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线光缆安装有哪些布放技术要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皮线光缆是什么 皮线光缆安装有哪些布放技术要求?

皮线光缆安装有哪些布放技术要求?

2023-07-17 21: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敷设过程中皮线光缆弯曲半径不应小于40mm;

(2)固定后皮线光缆弯曲半径不应小于15mm。

9.楼内竖井及桥架要求:

(1)电信竖井宜上下一致穿越各个楼层,其内部宽带度不应小于600mm,安装在电缆竖井内的配线箱前操作距离不应小于0.6m。

(2)电信竖井内应预留接地装置。

(3)竖井内的线槽的安装应大于总线缆利用率的50%以上。

(4)竖井内垂直部分入户光缆的布放应每隔1.5米内进行捆绑固定,以防下坠力对纤芯带来的伤害。

10.水平布管要求(弱电井至用户端):

(1)预埋管的管径宜采用φ20 mm --φ25mm,楼内暗管直线预埋管长度应控制在30米内,长度超过30米时应增设过路箱。 暗管必须弯曲敷设时,其路由长度应 ≤ 15 米,且该段内不得有 S 弯。连续弯曲超过 2 次时,应加装过线盒。所有转弯处均用弯管器完成,为标准的转弯半径。不得采用三通四通等。

(2)暗管的弯曲半径应大于管径10 倍,当外径小于25 mm时,其弯曲半径应大于管径6倍,弯曲角度不得小于90 度。暗管弯曲半径不得小于该管外径的6--10 倍。

11.皮线光缆布放时,皮线光缆两端预留长度应满足下列要求:楼层光分路箱一端预留约1m;用户皮线光缆终端盒一端预留约0.5m。

12.入户皮线光缆敷设完毕后应使用光源、光功率计对其进行测试,入户皮线光缆段在1310nm、1490nm波长的光衰减值均应小于1.5dB,如入户皮线光缆段光衰减值大于1.5dB,应对其进行修补,修补后还未得到改善的,需重新制作光纤机械接续连接插头或者重新敷设皮线光缆。

13.室外皮线光缆跨度超出40米应考虑增设软吊方式。

14.布放暗(明)管式的皮线光缆首先在敷设暗(明)管时转弯角处的衔接应选用软管或安装过路盒不能直接套用转角;当直线距离长度超过10 米处宜安装过路盒。

15. 布放于竖井的皮线光缆布放原则上从上至下的布放方式,高层楼宇或长距离敷设每隔1.5 米需进行捆绑固定,以减轻皮线光缆长期的自重对纤芯带来的伤害。

16.电源线、入户皮线光缆及建筑物内其他弱电系统的缆线应分离布放。各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和下表要求。

二、皮线光缆入户方式有哪些

用户室内布线

在FTTH工程中,用户室内布线是最为复杂的环节,考虑的因素较多。既要保证线路安全,又要兼顾室内美观,同时还要施工便利,传统的单芯室内光缆已不能满足现阶段FTTH工程室内布线的要求。威普讯皮线光缆作为传统室内光缆的替代品,可以适应大多数室内布线条件,例如能以20mm的弯曲半径转弯,可以承担人踩在光缆上面的侧压力,及工程施工拖拽带来的拉力。同时,配合多种现场连接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现场成端、对接。所以,威普讯皮线光缆是FTTH室内布线的最佳选择。

楼内垂直水平布线

与用户室内布线一样,威普讯皮线光缆也适合于楼内垂直水平布线。水平布线对光缆要求并不十分苛刻,但垂直布线必须要求光缆具备一定强度的抗拉性能。威普讯皮线光缆最大可承受短期200牛顿、长期100牛顿的拉力,因此可以保证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皮线光缆垂直布线的施工安全和性能稳定。

自承式架空入户布线

自承式“8”字布线光缆由于具有金属吊线单元,所以抗拉性能更强,可承受50米的跨距。光缆在室外以架空方式敷设,入户前将金属吊线单元剪断,固定在专用固定器上,剩余光缆剥离金属吊线后采用皮线光缆引入室内。

管道入户布线

由于管道映射光缆相比皮线光缆较硬,抗拉强度更高,同时光缆内含阻水材料,可减少户外雨水侵蚀,所以比较适合较长距离户外管道敷设。威普讯管道映射光缆采用全非金属结构,从而避免了引雷入室。光缆入户以后,剥离其外护层、阻水材料及加强件,直接用中间的皮线光缆进行室内布线,继承了皮线光缆室内布线的所有优势,同时减少了室外室内光缆接续的环节。

关于皮线光缆小知识,今日小编就先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其实皮线光缆多为单芯、双芯结构,也可做成四芯结构,横截面呈8字型,加强件位于两圆中心,可采用金属或非金属结构,光纤位于8字型的几何中心。皮线光缆内光纤采用G.657小弯曲半径光纤,可以以20mm的弯曲半径敷设,适合在楼内以管道方式或布明线方式入户。

提示:还在为智能化项目方案通宵熬夜?还在到处找报价模板?下载“报价优选”,海量智能方案和报价模板任你使用!报价优选作为弱电智能化行业的第一款专业的方案报价软件,除了能够快速应用到智能家居行业,也将能够覆盖弱电智能化的所有领域,包括智能建筑 、智能家居、安防、人工智能与服务机器人、智能硬件、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