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风物|中国蚕桑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真稀奇怎么写 时令风物|中国蚕桑故事

时令风物|中国蚕桑故事

2024-01-28 05: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清明是节气,同时也是一个节日。清明一般在阳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从农历上讲,清明节气一般是在三月初。

何谓“清明”?它的本意是“气清景明”,指空气清新、景象明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时节,万物清洁、齐整、明朗,不论是春耕生产还是植树造林,都正当其时。

清明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在汉语言里,它的含义还被引申到了很多其他方面:它可以指天下治理井井有条,也可以指人的思路清晰明朗。不论是指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清明”都包含着正面向好的意义。

清明时节,我们要讲的这种“时令风物”,其重要性、影响力,不亚于任何其他草木;它与中国人相处的历史之久、关联之深,在生物界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我们要说的,就是桑树,以及与其相关联的蚕、丝、人。穿衣保暖,始终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蚕丝能织作衣物的妙用,并且最早从事蚕桑业,这是世界公认的。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就是蚕桑业的始祖。

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资料图

这里先做一个科普。根据《辞海》的解释,桑,为桑科桑属植物的统称,落叶乔木,叶卵圆形,叶缘有锯齿;花淡黄色,果实为复果,名桑葚,成熟时一般呈紫黑或白色,味甜;再生分枝能力强,耐剪伐;叶可饲蚕,果可食用和酿酒,木材可制各种器具,枝条可编筐,桑皮可制纸,叶、果、枝、根皮均可供药用。看完这一段,你也许会想起一句熟悉的话语——桑树“浑身都是宝”。

你注意到没有,人类利用或者驯化动植物,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而蚕桑有着根本不同,这其中蕴含着一种神奇的“三角关系”:人类尽心繁育着桑树和蚕宝宝,桑叶成为蚕的食物,蚕丝成为人类的衣物,这三方形成了巧妙而平衡的共生关系。

春天,特别是“气清景明”的这个时节,正是柔桑开枝散叶、蚕宝宝开启生命之旅、人们为采桑养蚕奔忙的时候。而我们的诗词之旅,可以从《诗经》讲起。

桑叶

 

《诗经》诗话|春日载阳,爰求柔桑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诞生于西周早期,这也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时令诗、农事诗。《七月》很长,把农人一年四季的生活都做了盘点,其中的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围绕蚕桑展开的:

七月(节选)

诗经 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天来了,太阳暖洋洋的,黄鹂(仓庚)鸟儿在歌唱。青春少女拿着箩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少女要去干什么,原来是去采集柔桑嫩芽。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蚕月就是农历三月,一个月份居然用蚕桑来命名,可见这种产业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这句诗中,提到了斧子等“硬核”农具,原来,采桑并不是动动手指那么简单,有时要伐取树枝,有时要用绳索拉下高枝。总之,这既是一件技术活,也是一件力气活。我们在上面讲到桑树的生物特征,“再生分枝能力强,耐剪伐”,这份皮实,人类掌握得恰如其分。

说实话,我对采桑养蚕没有太多直观感受,我的家乡皖东有很多桑树,但没有养蚕传统;不过,我知道桑树会长得很高大,枝条难以徒手触及,因为孩童时代为了采桑葚吃,爬上爬下,很是费过一番力气!

蚕桑不仅是生产,还是爱情的载体。《诗经》中有很多情诗,它们的本质是“思无邪”:

桑中

诗经 鄘风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

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

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小伙子。不论是采唐(蔓草),采麦(野麦),还是采葑(芜菁),他始终挂念着心上人。“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心上人是谁?原来是美美的孟姜。这里的“孟姜”,不是传说中哭长城的孟姜女,而是姜姓的贵族大小姐。

“期我乎桑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心上人,我们相约在桑树林见面!

 

还有一首诗,也是直接以“桑”为题目的:

隰桑

诗经 小雅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

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这个故事的主人,应该是一位女子了。因为她整日所期待的,是“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xí)桑”,指湿地中的桑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隰桑有阿,其叶有沃”,“隰桑有阿,其叶有幽”,那河边的大桑树啊,枝叶茂盛繁密;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粼粼的河面上;树荫之下,有我们的美丽过往。一唱三叹之后,女子对君子大胆表白,直接把“爱”说出口:“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也正是在《诗经》形成的年代,民间流传一个词汇,叫“桑间濮上”。此地位于卫国,按照字面理解,应该是濮河岸边的一片桑树林吧。当时,人们以此指称男女约会之所。有人说,“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之音,我倒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桑树之下,桑田之中,有着《诗经》年代的爱与哀愁。可以说,如果没有桑树,那时候的人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谈恋爱!

桑葚

 

《乐府》诗话|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采摘大多是女子从事的劳作。因此,我们看到许多有关采桑的诗歌,主角也都是女子。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采桑、采莲和采菱,堪称规模宏大的三大“采摘区”。采莲和采菱,在今后的时令诗话中,我们都会陆续讲到。这里,我们继续讲采桑。

《诗经》,是先秦(秦朝以前)的民歌总集。那么,还有“后秦”民歌总集吗?真的有,这就是《乐府诗集》。这部南宋人郭茂倩编纂的集子,统共一百卷,收集了从西汉到五代的诸多民歌和文人的“仿制”民歌。《乐府诗集》中也有很多经典,譬如这首:

陌上桑

汉 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这就是一篇“超级爽文”。它“爽”在什么地方?请看:秦罗敷,一位年轻貌美的采桑女,面对一个不怀好意的油腻官老爷(使君),当着大伙的面,把他给狠狠怼了一顿:别做你的猥琐荒唐梦,我家夫婿比你强一千一万倍!

罗敷这位机智果敢而富有喜剧色彩的奇女子,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是十分罕见的存在。因为,古诗词中的女子,很多是不幸而悲哀的,她们常常是思妇,是怨妇,乃至是弃妇。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始终阳光灿烂,没有吃一点儿亏。

我们再好好回味《陌上桑》故事发生的场景:“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采桑的时节,就在这阳光明媚的春日;勤劳、勇敢、美丽、善良的秦罗敷,就这么大大方方地出场了!

秦罗敷的故事实在太有感染力,以《陌上桑》故事为蓝本的乐府诗歌也不计其数。请看:

子夜吴歌·春歌

唐 李白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这颜色搭配多么青春无敌,劳动的人儿最美丽;“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才是罗敷的最爱,五马当道的使君大爷,请你识趣点、靠边站。

我们再看:

采桑

唐 王建

鸟鸣桑叶间,叶绿条复柔。

攀看去手近,放下长长钩。

黄花盖野田,白马少年游。

所念岂回顾,良人在高楼。

这首诗里,那个人见人烦的使君索性彻底消失。通篇所见,令人心情舒畅:“鸟鸣桑叶间,叶绿条复柔”,这是罗敷女的工作环境;“攀看去手近,放下长长钩”,近的用手采,远的上长钩,这是罗敷女的工作状态;“黄花盖野田,白马少年游”,这是罗敷女的工作背景;“所念岂回顾,良人在高楼”,这,是罗敷女的工作心情!

 

《田园》诗话|桑叶尖新绿未成

如果按照时间线继续讲下去,我们就要讲到宋朝。事实上,在宋诗之中,我们依旧可以发现满满的蚕桑元素。此时,《诗经》《乐府》已经渐渐成为历史的回响,诗人们不再层层叠叠地给蚕桑附加故事和传奇,而是用更加清新、简约的眼光来打量蚕桑,令它们回归田园与农事的本原:

春日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职回到家乡苏州后,创作了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各十二首,一共六十首,影响力很大。而这一首诗,是整组诗歌的开篇之作。

春日的晌午,暖阳令人昏昏欲睡。春困到来,你需要一场饱饱的午睡。醒来无事,诗人用他的耳朵在听:咦,这大公鸡为什么要在午间打鸣?诗人用他的眼睛在看:垂柳青青,桑树抽芽;米粒一般的蚕卵,孵化出了蚂蚁一般大小的蚕宝宝。一切都是新生的,一切都那么美好。“那么,我索性用一年时间,写一组田园诗歌,来记录四时的变迁罢!”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诗人暗暗地做了这个决定。

事实上,从三月清明开始,柔桑与蚕种,就始终成了农人的牵挂。这样的日子,从春到夏,大约要持续半年光景。所以,清明的蚕桑故事,只是开了一个头。待到一个月后,我们还会在宋诗中看到: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风景如画。此时的农人更加忙碌,这边刚刚侍弄完蚕桑,那边又要下地插田。

而后,到了初夏光景,当年在徐州担任主官的苏轼,下乡体察民情,出手就是一组脍炙人口的《浣溪沙》,其中有两首分别写道,“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枣花飘落的时节,蚕宝宝已经结茧,人们浸泡和蒸煮茧子,村妇们架起缫车,开始抽丝剥茧、缫取丝线,又是劳碌而充实的一段时光……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