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痞气的特征 痞满

痞满

2024-06-03 11: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

目录 1 病因 1.1 西医病因 1.2 中医病因认识 2 预防 2.1 注意事项 3 常见症状 4 临床检查 5 诊断鉴别 5.1 诊断 5.2 鉴别诊断 6 并发症 7 治疗 7.1 西医治疗 7.2 中医治疗 8 护理 9 饮食保健 9.1 饮食保健 9.2 饮食适宜 9.3 饮食禁忌 病因 西医病因

1.忧思恼怒

生气也会损伤胃。

2.饮食不卫生。

有些病菌于肠道中会产生毒素,造成急性胃肠炎等胃肠道疾病。

3.饮水量太少或纤维素食物进量太少造成便秘胀气。

4.生活作息不正常。还可能定时定量,造成肠道过于饥饿或过于饱食,导致肠道动作异常,长期可以使胃肠负担过重。

5.吃的太油腻,造成肠道不易消化。高蛋白质或高脂肪的饮食,易造成肠道菌群改变,不利于有益菌存活。如果油腻食物摄入过多,体内脂肪酶和蛋白酶就会不堪重负,直至耗竭。

6.吃的太快。会使咀嚼不到位,造成消化液和食物不能充分搅拌混合,因而不能进行充分的消化分解,对肠道造成伤害。

7.压力过大

直接影响生理功能就是肠道功能异常。如胃酸过多、减缓蠕动或加快蠕动等。胃酸过多会损伤胃粘膜,加快蠕动会造成频频腹泻,减缓蠕动会造成腹胀。很多胃病可以引起胃胀,只要治疗好了引起胃胀的胃病,胃胀自然就消除了,而许多胃病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为同时伴有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只要治疗好了胃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它胃病就会自然康复,胃病患者如果感觉不仅胃部不舒服,而且睡眠、精神状态等也不好,那十有八九可以判断患有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说明的是胃植物神经紊乱(即胃神经官能症)是功能性疾病,仪器检查不出,容易被很多医生和患者忽视,有的患者想不通,有的医生也想不通,所以很多医生不知道从这方面用药,而耽误了病人,导致久治不愈!

8.疾病引起:临床上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等,这类患者常常是以胃胀为主,由于胃肠粘膜的损伤,常以胃胀、恶心、食欲不振等形式表现。

9、少数患者是由于胃部手术后损伤胃络,耗伤气血,胃失其职造成胃胀。  

中医病因认识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

1、表邪入里

外邪侵袭肌表,治疗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如《伤寒论》所云:“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人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食滞中阻

或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烈酒及辛辣过烫饮食,损伤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滞胃脘,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如《类证治裁?痞满》云:“饮食寒凉,伤胃致痞者,温中化滞。”

3、痰湿阻滞

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脘,则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4、情志失调

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形成痞满。其中尤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而成之痞满为多见。即如《景岳全书·痞满》所谓:“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5、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生痞满。此正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所论述的因虚生痞满:“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胃痞的病机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邪人里,饮食停滞,痰湿阻滞,肝郁气滞等;虚即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实邪之所以内阻,多与中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反之,中焦转运无力,最易招致实邪的侵扰,两者常常互为因果。如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既可停湿生饮,又可食滞内停,而实邪内阻,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终至虚实并见。另外,各种病邪之间,各种病机之间,亦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形成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病理变化,为痞证的病机特点。总之,胃痞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

预防

注意饮食:吃饭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以清淡、对胃黏膜刺激性小想食物为主,避免辛辣、生冷、坚硬、过酸等刺激性大的食物。戒烟戒酒:烟酒会对胃黏膜有损伤,引起粘膜糜烂、充血,从而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慎用药物:有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刺激胃黏膜,引起疾病反复发作。应慎用或者尽量避免。

注意事项

积极治疗:患了疾病,应积极治疗,不论是急性胃炎还是其他疾病,都不可忽视,以免疾病进一步扩展,累及其它粘膜组织,引起更严重的疾病。

常见症状

1、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

2、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

3、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

4、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临床检查

纤维胃镜检查、上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等的异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1、胃痛

胃痛与胃痞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胃痞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胃痞者则无压痛。 

2、鼓胀

鼓胀与胃痞同为腹部病证,且均有胀满之苦,鼓胀早期易与胃痞混淆。鼓胀腹部胀大膨隆,胀大之形外现;胃痞则自觉满闷痞塞,外无胀大之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胃脘部按之柔软。鼓胀有胁痛、黄疸、积聚等疾病病史;胃痞可有胃痛、嘈杂、吞酸等胃病病史。B型超声波和纤维胃镜等检查,有助于二病证的鉴别。

3、胸痹

胸痹心痛可有脘腹满闷不舒,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应予区别。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心电图和纤维胃镜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并发症

病程迁延,并可渐渐发展为胃痛、胃癌等疾患。

治疗 西医治疗

治疗胃胀的常用药主要是为了加强胃动力,但是长期服用会造成人体的依赖性,同时药物是化学合成的,对人体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副作用。

其实治疗胃胀最主要的还是要在生活中注意保养,避免摄食刺激性和对身体敏感的食物,同是饮食方面要有规律,细嚼慢咽,戒烟少酒;情绪稳定,放松精神,适量运动,劳逸结合。另外呢在营养产品的调理给了如下建议: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解毒的功效,减轻精神压力;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强胃动力。维生素B族:促进消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稳定情绪,减轻精神压力,改善睡眠。复合维生素片: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消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修复受损的组织;稳定情绪,减轻精神压力。在服用方法上急需营养重点补充,按标签注量的3倍服用,直到有关症状缓解为止;正常需要基本营养补充,按标签注量服用。

1.胃动力药——如吗丁林、开胸顺气胶囊。吗丁啉10mg ,每日2~3次,饭前半小时服;该药可加快胃肠排空,促使胃肠蠕动,增强胃功能,对帮助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疗效。开胸顺气胶囊为中药,由龚贤廷的利气丸加减而成,能调理胃气,能消积化滞、行气止痛,治疗因气滞引发的胃胀等肠胃不适症状。

2.肠道菌群调节剂——乳酸菌素片、乳酶生等可调节肠道菌群,适用于消化不良、异常发酵引起的腹胀。

3.助消化药——可用多酶片,中药制剂如:健胃消食片口服,保和丸、大山楂丸等尚有通便、助消化功能。

4、调节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药-如安神护胃剂,适用于久治不愈的胃病患者。

5.肠胃保健药——如,可用于胃肠消化系统的日常保健,对因精神紧张,饮食不调引发的胃肠不适症状有良好的调养保健功效。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尤其适用于防治胃病复发,缓解因胃炎引起的腹部疼痛。 

中医治疗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证候:脘腹满闷而胀,进食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苔厚腻,脉弦滑。

治则:消食导滞,行气消痞。

主方:保和丸加减。

方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若食积较重,可加鸡内金、谷芽、麦芽;腹胀明显者,加枳实、厚朴;若大便秘结,可加大黄、槟榔。

2.痰湿中阻证

证候: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则:燥湿化痰,理气宽中。

主方: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

方药:苍术、半夏、厚朴、陈皮、茯苓、甘草、前胡、桔梗、枳实。

若气逆不降,可加旋覆花、代赭石;胸膈满闷较甚者,可加薤白、枳实、瓜蒌;痰湿较盛者,可加紫苏梗、藿香。

3.湿热阻胃证

证候:脘腹胀闷不舒,灼热嘈杂,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主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方药:大黄、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若便秘心烦者,可加全瓜蒌、栀子;口渴欲饮者,可加花粉、连翘。若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白蔻仁、生姜。

4.肝胃不和证

证候:脘腹痞闷不舒,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喜太息,恶心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主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方药: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枳实、白术、荷叶。

若气郁较甚,可加柴胡、郁金、枳壳;若气郁化火,可加龙胆草、川楝子;若气虚明显,可加党参、黄芪。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证候:胃脘痞闷,胀满时减,喜温喜按,纳呆便溏,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虚大无力。

治则: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若胀闷较甚,可加木香、砂仁、枳实;若脾阳虚弱,可加肉桂、附子、吴茱萸;湿浊内盛,可加茯苓、薏苡仁;若水饮停胃,可加吴茱萸、生姜、半夏。

2.胃阴不足证

证候:脘腹痞满,嘈杂不舒,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主方:益胃汤加减。

方药:生地、麦冬、玄参、玉竹、冰糖、香橼。

若阴虚较重,可加石斛、花粉、百合;食欲不振者,加山楂、谷芽、麦芽;若腹胀较重,加佛手、厚朴花;便秘者,加火麻仁、柏子仁。

护理

1、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3、合理饮食,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应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病情较重时,需适当休息。

饮食适宜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饮食禁忌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痞满信息。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痞满》经典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