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小行家”:民国时期的报童考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皇权小说卖报小姑娘 “卖报小行家”:民国时期的报童考察

“卖报小行家”:民国时期的报童考察

2024-01-26 09: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键词:近代人文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卖报歌》(1933)

这首由我国音乐家聂耳创作的《卖报歌》已经传唱近一个世纪,虽然只有简短的三部分歌词,但其中蕴含着报童卖报的流动性、叫卖的听觉呈现、报童的阶级性等多重内涵。早在1872年,为与《上海新报》争夺市场,《申报》就开始雇佣报童沿街叫卖报纸(方汉奇,2002:67)。20世纪上半叶,报童在我国城市报刊发行、售卖中更是扮演了重要角色。

Vincent DiGirolamo(2019)曾从史学视角,审视了美国报童的社会意义,认为其长期以来扮演着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象征角色。Karen M. Staller(2020)则聚焦纽约的报童,讲述其社会生活的故事,进而审视美国的社会工作、儿童福利。从中国到西方,世界各地的报童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奋斗、英勇、向上的象征,拥有深入人心的媒介形象,具有鲜明的共识性符号特征和社会影响力。但大众对于报童的认知却往往停留在歌谣、电影等文艺作品中,忽视了报童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报童是怎样产生的?报童群体是怎样形成的?报童拥有怎样的社会角色、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如何参与社会的整体运行之中?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