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安十二时辰》,了解唐朝鱼文化,捕鱼方法和用途?道家思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看一下养鱼 看《长安十二时辰》,了解唐朝鱼文化,捕鱼方法和用途?道家思想

看《长安十二时辰》,了解唐朝鱼文化,捕鱼方法和用途?道家思想

2024-06-02 07: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渔具诗》记载“大凡结绳持网者,总谓之网罟”“ 大罟纲目繁,牵时万炁入,已有千钧力。尚悔不横流,恐他人更得”。

笼捕,

就是用鱼笼捕鱼,笼子一般呈圆锥形,口小肚大,材料大多是用竹木编制而成;具体用法,将鱼笼放置于鱼梁缺口处,待鱼而入,鱼只能进而不能出。圆而长的鱼笼可以适合应用于浅水中,也可以用于深水中捕鱼,唐朝时期又发明一种“箄”,是专门在深水捕鱼的鱼笼。

诱捕,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鱼的生理特性和弱点,利用声音驱赶,或者布置“鱼阵”引诱捕鱼的一种方法。可以横截河流,拦截成矮小堤坝,再在堤坝缺口设置鱼笼,让鱼顺流而下时流入笼中被捕。在天然湖泊、河流中可以在深水的幽静处架设树枝,放置鱼笼,组成“鱼阵”,这是一种守株待兔的捕鱼方法。

兽捕,

主要是利用经过驯化的水獭和鸬鹚进行捕鱼,一般适合用在水流很急、水浅难以下网的地方,这种方法,备受唐朝渔民的青睐。

《酉阳杂俎》记载“元和末年,有百姓,年七十,养獭余头,捕鱼为业,无网罟之劳,而获利相若,群獭缘衿藉膝,驯若守狗。”

药捕

,此方法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主要是利用一些植物分泌出来的毒液来毒死鱼群。《山海经》记载,芒草、葶葶、醉鱼草、鱼藤、荨麻等都是药鱼的草药。这种方法,捕获量很大,但是一种竭泽而渔的手段,这种方法不仅使鱼种类灭绝,污染水体,鱼体内毒素残留,食用后对人体伤害很大,这种方法很少被使用。

钓捕

,唐代的钓鱼活动相当普遍,可以视为一种捕鱼活动,也可以视为休闲娱乐活动,百姓、士大夫、帝王将相都爱钓鱼。钓鱼的工具十分简单,只要有鱼竿、鱼线、鱼钩、鱼饵就可以钓鱼了,唐代还有更为专业的钓捕,有先进复杂的钓筒和钓车,钓车就是竹木制成的钓具,鱼竿上有轮,鱼线很长,可以深入较深或较远的水域,鱼上钩后,转动轮子,收回鱼线,就把鱼来上来了。

鱼的养殖

除了以上捕鱼方法外,唐朝的养鱼业也很发达,唐朝以前的人工养鱼只要以鲤鱼为主,到了唐代经过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人工养殖鱼的种类扩大到了草鱼、青鱼、鲢鱼、鳙鱼等四大鱼种。采集鱼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集湖底带有鱼卵的泥土,放入养鱼池中,三年之后就可收获鱼了;另一种方法,在唐代南方,人们于八九月间,在池塘里采集附有鱼子的野草,放在灶烟上过冬,到了来年二月份,将野草放入池塘养殖,或运送到市场上叫卖。

除了上述的池塘养鱼外,在稻田养鱼方面,唐代比前代有了新的突破,他们将草鱼散于水田之中,利用草鱼的食草特性,让草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既可以节省除草的人力,又可以收获渔利。

唐朝养殖和捕鱼后的用途

鱼的食用

唐代渔业资源的用途也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有句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捕捉到鱼后,当然最先考虑的是如何食用了。唐代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吃鱼的方法五花八门,按照其加工制作方法来看,主要有生制和熟制两种,每种又又好多制作方法,吃货们好好看一下,看看唐朝人是如何吃鱼的,了解一下舌尖上的唐朝。

鱼肉生制法:做鲙

,也称为做脍,就是把食料切成细丝;在唐代吃生鱼片是一种时尚,吃生鱼片大家往往会想到日本料理,不知道日本是不是受到了唐朝的影响。

《齐民要术》对于制作生鱼片技术的记载“切脍人,虽讫,亦不得洗手;洗手则脍腥。要待食罢,然后洗也。”

唐朝人切鲙非常注重刀功,通常选取一尺或八寸长的鲫鱼,切脍的人手上不能沾水,否则做出来的生鱼片很腥。鱼鲙的做法虽然要求高,但在唐代无论是平民、高官、乃至小孩和女子都能做,可以生鱼片是唐朝极为普通的一种食品,在当时社会相当流行。

唐朝,在江南地区盛产鲈鱼,所以鲈鱼备受当地青睐,鲈鱼鲙也打破了用鲜鱼制作鱼鲙的选材限制,在八九月霜后,将三尺以下的鲈鱼晒干,洗净,放点香柔花叶,切成鲙,放调料调均匀,就可以食用了。

做鲊,

就是制作咸鱼,将鱼切成薄片,加盐、酒、香料等调料腌制后进行发酵而成。其目的就是为了延长食品的储存时间,其味道也醇厚是一种美食方法。在唐代,鱼鲊通常是下层人们的普通食物,在市场上也有出售,这也说明唐代人们对鱼鲊的喜爱之深。

在唐诗中,有许多描述唐人爱吃鱼鲭鲊的诗句,例如王维的“江乡鲭鲊不寄来,秦人汤饼那堪许”,李拼的“石斑鱼鲊香冲鼻,浅水沙田饭绕牙”等。

在根据制作鱼鲊的材料不同,还出现了蒲叶鲊和荷叶鲊,就是用蒲叶和荷叶制作的鱼鲊,不用装缸发酵,用叶子包裹发酵成熟后即可食用。

鱼肉熟制法

,根据烹饪的方法不同,鱼肉熟制法简单多样,

,就是烤鱼,不用炊具,将鱼肉直接放在火上烤熟即可。羹,就是用鱼肉做鱼羹汤,作法简单,味道鲜美,唐人做鱼汤时,喜欢用莼菜炖,莼菜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齐民要术》记载莼菜鱼羹的作法“羹一斗,水一升,多着加之,益羹;下菜、豉、盐,悉不得搅。”

这种莼菜鱼羹在唐朝非常受欢迎,很多诗句都有对鱼羹味道的赞誉。

,就是把鱼经过调料调味后,放在器皿中,放入蒸笼跟蒸包子的原理一样,使其蒸熟。白居易曾有诗“

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

可知,唐人蒸鱼要加桂、姜等佐料,这与《齐民要术》所记载的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唐代蒸鱼是百姓日常生活食品。

除了以上方法外,唐朝吃鱼的烹饪技术十分繁多,还有煮、烹、煎、烧、炸等方法。总之,有唐一代,吃鱼不仅是生活富裕的象征,也是待客的必备佳肴,有无鱼不成宴的风俗,无论是平民百姓到皇帝大臣都爱吃鱼。

《唐六典》记载“凡亲王以下食料,每月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三十头。”

由以上资料可知,唐代大臣们平均每天都能吃上一条鱼,为了满足皇家朝廷对鱼的消费,唐朝廷还设立了河渠署专门为朝廷提供鱼的,还有设有专门的鱼师为朝廷捕鱼。

鱼的药用

鱼作为一种能够提供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在填饱肚子,满足口福之欲后,有的鱼类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例如《山海经》中所提到的异鱼,大多都可以用来作巫药;《酉阳杂俎》中记载鳝鱼能治疗白发病,促进牙齿生长,显然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但中药倡导食药同源,以食为治疗的饮食方法,受中医“药膳合一”理论的影响,唐朝在渔业食疗药用价值得到了大量应用。

在唐朝药典中,鲟鱼,牛鱼,鳙鱼,鲫鱼,鲤鱼,白鱼等数百种鱼类皆可入药,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就不做过多介绍了,在以后的篇幅中,我们在细讲下唐代鱼类如何入药的。

观赏嬉戏用

唐朝国力鼎盛,经济发达,生活水平富裕,唐人在闲暇之余,赏鱼也是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在唐朝皇宫中,帝王们就经常养鱼观赏。

《册府元龟》记载“唐太宗于西宫,见鱼跃焉!”《帝王部》记载“唐敬宗幸凝碧池,令兵士千余人于池中取大鱼,送入新池。”

还有文献记载,唐玄宗曾在盆池中养鱼数头,以用于装景致,助儿女之俗。由此可知,唐朝皇帝把鱼养在池中,一来可以点缀经典,供闲时观赏嬉戏之用,二来可以直接食用的 。在唐朝时期,池中观赏的鱼类一般都是从天然水域中捕捞的野生金鲫,这种鱼直到宋代才被成功驯养成可供观赏的鱼类,但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培养了。

在唐朝垂钓也是一种娱乐休闲活动,垂钓者多为士者和隐者,特别是自唐玄宗晚期,唐朝廷党同伐异,奸臣当道,许多正直士人遭受排挤因不得志而弃官隐居。其中著名的要数张志和了,他被唐肃宗贬为南浦尉后,其父亲又病故,面对两不幸,他毅然选择辞官,隐居湖州,写下千古名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名句。

此外,还有孟浩然的“鱼行如清水,猿挂岛藤间”,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名句,这些都是诗人闲暇独钓中得到的灵感。唐诗中有大量诗句与垂钓有关由此可知,在唐代不管是隐士,还是普通百姓,闲情垂钓是很流行的。

崇尚鲤鱼以及鱼文化

在唐朝,众多的鱼类中,有一种鱼最为特殊,它备受唐室尊崇,不能被食用,如果食用就要受重罚的,这种鱼就是鲤鱼;其实在我国古代时期,鲤鱼就被视为鱼类之首,无论是《尔雅》还是《本草纲目》均把鲤鱼放在鱼部首位。到了唐朝,鲤鱼的“鲤”与唐朝王室的“李” 姓谐音,更是备受皇室关爱,被李唐王室视为兴盛祥瑞之物,鲤鱼在此朝代地位达到最高峰。

《大业杂记》记载“清泠水南有横渎,东南至砀山县,西北通济渠忽有大鱼,似鲤有角,从清泠水入通济渠,亦唐兴之兆也”

李唐王朝为了保护鲤鱼,唐玄宗分别在开元三年和开元十九年,曾经两次下令禁止捕杀鲤鱼;为了避讳,唐王室尊称鲤鱼为“赤鯶公”,鲤鱼的身份由此变成了唐王室的圣物,唐律规定,意外捕捉到鲤鱼后必须马上放生,不得食用,如有买卖鲤鱼的,要遭受六十仗的惩罚。

除了谐音忌讳外,李唐王室崇拜鲤鱼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与道教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老子李耳被道教教徒尊奉为教主,为了神化他,道教尊称他为太上老君。李唐王朝是鲜卑族后裔,入主关中,要想统治中原,必须得到汉族门阀士族的支持;为了提高门第,李唐王室攀附跟自己同姓的老子李耳为自己祖先,尊老子为始祖。

李唐王室一直以老子后人自居,唐高宗李治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封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这样做不但提高了自己宗族地位,得到汉族门阀士族的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通过扶植道教,神化“君权神授”思想,巩固自己的王权。

在经过“琴高骑鲤”和“子英骑鲤”得到成仙的典故影响之后,鲤鱼更是成了道教门徒信仰的圣物,在道教中乘鲤得道飞天就是成仙的标志,李唐王朝在推崇道教的同时,更加强了对鲤鱼的保护和推崇。

鲤鱼在唐朝影响力广泛,甚至影响到了唐朝的军事信符——鱼符;其实在唐之前,古代调兵的信物是虎符,以虎之威状军威,并一直沿用到隋朝。

《朝野佥载》记载“汉发兵用铜虎符,唐初,为银兔符,以兔子为符瑞故也,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以佩之。”

由此,可知在唐朝初年,因为符瑞信仰的更改问题,虎符被改为银兔符,唐高祖李渊又将其改为铜鱼符,并且制成鲤鱼形,主要的原因就是“鲤”与“李”谐音,唐高宗李治以“鲤”喻“李”,就是暗示此天下为李家天下。

受到李唐王室崇鲤之风的影响,唐朝百姓对鲤鱼也钟爱有加,在唐诗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赞美鲤鱼的诗句,唐诗人章孝标曾写出“眼似真珠鳞似金”的诗句来赞美鲤鱼;鲤鱼因为体态端庄,色彩艳丽,特别是赤鲤,金鳞赤尾,光彩夺目的外形被视为馈赠亲朋好友的重要礼物。在唐诗中,鲤鱼是信使、情人、朋友、爱情的象征,诗人通过描写鲤鱼来表达对爱人的相思,朋友的留念等。

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是百姓崇拜鲤鱼最典型的表现,常用来比喻金榜题名的成功者,龙在古代是天子、地位、权势的象征,而鲤鱼被认为是龙子,龙为鲤(李)化。望子成龙是唐朝每一个百姓的美好愿望,鲤鱼跃龙门成为百姓对后人成才的祝福语。

《水经注》记载“鲤也,出空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由以上资料可知,古代百姓认为,鲤鱼如果能跃过龙门,就能化龙升天,否则只能点额而还,仍然是普通鱼,在万千鲤鱼中,竞争力很大,可谓万里挑一。隋唐开创科举制度以后,普通庶族要想出仕为官,只有通过科举这个唯一途径,但是科举考试三年才能考一回,考生的数量就像鲤鱼一样多,有成千上万人,录取率极其低,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即使成功率这样低,这样辛苦,考生们也要搏一搏,一旦高中,从此命运随之改变,成为吃皇粮的人,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笔者认为

,正是由于唐人崇拜鲤鱼,鲤鱼被打上了神秘的烙印,是鱼文化的主要载体,除了大量诗歌中有对鱼的描写和歌颂外,唐代关于鱼的小说故事也异常丰富,各种题材都有,有鱼报恩的,梦幻的,化仙的,预言的等类型,这些有关鱼的故事传说以及鱼的饰物盛行,构成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民俗文化中,鲤鱼成了象征吉祥、快乐、好运的吉祥物,鲤鱼跃龙门也代表着不为艰辛,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直以来激励这人民奋斗不息、永攀高峰。

笔者认为

,鱼文化能在唐朝达到一个高峰期,除了鱼有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渔业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唐朝“禁鲤”制度,使鱼的种类扩大了许多,“鲤”与唐室“李”的谐音使唐朝廷视鲤鱼为神明,由于唐室的推崇以及“鲤鱼跃龙门”等传说典故,让鲤鱼在民间也备受尊崇。统治者为了营造“君权神授”思想,将鲤鱼融入到道教中去,李唐王朝尊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为先祖,鲤鱼就是唐王室和道教之间的无缝衔接和现实中的桥梁。

道教文化与鲤鱼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的太极图其结构就是两条相互追逐、首尾相连的黑白鱼,此图形也完美地诠释了道家思想。在到家中,乘鲤升仙,鲤鱼化龙的故事说明道教徒深信龙是由鲤鱼幻化而来到,鲤鱼成为道教徒们敬仰的圣物,其文化已纳入到家经典之中。而龙是代表天子,代表皇权,这对于由鲜卑血统的唐朝王室无异于向世人宣告其夺取江山的正统性。

在道教之外,由“鱼跃龙门”将百姓的前途紧紧联系起来,民间人士能够通过科举制度实现鱼跃龙门改变命运,但科举中举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困难之大可想而知,这不难看出,其中所蕴含这龙尊鱼卑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水经注》、《唐六典》、《齐民要术》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