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历史丨一百年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变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画素描的图画书籍有哪些 图说历史丨一百年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变迁

图说历史丨一百年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变迁

2024-06-17 02: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月16日本报少儿美育读本约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胡知凡教授为我们讲述清末至1949年前中小学美术教科书发展史,本期继续报道百年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话题,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教科书,以期完成梳理百年中小学美术教科书脉络和变迁,为中小学美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1949年后的美术教科书

  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方针。

  1953年,由丰子恺、丰一吟翻译,孔达赫强编著的《中小学图画教学法》

  在“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方针指导下,1953年至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由丰子恺和丰一吟翻译,苏联学者撰写的《中小学图画教学法》《小学图画教学》和《学校图画教学》等书。这些书一经出版就在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反响。特别是孔达赫强编著的《中小学图画教学法》问世,立刻在图画教师中掀起学习高潮,许多高等或中等师范院校甚至把它作为教学法的代用教材。1955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还出版了由陆苹芳等翻译,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苏联中小学图画教学大纲》和《苏联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这些教学大纲对我国当时图画教学大纲的制订起到了借鉴作用。

  1954年10月,东北画报社出版《小学图画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1950年教育部:“学生可不用图画课本,但教师需要有教学指导用书,并有系统地把必要的教材编进去”的指示,当时我国中小学校图画教科书以供教师用的教学参考书为主。如:1951年9月由上海春明书店出版的《小学美术科参考资料》;1953年12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图画科教学参考资料》等,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编写出版的。在“借助苏联教育经验”的影响下,这些教学参考书都深受苏联“现实主义绘画的基本原则”影响。在教学内容中,写生画都要占到50%以上。当时,对于写生画都以“画得准确”“画得像”是评价一幅作品的主要标准。欣赏的美术作品中,苏联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也占有一定比例。

  1958年8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小学生图画》

  1959年2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小学图画》

  1956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这是1949年以来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1958年9月,根据教育部“今后各地可以自编教材,教育部不再颁发教学用书表”的指示,笔者见到,从1958年至1964年,北京、上海、天津、吉林、辽宁、山西、山东、江苏、福建、贵州等省市陆续编写出供本地学生和教师使用的中小学美术教科书。这时期编写的中小学美术教科书,明显受到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如1956年颁发的中小学图画大纲都非常强调“对祖国传统艺术和现代名画进行欣赏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因此,这时期编写的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有关民族图案和民间工艺品的学习和欣赏内容得到增强。1963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提出,中小学“应该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于是教科书中有关欣赏和表现劳动题材的内容又开始明显增加。

  1964年1月,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少年儿童图画》

  改革开放后的统编美术教科书

  1979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第二个美术教学大纲——《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大纲》将1956年所称的“图画”,正名为“美术”,并第一次把中小学美术课分为绘画、工艺、欣赏三大类。当时,教育部为了贯彻新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学质量,决定编写全国统一使用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的美术教科书。由于上海拥有一批专业较强的美术教师,对编写美术教科书具有一定经验和基础。为此,教育部将编写的任务交给上海市教育局,具体由张文祺、桑春元、柴庆翔负责,由张文祺主编。历时两年,经过五次教材编审会议的讨论、研究,并听取了领导、专家和教师多方面的意见,于1981年4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试行。这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美术统编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总结了我国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吸取了外国教科书的某些长处,力求正确地体现《大纲》的要求,使该套教科书具有我国民族的特色和时代特点。

  1981年5月,人民美术出版出版《美术》

  首先,该套教科书在学习内容方面有了很大拓展。书中涉及到的学习内容有素描、速写、色彩写生、创作、中国画、雕塑、手工制作、图案基础、实用美术、书法篆刻等。其次,在欣赏方面,能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安排。如小学一、二年级阶段,主要欣赏动画片、连环画和反映动物、儿童等方面题材的雕塑、绘画作品;三至六年级逐渐欣赏中外著名的雕塑作品、中外著名的绘画作品等;初中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方面的特征;了解中国和外国美术发展史的简单脉络。其三,重视对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学习。如小学阶段让学生描绘或制作宫灯、风筝、脸谱等内容;初中阶段系统地介绍中国花鸟、山水、人物画基础技法;介绍书法、篆刻和治印方法等。在欣赏内容中,增加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欣赏内容,如年画、版画、剪纸、农民画、传统工艺美术品等,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增强民族自豪感。其四,强调美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绘画为例,从小学一至三年级掌握平面的基本形,逐渐再掌握一些立体的几何形,到四年级以后开始了解几何体的明暗,中学阶段则要求运用明暗调子写生各种物品。透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从圆形透视、平行透视到成角透视。总之,这套教科书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乃至90年代末期,全国各地美术教科书的编写起了很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这是一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术教科书。

  1981年9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美术》

  “一纲多本”政策下的美术教科书

  1986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各学科审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次建立的审定中小学教材的权威机构。1987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根据《章程》规定,“由出版社、学术团体编写的教科书,凡通过审定的教科书,便可以进入中小学校”,标志着我国教科书多样化的历史时期已经开始。1988年5月,国家教委又提出“为了适应我国的国情,使教育更好地面向本地区的社会主义发展和经济建设,今后要在统一基本要求和统一审定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写具有不同特点、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教材,以适应各类地区、各类学校的需要”,这就是俗称的“一纲多本”政策,自此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科书开始走向了多样化的发展。

  1996年6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美术》

  实行“一纲多本”政策之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都开始纷纷编写美术教科书。据曾担任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美术学科审查委员的陈通顺先生回忆:“自1990年开始审查中小学美术教材以来,至今已10年。其间共审查了小学美术教材27套;初中教材24套;高中美术欣赏教材3套;中小学美术教学挂图4套。从总的情况看,美术教材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其中较好的几套,与国外同类读物相比,也毫不逊色。”并指出:“20世纪末的十多年,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蓬勃发展。国家的稳定,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础;教育部在教材编写上‘一纲多本’的方针,美育逐渐地得到重视并列入教育方针,中小学美术课时有充分保证,是美术教材得以发展的关键。”陈通顺认为:“改革开放后的20年,是本世纪一百年中,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发展最快、最好、成绩最显著的时期”。

  这时期编写的美术教科书,除《大纲》中规定的绘画、工艺、欣赏内容之外,开始出现了设计的内容(当时将其归在工艺领域内),其中包含:图案知识、平面设计、立体设计、色彩设计、图形设计、环艺设计、POP广告设计、立体造型设计、校园环境设计、海报设计等。其次,这时期各地编写的教科书,都有各自的特色。

  开始编写高中美术欣赏教科书

  1993年7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欣赏基础》

  1994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通知,要求自1994年秋季起,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1992年国家教委在《通知》颁布之前,就开始组织人员编写高中欣赏教材了。首都师范大学常锐伦教授执笔的《欣赏基础》(实验本),以及由南京艺术学院奚传绩教授执笔的《美术欣赏》(实验本)高中美术选修课教科书,于1992年和1993年先后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新中国建国以后普通高中美术教科书的空白。1995年4月,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了第一批由金玉峰任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人美版)和由齐凤阁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人教版)的两套普通高中美术教科书,并在1996年7月和同年12月出版发行。此后,由卢辅圣任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上海书画版)和由尹少淳、陈慰民任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湘美版)的两套高中美术课本(试用本),也先后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投入使用。此后,江苏、江西和广东等地,也相继出版了高中美术欣赏教材,供本地区试用,掀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高中美术教科书建设的热潮。

  1992年7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美术欣赏》

  当时,高中美术教科书所编写的内容,都是将中外美术欣赏分为两大部分,然后再按工艺、雕塑、绘画、建筑等美术的门类来编排课例。人美版的高中美术欣赏教科书,前四课是欣赏基础,包括美术及其社会功能、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等,其目的是为学生欣赏中外美术作品打下基础。此外,教科书中还有现代服饰艺术、现代商业美术、现代工业设计的欣赏内容。人教版的高中美术欣赏教科书,在课文中还配了一些古代典籍中的插图,如瓷器生产过程图、青铜工艺铸造过程图,以及织布、琢玉、造纸、取墨等图片,书的末页还有中外美术作品比照表,作为对教材主体的补充,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鉴赏能力。湘美版的高中美术欣赏教科书,在外国美术欣赏部分,重点突出外国美术史上一些重要流派、如古典主义、巴洛克、罗可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在每一讲的开头,还设有“学习提示”,便于教师和学生把握每一课的重点。上海书画版的高中美术欣赏教科书,其特点是教会学生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对各类不同的历史名作“从略知一二到系统了解”,从熟练地掌握欣赏的方法到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该教科书中还出现了动漫艺术、摄影艺术、计算机艺术、艺术品价格与市场、中外艺术场馆的欣赏内容。

  新世纪的美术教科书

  当新世纪序幕刚一拉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开始了。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课标》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版的《课标》提出了美术课程“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等新理念。

  2014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美术》

  2001年至2004年,为配合新的《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浙江美术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辽海美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农村版),组织人员先后编写出11套中小学美术教科书。2011年至2014年,各家出版社又对各套教科书作了修订。这些教科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学习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拓宽,除绘画、雕塑、工艺、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以外,增加了计算机美术、摄影、环境设计、陶艺等学习内容。其次,各套教科书注重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在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搜集资料、策划活动、交流讨论、展示评论等,试图通过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第三,各套教科书注重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在设计课例时,就考虑到与语文、音乐、历史、自然常识等学科进行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第四,各套教科书注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书中都有剪纸、陶艺、皮影、蜡染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中国结的编结、风筝的制作等,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尊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气。

  2012年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美术》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课标》将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大学习模块,其中“美术鉴赏”为必修课,其余均为选修课。201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版的《课标》提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将课程设置为美术鉴赏、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七个学习模块。2003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各自先后编写出包括《美术鉴赏》(必修)《绘画》(选修)《雕塑》(选修)《设计》(选修)《工艺》(选修)《书法》(选修)《篆刻》(选修)和《电脑绘画·电脑设计》(选修)等,共计5套高中美术教科书。2018年起,除上述五家出版社在原来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外,上海书画出版社也开始编写高中美术教科书了。目前,这六家出版社各自编写的《美术鉴赏》《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等教科书,都已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的审查。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掀起的是高中《美术鉴赏》教科书的编写高潮,那么新世纪之后却是掀起了高中美术教科书门类多样化的编写高潮,这在我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编写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通过以上对百年中小学美术教科书发展的介绍不难看出,我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所经历的演变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与当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紧密相关。因此,各个时期出版的中小学美术教科书是反映当时国家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的产物,也是衡量当时中小学美术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点击下图订阅2021年《美术报》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你“在看”我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