物种。

海洋生命诞生比人类早几亿年。因此说,海洋是生命的温床,是生命的摇篮。从这个角度来说, 人的生命也来自海洋,人类发展进步依赖的环境是海洋。

时至今日,人类的生存发展更离不开海洋,海洋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的屏障,更是维持地球物种多样性的环境土壤及能量源泉。

文明起源的根基

海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整个人类文明由两大部分组成: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海洋文明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人类靠海洋获取生活资料,更依赖海洋发展进步,海洋一直以来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

就文明起源来说,在沿海很多地方,发现了大量贝丘遗址,包括大量的螺、贝、鱼、虾、动物骨头以及陶片等,多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产物,表明人类早期在海边从事鱼、虾、蟹的捕捞,以鱼骨为箭弩捕获禽兽,进而饲养家禽、种植稻谷等。

考古学家在太平洋两岸发现砖石质网坠、岩浆岩质石臼,我国浙江的河姆渡遗址,以及海南岛、北部湾等地的贝丘遗址绳纹瓦器皿残片等,就是古代印记。

海洋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力量,是人类交流开放的天然平台。在陆地,两地如需要连通,则必须修建公路或铁路,有的地方甚至要架桥或炸山开洞,工程浩大,数百米轨道动辄花上几千万甚至几亿元。而海洋却恰恰相反:流动是水的本性。

海洋覆盖整个地球,以水的巨大流动性,任何一个角落的海水都可能流动或渗透至地球的其他任何角落。每滴水都等同于高速公路、铁路的“路基”。陆地公路、铁路只能靠人工一点一点铺设成线,海洋上的“公路”“铁路”却是天然一片,无须铺设。只要有一寸海面就可使天堑变通途。 海洋面向人类开放,只需一叶扁舟,就可能靠浮力或风力漂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平台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大古文明的中心、港口、城市大多都环海而生,如环地中海、环中国海、环加勒比海等,足见海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海洋孕育着人类开放,孕育着交流、贸易、科技和探索精神。资本主义的兴起繁荣,直接源于海上贸易。航海的发现,造就了欧洲文明。世界进程,包括从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西方称霸全球,到今天的全球化、信息大爆炸、科技创新,无不与海洋有关,海洋成为近现代资本主义孕育和现代化发轫的摇篮。

近代历史舞台上的世界大国,无一不是海洋强国。不管是15-16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17-1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的美国,无不凭借海洋控制命脉,称霸全球。也正是凭借海洋,西方国家不断推进现代化步伐,掀起新的一轮轮全球化浪潮。

海洋成为世界各民族开放交流的重要舞台,成为推进文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媒介。在某种意义上,海洋已成为“国际化”的代名词。

本文节选自《海洋文明复兴导源》· 麻三山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