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含解析)202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硫离子的电子式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含解析)2022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含解析)2022

2023-05-10 04: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一、单选题(共12题)1.下列表示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A.硫离子的电子式为:B.Br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4p6C.N原子的电子排布图为:D.2.一种由短周期主族元素组成的化合物Р的结构式如图所示,其中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的单质是空气的主要成分,W、Y同主族,P中Z原子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原子半径: B.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C.W的液态简单氢化物可用作制冷剂 D.P中,X、Y均显正价3.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以下元素属于P区的是:A.Fe B.Mg C.P D.Na4.某元素的最常见的化合价为-2价,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排列式是( )A.ns2 B.ns2np2 C.ns2np4 D.ns2np6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e元素的所在族的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均为ns2np6,属于非金属元素B.在元素周期表中,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氢元素除外)C.某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为它违背了泡利原理D.某外围电子排布为5d16s2基态原子,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六周期第ⅢB族6.下列状态的镁中,电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最小的是A. B. C. D.7.我国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距今已有3000~5000年历史,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新出土了多达500多件重要文物,如黄金面具、丝绸“黑炭"、青铜神树、陶瓷碎片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黄金面具、青铜神树的成分均为纯金属,属于金属晶体B.丝绸转化为“黑炭"的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三星堆中含有大量的陶瓷碎片,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D.考古时利用测定文物的年代,的中子数为88.如图所示的两种化合物可应用于阻燃材料和生物材料的合成。其中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X和Z同主族,Y的原子序数为W原子价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四种元素中,Y原子半径最大,X原子半径最小B.W、Z和氢三种元素可形成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C.W、X、Z氢化物沸点一定是:X>W>ZD.Y、Z形成的一种二元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9.人体所需元素中,有一种对人类智力起重要作用的主族元素R。已知R元素处于第五周期,其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2O7,则R元素的名称为A.氟 B.氯 C.溴 D.碘10.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有三种核素,其中两种可用于制造核弹;Z 与W在周期表中同主族,且Y、Z、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X、Y形成的化合物M的水溶液呈碱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原子半径:W>Y>Z>XB.2.24 L(标准状况)M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的pH约为13C.YZ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D.Y、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11.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y、g、h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g>yB.yd2和zh3中所有的原子均为8电子稳定结构C.由x、z、d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D.e、f、g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间能相互反应12.下列变化需要吸收能量的是A. B.C.电子由 D.二、非选择题(共10题)13.在构成宇宙万物的一百多种元素中,金属约占了80%,它们在现代工业和新材料、新技术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有a、b、c、d四种金属元素,a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c是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d是人类冶炼最多的金属元素。(1)元素a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a原子的核外能量不同的电子有____种。(2)下列可以证明b、c金属性强弱的是_____。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解性:b<cB.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b<cC.相同条件下,氯化物水溶液的pH值:b<cD.c可以从b的氯化物水溶液中置换出b(3)人类冶炼d的时候一般得到的是d的合金,潮湿环境中其表面会产生一层水膜,从而发生腐蚀。下列关于该腐蚀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A.腐蚀过程中,一定会有气体放出B.腐蚀过程中,水膜的碱性会增强C.在酸性条件下,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D.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可以防止发生这种腐蚀(4)d单质在高温下会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和一种易燃性气体,且每生成1 mol该易燃气体放出37.68 kJ热量,请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14.(1)基态Fe原子有___________个未成对电子,Fe3+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2)3d轨道半充满和全充满的元素分别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3)某元素最高化合价为+5,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半径是同族中最小的,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 ,价电子构型为___________ 。15.光电材料[氟代硼铍酸钾晶体等]是日前科学家特别关注的材料。的组成元素中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填元素符号)。16.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①基态原子的N层有1个未成对电子,M层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②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的轨道表示式为_____。③Cu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2)N原子核外有_____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基态N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所占据的原子轨道的形状为_____。(3)某元素+3价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_____区。17.已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3 g。填表:(保留三位小数)35Cl 37Cl原子质量(×10-23 g) 5.807 6.139相对原子质量 ①________ ②________原子百分率(丰度) 74.82% 25.18%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③________18.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⑧种元素,请按要求填写下列空白:主族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2 ① ② ③ ④3 ⑤ ⑥ ⑦ ⑧(1)在元素①②⑤⑥⑦⑧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2)写出元素②的最简单氢化物的结构式________;(3)④⑤⑥⑦四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从大到小排序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4)写出元素⑥的最高价氧化物与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5)写出元素③的常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6)用电子式表示⑤与⑦组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Ⅰ.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相同条件下,将钠、镁、铝各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与稀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_______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2)向Na2SiO3溶液中加入稀H2SO4出现白色沉淀,可证明S的非金属性比Si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Ⅱ.探究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ⅦA族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强弱规律。图中A、B、C是三个可供选择制取氯气的装置,装置D的玻璃管中①、②处依次放置蘸有NaBr溶液、NaOH浓溶液的棉球。(3)写出装置B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4)实验室制取氯气还可采用如下原理: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依据该反应原理选择___________(填“A”或“B”或“C”)装置制取氯气。(5)反应装置的导气管连接装置D的X导管,①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②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20.某学生在做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实验时,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的实验现象。请帮助该学生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实验用品仪器:试管、胶头滴管药品:新制氯水、新制溴水、溴化钠溶液、碘化钠溶液、四氯化碳(1)实验内容(在下表横线中填写相关内容)序号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① 向盛有少量溴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 液体分为两层,下层呈____________色② 向盛有少量碘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新制溴水,振荡,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 液体分为两层,下层呈____________色(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两个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炭粉、CO、H2均可作为实验室还原CuO的还原剂,实验小组对CuO的还原反应及还原产物组成进行探究。查阅资料: PdCl2溶液能吸收CO,生成黑色Pd沉淀、一种氢化物和一种氧化物。回答下列问题:(1)铜元素的焰色试验呈绿色,下列三种波长为橙、黄、绿色对应的波长,则绿色对应的辐射波长为___________。A.577~492 nm B.597~577 nm C. 622~597 nm(2)基态Cu+的价电子轨道表示式为___________。(3)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炭粉与CuO反应的产物。①实验结束后,打开开关K通氮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②试剂X的作用为___________。③若气体产物中含有CO,则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4)某小组同学为测定炭粉还原CuO后固体混合物(仅有C和Cu2O)两种杂质)中单质Cu的质量分数,设计如下实验:准确称取反应管中残留固体8.000g,溶于足量稀硝酸(恰好使固体溶解达到最大值),过滤、洗涤、干燥,所得沉淀的质量为0.160g;将洗涤液与滤液合并,配成500mL溶液;量取所配溶液25. 00 mL,加入适当过量的KI溶液;以淀粉为指示剂,用0.5000 mol· L-1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12. 00 mL。已知:2Cu2++5I-=2CuI↓ + ,+2= +3I-。①还原后固体混合物中单质Cu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②若CuI吸附部分 ,会导致所测Cu单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22.已知X、Y、Z、W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元素的原子形成的阳离子就是一个质子,Z、W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它们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试回答:(1)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和电子排布式:X____________________ Y___________________Z____________________ W___________________(2)X单质和Z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E,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E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用于还原汽车尾气中的______,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参考答案:1.BA.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生成硫离子,硫离子的电子式为:,A正确;B.Br的原子序数为35,Br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24p5,B错误;C.N的原子序数为7,N原子的电子排布图为:,C正确;D.氢氧化铜可以溶解在氨水中,发生络合反应:,D正确;答案选B。2.D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W,X的单质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则W是N;X是O;W、Y同主族,则Y是P;化合物P中Z原子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则Z是Cl;综上所诉:W是N;X是O;Y是P;Z是Cl,依此解答。A.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原子半径:,A正确;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故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B正确;C.液态的NH3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C正确;D.O的非金属性大于P,O的电负性强,故该化合物中,O显负价,P显正价,D错误;答案选D。3.CA.Fe所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是第四周期VIII族,其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64s2,所以元素所在位置属于d区,A不符合题意;B.Mg所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是第三周期IIA族,其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所以元素所在位置属于s区,B不符合题意;C.P所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是第三周期VA族,其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3,所以元素所在位置属于p区,C符合题意;D.Na所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是第三周期IA族,其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1,所以元素所在位置属于s区,D不符合题意;故选C。4.C某元素的最常见的化合价为-2价,其最外层电子可能有6个电子,则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 ns2np4,答案为C。5.AA.Xe元素位于0族,同族中的He的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1s2,而不是ns2np6,故A错误;B.在元素周期表中,s区中除H元素不是金属元素外,其他元素都为金属元素,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故B正确;C.根据泡利原理可知,3s电子排布图违背的是泡利原理,即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反,故C正确;D.某外围电子排布为5d16s2基态原子,属于镧系元素,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六周期第IIIB族,故D正确;故选A。6.CA和D代表Mg+,B和C代表Mg; Mg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变成Mg+,由于剩余电子受到原子核引力增强,所以Mg+ 想再失去一个电子变得更难,即电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A、D > B、C;对比B、C发现,C对应的Mg有一个电子激发到3p能级,3p能级的能量高于3s,能量高不稳定,故3p能级上电子更易失去,所以电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B > C,故答案选C。7.AA.青铜神树的成分为铜合金,故A错误;B.丝绸转化为“黑炭”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陶瓷碎片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C正确;D.的质子数为6、质量数为14,中子数为(14—6)=8,故D正确;故选A。8.C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X和Z同主族,XZ均形成1个共价键,X、Z分别为氟、氯元素;W形成3个共价键,则为氮;Y的原子序数为W原子价电子数的3倍,Y原子序数为15,是磷。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四种元素中,Y原子半径最大,X原子半径最小,A正确;B.W、Z和氢三种元素可形成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氯化铵,氯化铵为离子化合物且铵根离子中含有共价键,B正确;C.W、X、Z氢化物中N可以形成NH3或N2H4,N2H4沸点高于HF,C错误;D.Y、Z形成的一种二元化合物PCl3,PCl3与水反应生成磷酸和盐酸两种酸,D正确;故选C。9.D已知其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2O7,根据化合物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R为+7价,已知R元素处于第五周期,为I,答案为D。10.B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有三种核素,其中两种可用于制造核弹,则X为H元素;X、Y形成的化合物M的水溶液呈碱性,则Y是N元素,M为NH3;Z与W在周期表中同主族,且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则Z和W最外层电子数都是6,且Z原子序数小于W,所以Z是O、W是S元素;A.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所以原子半径:W>Y>Z>X,故A正确;B.标况下2.24L氨气的物质的量是0.1mol,0.1mol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溶液的体积未知导致无法计算氨水物质的量浓度,且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部分电离,所以无法计算溶液的pH,故B错误;C.NO2具有氧化性,能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碘遇淀粉试液变蓝色,所以YZ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故C正确;D.N、S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NO3和H2SO4均为强酸,故D正确;答案为B。11.C由题意知,x、y、z、d、e、f、g、h依次为H、C、N、O、Na、Al、S、Cl元素。A.C、S、Cl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故h>g>y,故A正确;B.CO2和NCl3中所有的原子均为8电子稳定结构,故B正确;C.H、N、O可以形成NH4NO3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故C错误;D.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既能和强酸-硫酸反应,也能和强碱-氢氧化钠反应,故D正确;故选C。12.AA.能级上失去1个电子,失去电子需要吸收能量,A正确;B.能级上得到1个电子,得到电子为放出能量的变化,B错误;C.能级的能量高于能级的能量,电子由能级跃迁到能级放出能量,C错误;D.2个氢原子结合成分子的过程放出能量,D错误。故选A。13. 第四周期第ⅡA族 6种 BC BD 3Fe(s)+4H2O(g)=Fe3O4(s)+4H2(g) △H=-150.72 kJ/mola、b、c、d四种金属元素,a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为Ca;b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为Al;c是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c为Na;d是人类冶炼最多的金属元素,为Fe,然后逐一分析解答。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是Ca;b是Al;c是Na;d是Fe。(1)a为Ca,原子序数为20,核外电子排布为2、8、8、2,原子结构中有4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因此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ⅡA族;a原子的核外能量不同的电子有1s、2s、2p、3s、3p、4s共6种;(2)A. 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失电子能力越强,金属性越强,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解性无关,A错误;B. 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越容易,则失电子能力越强,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b<c,则金属性:b<c,B正确;C. 盐溶液的pH越小,盐的水解程度越大,则对应的碱的碱性越弱,其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相同条件下,氯化物水溶液的pH值:b<c,则金属性b<c,C正确;D. 活泼金属能将不活泼金属从其盐中置换出来,但是,Na非常活泼,能与水反应,Na不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反应,因此c不可以从b的氯化物水溶液中置换出b,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BC;(3)A.Fe发生吸氧腐蚀时,没有气体放出,铁发生析氢腐蚀是有氢气生成,A错误;B.Fe的腐蚀过程中,若是酸性环境,不断消耗H+,使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则根据水的离子积不变,则溶液中OH-会逐渐增大,因此水膜的碱性会增强,B正确;C.在酸性条件下,负极为Fe失电子生成亚铁离子,则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C错误;D.与电源的负极相连,Fe作阴极被保护,就可以防止Fe发生原电池的腐蚀作用,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BD;(4)根据d单质在高温下会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和一种易燃性气体,且每生成1 mol该易燃气体放出37.68 kJ热量,故热化学方程式为:3Fe(s)+4H2O(g)=Fe3O4(s)+4H2(g) △H=-150.72 kJ/mol。14. 4 1s22s22p63s23p63d5(或 【Ar】3d5) Cr、Mn Cu、Zn 1s22s22p63s23p63d34s2 3d34s2(1)基态铁原子有26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64s2,3d轨道有4个为成对电子;Fe3+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故答案为:4;1s22s22p63s23p63d5(或【Ar】3d5);(2)3d轨道半充满的元素有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和3d54s2的元素,或3d104s1和3d104s2,是Cr和Mn或Cu和Zn;故答案为:Cr;Mn;Cu、Zn;(3)某元素最高化合价为+5,则价电子数为5,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最外层电子数为2,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价电子构型为3d34s2;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3d34s2;3d34s2。15.中非金属元素(【易错警示】看清题目中要求比较的是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K和不是非金属元素,不参与比较。)有B、O、F,三者均处于第二周期,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则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16.(1) 3d54s1(2) 7 哑铃状(3)属于d区(1)基态原子的N层有1个未成对电子,M层未成对电子数最多,应该为5个,则该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为8个电子的O,该元素轨道表示式为;Cu原子核外有29个电子,其结构示意图为;(2)N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每个电子的运动状态都不同,所以有7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基态N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所占据的原子轨道的形状为为2p能级,形状为哑铃形;(3)某元素+3价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该元素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44s2,为第VIB族的元素,在d区。17. 34.964 36.963 35.467计算35Cl和37Cl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可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进行求解;计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利用公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种能稳定存在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丰度的乘积之和”进行计算。①M(35Cl)== 34.964;②M(37Cl)== 36.963;③M(Cl)= 34.964×74.82%+36.963×25.18%=35.467。答案为:34.964;36.963;35.467。18. r(S2-)>r(O2-)>r(Na+)>r(Al3+ ) Al2O3+2OH-=2+ H2O NH3+HNO3=NH4NO3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推断出:①为Li②为C③为N④为O⑤为Na⑥为Al⑦为S⑧为Cl,再根据元素的性质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进行解答。(1) Na的金属性最强,所以NaOH的碱性最强,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电子式为:,答案为:;(2) 元素②是C,C的最简单氢化物是CH4,甲烷的结构式为,答案为:;(3) ④⑤⑥⑦四种元素是:O、Na、Al、S,它们的离子为:O2-、Na+、Al3+、S2-,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所以这四种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r(S2-)> r(O2)-> r(Na+)> r(Al3+ ),故答案为:r(S2-)>r(O2-)>r(Na+)>r(Al3+ );(4) 元素⑥的最高价氧化物为Al2O3,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NaOH,二者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Al2O3+2OH-==2AlO2-+ H2O,答案为:Al2O3+2OH-==2AlO2-+ H2O;(5) 元素③的常见氢化物为NH3,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HNO3,二者反应生成NH4NO3,方程式为:NH3+HNO3=NH4NO3,答案为:NH3+HNO3=NH4NO3;(6) Na失去电子,S得到电子,以离子键结合,则形成过程可表示为:,故答案为:。19. 钠 铝 +2H+=H2SiO3↓ 分液漏斗 A C12+2Br﹣=2Cl﹣+Br2 Cl2+2OH﹣=Cl﹣+ClO﹣+H2OI.(1)金属性Na>Mg>Al,金属越活泼,与酸反应越剧烈,均1mol时Al失去电子最多; (2)向Na2SiO3溶液中加入稀H2SO4出现白色沉淀生成硅酸,利用强酸制弱酸;Ⅱ.实验室制备氯气可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也可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备,反应较为剧烈,无需加热即可进行,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与NaBr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Br2,氯气有毒,用碱吸收,在碱性溶液中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I.(1)金属活泼性顺序为:钠>镁>铝,所以相同条件下与盐酸反应最激烈的是钠;生成1mol氢气需要得到2mol电子,1mol钠失去1mol电子,1mol镁失去2mol电子,而1mol铝失去3mol电子,所以生成氢气最多的是金属铝,故答案为:钠;铝;(2) 利用强酸制弱酸,向Na2SiO3溶液中加入稀H2SO4出现白色沉淀生成硅酸,离子方程式为:+2H+=H2SiO3↓;故答案为:+2H+=H2SiO3↓;Ⅱ.(3)装置B中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4)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较为剧烈,无需加热即可进行,是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装置,选择A,故答案为:A;(5)①氯气与NaBr溶液反应生成Br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故答案为:C12+2Br-=2Cl-+Br2;②氯气在碱性溶液中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故答案为:Cl2+2OH-=Cl-+ClO-+H2O。20.(1) 橙红 紫红(2)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3) 2Br-+Cl2=2Cl-+Br2 2I-+Br2=2Br-+I2通过向盛有少量溴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向盛有少量碘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新制溴水,探究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氯气具有氧化性,能将溴离子氧化为溴单质,溴单质更易溶于四氯化碳中,在有机层显示橙红色;溴单质能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碘单质单质更易溶于四氯化碳中,在有机层中显示紫红色;(2)氯气具有氧化性,能将溴离子氧化为溴单质,所以氧化性是氯气强于溴单质,溴单质能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所以氧化性是溴单质强于碘单质,氧化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即非金属性:Cl>Br>I,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且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3)氯气具有氧化性,能将溴离子氧化为溴单质,2Br-+Cl2=2Cl-+Br2,溴单质能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2I-+Br2=2Br-+I2。21.(1)A(2)(3) 将生成的气体赶出,使其被装置C、D吸收 检验是否有CO2生成 装置D中产生黑色沉淀 PdCl2 +CO+ H2O=Pd↓+CO2 +2HCl(4) 80 偏小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uO与碳的混合物高温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题给信息显示,产物中含有Cu、Cu2O、CO2,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的存在,用PdCl2氧化CO从而除去CO气体,再用NaOH吸收反应生成的CO2 等。固体产物可先用硝酸溶解,再用KI还原、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从而确定固体产物的组成,以此解答。(1)绿色波长介于577~492 nm之间,故选B。(2)基态Cu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价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Cu原子失去1个电子生成Cu+,Cu+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10,轨道表示式为。(3)①实验结束后,打开开关K通氮气,其目的是将生成的气体赶出,使其被装置C、D吸收;②为判断反应是否发生,需检验产物CO2的存在,所以试剂X为澄清石灰水,作用为检验是否有CO2生成;③试剂Y为PdCl2溶液,它能将CO氧化为CO2,同时自身被还原为黑色的Pd,所以若气体产物中含有CO,则观察到的现象为D瓶中产生黑色沉淀;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dCl2 +CO+ H2O=Pd↓+CO2 +2HCl。(4)①硝酸有强氧化性,加入稀硝酸后,铜及铜的氧化物均被稀硝酸溶解生成硝酸铜,但碳不能溶于稀硝酸,则0.16g固体为过量的碳的质量,从而得出含Cu和Cu2O的总质量为8.000g-0.160g=7.84g;已知:2Cu2++5I-=2CuI↓ + ,+2= +3I-,可建立如下关系式:Cu2+~,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12. 00 mL,则样品中含铜元素的物质的量为=0.12mol,假设样品中Cu的物质的量为xmol,Cu2O的物质的量为ymol,则144y+64x=7.84,x+2y=0.12,解得x=0.1,y=0.01,还原后固体混合物中单质Cu的质量分数为=80%;②若CuI吸附部分,会导致所用Na2S2O3标准溶液的体积小,铜元素的质量偏小,产品中氧元素的含量偏大,Cu2O的含量偏高,Cu单质的含量偏小,所测Cu单质的质量分数偏小。22. H、1s1 C、1s22s22P2 N、1s22s22P3 O、1s22s22p4 氮的氧化物X元素的原子形成的阳离子就是一个质子,故X为H元素;Z、W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它们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且为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Z为N,W为O;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所以Y为C元素,据此进行答题。X元素的原子形成的阳离子就是一个质子,故X为H,Z、W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它们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且为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Z为N,W为O,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所以Y为C。综上所述:X为氢,Y为碳,Z为氮,W为氧,(1)X为H,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1;Y为碳,碳元素为6号元素,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Z为氮,氮元素为7号元素,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W为氧,氧元素为8号元素,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故答案为H、1s1;C、1s22s22P2;N、1s22s22P3;O、1s22s22p4(2)氢气和氮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氨气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用于还原汽车尾气中的氮的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故答案为;氮的氧化物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