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县(陕西省延安市下辖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瓦窑堡属于哪个市 子长县(陕西省延安市下辖县)

子长县(陕西省延安市下辖县)

2024-06-02 09: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折叠 教育事业

幼儿

子长县子长县

子长县幼儿教育始于陕甘宁边区时期。民国二十七年(1938),安定、瓦窑堡完全小学附设幼稚班。1957年,城关小学创办幼儿班2个。1958年,子长县提出普及幼儿教育,农村生产队创办幼儿园731个,招收幼儿10690人。1960年,县城办幼儿园1所,招收幼儿56人,设园长1人,教养员2人,保育员1人。农村设幼儿园843个,设953班,入园幼儿11373人,其中季节性幼儿园636所,设743班8643人。1975年,农村生产队办育红园703个,在园幼儿12814人,保育员588人。1978年改育红园为小学附设幼儿班,子长县小学附设幼儿班1243个,入学幼儿12410人。1979年,县幼儿园建成,配备园长1人,教师5人,当年招收幼儿35人。1981年,子长县16所小学附设学前班,招收幼儿179人。1990年子长县有幼儿教学班195个(其中小学附设185个),入园、入学幼儿2868人,开设课程有:语言、计算、常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游戏等8门,使用北京、上海和陕西省编印的幼儿教材。[3]

小学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安定文笔书院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瓦窑堡正谊书院改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堂。

辛亥革命后,改学堂为学校,到民国五年(1916),县立第一、第二高等小学堂改称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私塾、书房均易名为小学校。民国六年(1917),原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教员王廷伦回家乡玉家湾区王家沟村创办私立高等小学校,九年(1920)改为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民国十六年校址迁至玉家湾区大王庙)。

民国六年(1917)二月,天主教会在瓦窑堡天主堂创办教会学校,免费收学生入学,开设国文、算术、唱歌、图画、手工、修身等,要求学生背诵赞美诗(礼拜时歌颂耶稣和上帝),熟读圣经。

民国十年(1921),县增设高等小学2所:南区蟠龙小学改为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校,东区杨家园子小学改为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

民国十四年(1925),侯藩卿(锡康)利用瓦窑堡义仓窑洞创办平民学校(民国二十六年改为米粮山小学),吸收工农子弟入学,以传授新文化、新知识为宗旨。同年,在安定文庙内创办安定女子学校,有女生30余人。十六年(1927),瓦窑堡女子学校创办,杜芳明、营洛成为教员。

民国十八年(1929),天主教会兴办吴家坪教会学校,,学生免费入学并备有饭食,因当年饥荒,穷人子弟大多入学,二十三年(1934)停办。

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一月,中央机关于瓦窑堡创办列宁小学。二十五年(1936),子长县有列宁小学8所,一区列宁小学教员李瑞亭获中央教育部及陕北省政府奖励。

民国二十七年(1938),陕西省安定县政府在中原镇(瓦窑堡)、杨家园子、任家寺、南沟岔、涧峪岔、玉家湾等6个联保区设联保小学6个,保甲小学20个,边区安定县有小学32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安定),模范小学1所(廖公桥),普通小学30所,计有学生595人。民国二十九年(1940)国民党撤离后,边区安定县政府接办国统区各学校。

民国三十年(1941),子长县共有完全小学2所: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原龙公巷小学,简称一完)和第二完全小学(杨家园子)。安定、玉家湾高小降为初级小学,子长县共有初级小学54所,学生1892人,教员96人。三十一年(1942),合并学校,精简教师,子长县设完小2所,初小21所,学生1152人,教师45人。三十六年(1947)四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占据瓦窑堡,境内所有小学停办。同年十月,全境光复,子长一完、杨家园子二完、安定小学、玉家湾小学相继复学。

建国后,小学教育迅速发展。1953年,安定完全小学恢复,子长县有完小3所、公办初小78所,民办初小34所。1955年,玉家湾、涧峪岔、南沟岔等初小升为完小,子长县完小增至7所。1957年,子长县有完小21所,公办初小56所,民办初小98所,学校布局逐步合理,学校教育日渐正轨,教学设施臻于完善,教学质量渐趋提高。

1958年,子长县提出普及小学、中学、业余、幼儿教育口号,制定《子长县1958~1962年普通教育发展规划》,当年有13738名学龄儿童入学,占学龄儿童总数13990名的98.20%。1959年,学校猛增,子长县完小达47所,公办初小109所,社办初小133所。1961年,教育实行精兵简政,学校、教师进行单转和双转(即学校、教师同时由公办转民办称双转,学校或教师一方转民办为单转)。动员学生退学返乡参加劳动,至年底,子长县完小缩减为44所,公办初小96所,民办初小74所。1962年,贯彻中央制定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合并学校,精简教师,至1963年,子长县有公办完小30所,公民合办完小4所,公办初小78所,精简教师140人。1964年,根据群众居住分散和不具备条件办学的现状,提出“两条腿走路”,子长县创办各种形式的耕读小学103所,其中半日制47所,早午班49所,识字班7所。

“文化大革命”初期,各校先后“停课闹革命”。1968年,子长县有公办完小33所,民办初小100所,耕读小学58所。1969年,农村小学下放大队办,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生学工、学农、学军、批判资产阶级成为学校主要任务,文化课教学被削弱,教育质量下降。1979年始,小学教育逐步走上正轨。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教育一时难以适应新情况,学生弃学务农渐多,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一次教育大滑坡。据统计,1981年子长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2.20%,1982年回升到94.70%,1983年又降到91.40%。1984年5月,子长县制定《子长县普及初等教育规划》,教育局组织普教宣传队巡回宣传,动员学龄儿童入学、退学儿童返校,至年底,子长县普及率达到80.60%。1987年,实行村、校领导包入学率、班主任包巩固率、任课教师包毕业率和普及率,子长县入学率达到97.30%,巩固率为98.90%,毕业率98.60%,普及率93.80%,经省、地验收团实地考察,子长县各项指标均达到省颁标准,被评为陕西省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县。1988年,针对完小布点过多、教师力量不足、课程开设不齐等状况,本着“就近上学,有利于设班,有利于集中教师,有利于开齐课程,有利于合理使用现有校舍”原则,将204所完小压缩为71所。1990年,子长县有小学412所,教学班1454个,在校学生23520人(其中女1046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31%,巩固率92.53%,毕业率达93.02%,普及率95%。

中学

境内中学教育始创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当年一月,经陕甘宁边区政府第96次政务会议批准创办子长中学,四月六日,《解放日报》刊登《子长中学招生广告》,五月五日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利用子长一完校舍(原天主堂),招收初中5个班,共250人,刘端棻任校长。三十五年(1946),国民党飞机空袭,师生白天迁到湫沟台上课,晚上迁回城内。三十六年(1947)四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占据瓦窑堡,子长中学停办,师生大部参加人民解放军,少数学生并入绥德师范学校。同年九月,根据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指示,子长中学并入延安行知中学。

1954年,子长师范附设初中班,招生45人。1955年,子长中学恢复(以下简称子中),招收初中班3个,共180人。1957年,子长民办中学在县联社大院成立,招收学生131人。1958年,子中招收高中班1个,成为子长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同时民办中学撤销,学生并入子中。同年10月,安塞县撤销,真武洞、坪桥、化子坪3个公社划归子长县,子长县有中学5所:子中(一中)、真武洞中学(二中)、安定中学(三中)、杨家园子中学(四中)、涧峪岔中学(五中),共设初中班29个,学生1580人;高中3班,学生125人,教职员工116人。1961年,安塞县恢复,真武洞中学归安塞县。1962年,撤销涧峪岔中学,各中学超龄生返乡参加生产。1963年安定中学撤销。1964年,子长县有中学2所:子中(完全中学)、杨家园子中学(初级中学),有学生711人,教职员工60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各中学“停课闹革命”。1970年,子中、杨家园子中学招收高中学生151人,各公社完全小学增设初中班,成为七年制学校,年底,子长县有七年制学校34所,初中学生4105人。1971年,涧峪岔、安定七年制学校改为九年制学校,子长县有中学41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七年制学校37所。1973年始,升学考试废除,采取推荐、选拔录取新生。部分队办小学为争取推荐升学名额,不顾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纷纷改为七年制学校,至1976年,子长县中学增至89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七年制学校85所。

1979年,调整中学布局,裁减队办八年制学校28所,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育资金予以集中使用。1983年子长县有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5所,八年制学校11所。1985年,子长县有子中、杨家园子中学2所完全中学,有涧峪岔、李家岔、南沟岔、玉家湾、安定、栾家坪、祁家湾、余家坪、马家砭、热寺湾、城关等14所初级中学。1990年,子长县有中学18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单设初中8所,中心学校8所。

折叠 基础设施

子长县子长县

县城规模不断扩大

县城瓦窑堡的建设,重点县以1990年的老城改造开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从1990年开始至1993年,对老城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齐家湾农民街的建设,老城改造拉开了县城全面建设的序幕;第二阶段,探索阶段。从安定东路和冯家屯小区开发,已着手考虑整个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及街道的规划、楼房的设计,与之相关的设施设备配套开发的形式,注重研究探讨城市建设的新路子;第三阶段,全面提高阶段。特别是2002年“7·4”特大洪灾,给城市建设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也给城市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县城的规划、建设,管理等进入了全新阶段。在十多年间,先后完成了安定东路及冯家屯小区开发,完成了迎宾大 道、环城南路建设和石窑坪、史家陵坪、西门坪、二道街等项目开发,城区规模由原来的0.4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8.5平方公里。县城常驻人口迅猛增加,已突破10万人,占全县人口的42%,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延安市其它县(区)。

子长县子长县

县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从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为目的,狠抓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新改建了秀延东街、广安西街、安定东路、安定西路、西门坪环城路、集贤路、市路、朝阳路、陵园路、兰水沟、黄家山、果树山、龙虎山等城市道路和居民巷道20多条30.5公里,新修和维修城区桥梁5座,完成投资1500多万元;二是新建了开元休闲娱乐广场和四路口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的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传统教育为一体的龙虎山风景区,已完成投资3800元,第一期工程已接近尾声;三是完成了城区内的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已建成排水管网7.8公里,其它如给水管网,供热管网、供气管网等进一步得到扩展和完善,建成了液化气储备站和垃圾填埋厂拦渣坝,完成投700多万元,供热面积达20.7万平方米,液化石油气普及率达到60%,天然气管网铺设已经完成,入户工程全面启动;四是正在开发建设石窑坪、史家陵坪、稍木则沟和刘家沟小区,小区开发前期工程均已完成。这四个小区占地722.9亩、建筑面积45.78万平方米,预计总投入7.2亿元;五是针对县城人口迅速增加,居民吃水难的问题,县上实施二期供水工程,投资4190万元,新建距县城8公里的红峁沟水库,并在很短的时间铺设供水管道,不仅解决长期以来居民饮水的困难,而且提高城市生活用水的质量,目前日供水量达到3200 m 3,10万居民吃上了“放心水”。

子长县子长县

市政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良好的市政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管理也是生产力,通过规范、有序、高效、便民的市政管理,是确保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现有城市基础设施效能的有效手段。为此,一是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夯实管理职责。在加强县城规划、建设的同时,强化了城市管理。2002年9月,县上成立城市管理办公室,之后为适应城管工作的新形势,更设子长县城市管理局,为科级建制的全民事业单位,正式职工78人,环卫工人268人,管理局内设“一队三所一办”(管理监察大队,卫生管理所,市政养护管理所,园林绿化管理所,后勤信访服务办公室),全面负责市政管理工作。二是加强市政管理的设施和设备建设,县上加大了管理投入,建起了垃圾填埋厂、垃圾台(站)78个,设立垃圾集装箱43个,设垃圾桶800多个,并购置了垃圾清运车、洒水车、监察车共26辆,摩托车12辆,监像机、摄像机、电脑、对讲系统等设施(设备),为搞好管理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建立和完善具有现代化城市管理意识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做到明确职责、职责到岗、以岗定员、车化考核。初步形成了规范、有序、便民、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市政管理上了一个台阶。治理脏、乱、差,是城管局的一项重点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采取划分作业区的办法,将城区划分为五个不同的作业区,由五个作业组长负责,逐步形成“环卫所长—管理人员—作业组长—清洁工人”四级管理的体系,量化考核,日评月奖。对垃圾清运工作也实行分区承包,城区共设垃圾桶800多个,垃圾集装箱43个,垃圾台(站)70多个,日产垃圾120吨,采取定区、定车、定人的承包管理,确保了城市垃圾日产日清。四是“三管齐下”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模式。采取集中整治的突击管、划后定岗的长效管理和巡逻监察的监督管理的办法,在每个暑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活动。同时,将城区划为4个重点段落,选了4个重点部位,设立了4个城管执勤岗,此外还组建了城区巡逻队,实行巡逻监督管理。使城市管理工作出现新的局面。五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范化。为了规范城区交通秩序,今年县上投资100多万元,在十字街口安装了10组红绿灯设备,并按照城市交通管理要求设置了各种交通标志、标识,使城市交通管理日趋规范化。与此同时,根据城内人口急剧增长的态势,为达到客运需求总体平衡,建立和完善了以公交车、出租车为主,以人力观光三轮为辅的公共交通体系,并规范了公交车的运营线路和站(点),进一步增强了城区公交服务功能。

子长县子长县

城市环境不断优化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以1996年开始县上先后组织实施了“四项工程”。一是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在城区范围内禁止使用有烟煤,并对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发电一、二厂,水泥厂等一些企业,进行了重点整治,通过大气污染治理,县城瓦窑堡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接着又开始了石油企业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对石油生产企业的产生的污水、污物的处置作出了具体要求,并加大了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监督监察力度。二是水源保护工程。为了保证人畜饮水的安全,县上将中山川水、红石峁沟水库列为饮用水保护区,实行重点保护,先后关闭中山川水库周围1000内生产油井6口,对其它一些无排污处置办法的油井分别采取停产治理和限期治理的措施。 三是生态建设工程。结合大规模退耕还草工程,从1999年开始,动员县级机关单位以划片承包的形式实施了城郊六山绿化工程。目前城郊六山绿化面积已达到100%。四是城区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程。根据县城建设中“四化”的具体规划,制定城区园林绿化和管理办法。仅2006年栽植行道树1600棵,栽植鲜花4万余株,新增公共绿地2处,创建园林式单位10个,园林式小区2个,县城绿化达到25%,人居公共绿地4平方米。继续扩展城市夜景灯光,加强了单位、集体、沿街广告牌匾,市政公用设施等夜景灯光的规划、设置和管理。同时对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和脏、乱、差集中整治。通过“四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五是城市交通管理逐步规范化。为了保证城区交通安全有序运行,2006年县上投资100万元,在什字街口或其它交通要道安装了10组红绿灯和电子监测设备,并按照城市管理要求设置了各种交通标志标识,使城市交通管理日趋规范化。与此同时,根据城区人口急剧增加的态势,建立和完善了以公交车、出租车为主,以人力观光三轮为辅的公交运输体系,规范了运营线路,设立了站(点),划定了各种车辆停靠线(点)等。达到了城区客运需求的总体平衡,进一步增强了城区公交服务功能,方便了居民安全、方便出行。

“十一五”期间,县城瓦窑堡围绕撤县设市这一目标,按照着力塑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管理的思路,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管理。“十一五”末(2010年)城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1.2万。使昔日的“红色故都”,变成一座文明、整洁、环境优美具有特色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