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基础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疾病分类与代码GBT ICD基础知识

ICD基础知识

2023-08-16 13: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十次修订工作始于1983年,并在1989年被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会议批准。充分修定后的ICD-10与ICD-9 存在着非常多明显的差异:

第一,分类的名称由“国际疾病分类”改为了“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第二,全书由二卷改为三卷,增加了分类章节,扩大了核心内容,由原来的的17章变为21章,增加了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病,各章的排列顺序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第三,ICD-10 首次引用了字母编目,由原来的“纯数字编码”改为“字母和数字的混合码”。

199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第43届成员国会议,正式通过ICD 的第十次修订版本并从1993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斯洛伐克、丹麦和捷克于1994年将ICD-10应用于疾病分类统计,他们也是最早使用ICD-10的国家。同年,朝鲜、捷克和丹麦将ICD-10用于死亡原因统计。1998年初,世界卫生统计年报首次发表了1996年克罗地亚、捷克、丹麦、马耳他等7个国家含有ICD-10死因编码的统计数据。之后,WHO 其他成员国逐步开始使用ICD-10,该版本也是目前最主要的应用版本。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ICD-10更新顾问委员会(URC),作为唯一的权威机构,URC负责对分类原文版的修订工作,包括广泛收集建议、识别并确定所修订内容的影响程度。2005年,WHO在日内瓦正式出版了ICD-10修订本第二版三卷书,并在以后每年持续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对ICD-10有关内容的修订。

2018年6月18日,WHO正式发布ICD-11实施版本。ICD-11的修订首次引入本体的思想,并首次新增了传统医学内容,还提出了新的编码方式“后组式编码”。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上会员国达成协议,批准了《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简称为《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并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启用。ICD具体的国际发展历程可见表1。

迭代 年份 名称 特征 0 1893 Bertillon死因分类 由国际统计学会起草 1 1900 Bertillon /国际死亡原因列表 第一次修订死因名单国际会议 2 1909 国际死亡原因分类 179个子类目,呼吁每10年修订一次 3 1919 国际死亡原因分类 4 1929 国际死亡原因分类 由国际统计研究所和国际联盟卫生组织联合起草 5 1938 国际死亡原因分类 200个子类目,增加传染性和寄生性 6 1948 国际疾病,伤害和死因分类 除死亡原因外,还要识别疾病和伤害的分类 7 1955 国际疾病,伤害和死因分类 8 1965 国际疾病,伤害和死因分类 9 1975 国际疾病,伤害和死因分类 对损伤和障碍以及医学程序的补充试验 10 1989 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引入字母数字编码方案,术后病症;定期中间阶段更新 10 2005 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修订版第二版 11 2018 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后组式(集群编码),添加传统医学,不良事件编码

表1:ICD的修订历程[2]

早期WHO发布的ICD主要是关于疾病分类,并没有手术分类,所以美国在1959年编辑了手术操作分类作为ICD的补充。随着医学技术发展,WHO意识到各国对于医疗手术操作分类的需求,于是1971年成立了国际工作组,由美国医学会负责召集会议研究比较各国手术分类方案,编写了国际医疗操作分类(ICPM)。

1978年,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根据各方面的需求,修订并出版了国际疾病分类的第九版的临床修订本(ICD-9-CM)。ICD-9-CM包含三卷,第一、二卷完全与ICD-9兼容,但在第5位上对ICD-9进行了增补;第三卷则是对国际医疗操作分类(ICPM)的改编,即ICD-9-CM-3。ICD-9-CM-3目前也是我国应用于临床手术操作的分类术语集。

ICD国内发展历程

1

疾病分类与代码发展历程

相比ICD在国际的发展,国内发展和应用相对较晚。

1981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WHO疾病分类合作中心,之后改名为WHO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简称WHO-FIC中心)。

1987年我国正式使用ICD-9编码进行疾病统计与死因统计。1990年3月20日,原卫生部在《关于医院使用统一的病案首页的通知》中正式提出病案首页使用ICD-9的国际疾病统一编码。

1993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等效采用ICD-9编制的疾病分类国家标准:GB/T14396-1993,并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2001 年11 月20 日,原国家卫生部卫医发[2001]286号《关于修订下发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明确要求住院病案首页填写要采用ICD-10和ICD-9-CM-3。同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疾病分类与代码GB/T14396-2001 修订的标准,等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版),并从2002年6月1日实施。

2011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联合北京协和医院WHO疾病分类合作中心共同编制了《疾病分类与代码(试行)》,即在ICD-10框架下将疾病编码由4位码扩展到6位码,覆盖了2万余种疾病分类目录。

2016年10月13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GB/T 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替代了2001的版本。卫生健康委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中国合作中心、中华医学会及有关医疗机构专家对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进行了编译,并于2018年12月21日印发《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要求自2019年3月1日起,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质量控制与评价等工作时,均应当采用ICD-11中文版进行医疗数据统计分析。

2019年4月16日,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下发《关于启动2019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使用统一的疾病编码与手术操作编码。各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面启用《疾病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2.0》和《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2.0》。

2

手术分类与代码发展历程

我国从90世纪开始引进美国版ICD-9-CM-3,于2008年发布了《临床修订本手术与操作: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ICD-9-CM-3)(2008版)》,该版本共17章。在应用三年时间后,2008版的分类已无法满足临床应用,需要尽快进行更新,于是2011年原卫计委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基于ICD-9-CM-3 2008年版进行修订,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临床修订本手术与操作ICD-9-CM-3 2011版》,该版本共18章。

因手术操作分类代码缺乏维护机制,2017年原卫计委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以北京、上海、广东的ICD-9-CM-3为蓝本,参考其他省市的ICD-9-CM-3字典库,发布2017年维护版。而同年的12月,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原中国卫生信息学会)批准发布了《T/CHIA001-2017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团体标准,并通知该标准作为《GB/T 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的配套标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本着满足医学技术发展和临床实际需要的目的,2018年国家卫健委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了《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1.1》和《疾病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1.1》,要求使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开展医院绩效评价的地区应当使用临床版ICD-10和临床版ICD-9-CM-3。2019年国家卫健委启动了全国三级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同时发布了《疾病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2.0》和《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2.0》。

不管是ICD-10还是ICD-9-CM-3,由于国内缺乏有效的维护机制,现行的ICD编码不能满足医疗技术发展与临床实际需求,因此各省(区、市)、各医院在国家发布的标准版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增加位数,进行了扩展。但是各省(区、市)、各医院扩展规则不统一,造成了全国疾病和手术操作编码的不统一,从而影响住院病案首页的质量,并且导致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分组器不能准确识别。

虽然各地区的疾病和手术操作编码扩展规则不统一,但是不能否认ICD作为国际公认的分类体系术语集,应用还是非常广。

ICD-10 基本特征及应用

ICD-10是由22章组成的分类体系术语集,类亚目数量约1.4万,各地扩展数量最多可达3.4万。全书有三卷,第一卷为类目表,第二卷为指导手册,第三卷为索引,编码形式主要是英文和数字结合。

ICD-10采用多轴心(混合轴心)分类:病因、解剖部位、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性、并发症、发病时间等)和病理。

ICD-10主要应用于卫生领域的统计分类,向卫生行政部门上报患者的诊疗信息,医疗、教学、科研、质量管理,疫情、死因、肿瘤及慢性疾病统计,医疗保险结算,制作成医学专业字典和工具,用于查阅和学习,作为垂直领域的语料库,医疗付款中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等。

ICD-11 基本特征及应用

ICD-11的修订首次引入本体的思想,通过13个属性参数来描述一个实体(实体是指物理意义上的人和物,包括所有生命体(如人和动物)、机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材料(如持久和非持久的货物、食物、组织、容器)和场地。)内容,13个属性参数见图1。

在内容层面,ICD-11建立了ICD-11 Foundation component,即ICD-11基础组件,共计5.4万实体,是多父节点的,实体可以是疾病、伤害、外部原因、体征和症状,或者遭遇的原因,共有29个大类。基础组件作为底层数据库存在,可根据特定的需求,从中抽取需要的内容形成线性化子集,而线性化子集是单父节点,ICD-11-MMS(ICD-11-Mortality and MorbidityStatistics)就是从基础组件中抽出的线性化子集,是用于统计死亡率和发病率的疾病分类与代码,这也是我国目前组织编译的版本。

ICD-11-MMS共28章,约3.2万实体,新增了传统医学内容,并根据医学发展进行了内容新增和调整。另外,ICD-11-MMS采用了新的编码框架,在编码结构和编码方式上都有改变。

图1:ICD-11的13个属性参数

ICD-9-CM-3 基本特征及应用

ICD-9-CM-3共有18个章节,类亚目数量约4500,各地扩展数量最多可达1.2万,编码体系沿用ICD-9的编码方式,纯数字编码。

ICD-9-CM-3主要应用于向卫生行政部门上报患者的手术操作信息,医疗、教学、科研、质量管理,医疗保险结算,制作成医学专业词典或工具,用于查阅和学习,医疗付款中的手术操作相关分组(DRGs)等。

六、结语

希望通过本篇对ICD背景内容的介绍,可以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ICD历史发展历程。鉴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对ICD发展历程做了详细的阐述,对ICD的应用只做了简单的介绍,如果想了解更多ICD详细内容,请浏览下方推荐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天潼, 尤萌.国际疾病分类(ICD)的发展史 [J]. 证据科学, 2014, 5): 622-31.

[2] ICD-11 Reference Guide [EB/OL] https://icd.who.int/icd11refguide/en/index.html#1.1.0Part1purposeandmultipleusesofICD|part-1-an-introduction-to-icd11|c1.

[3] 张萌, 廖爱民,刘海民, et al. ICD-11与ICD-10分类体系的对比研究 [J]. 中国病案, 2016, 06): 21-4.

[4]刘爱民.病案信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2-23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