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七届紫金奖建筑环境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环境设计展板设计说明 2020第七届紫金奖建筑环境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解析

2020第七届紫金奖建筑环境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解析

2023-09-26 06: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澳渔村位于香港大屿山河口湾的海岸湿地,是香港最古老的社区,密密匝匝的棚屋、丛横交错的水道与木栈道构成了大澳如今的面貌,当地渔民以舢舨出入,渔村的淳朴风貌历历在目。然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位处低洼的大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雨季变长,洪水泛滥几率变大,台风风暴潮所造成的海水泛滥变得更加严重。此外大澳青年人口的流失使得社区人口结构失去平衡,不少社会问题相继涌现,如家庭解体、老年人缺乏照顾。鉴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居民带来的生活压力,设计提出一项混合居住计划,希望能够积极地应对水灾、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以及社区人口老龄化的情况。灾后不只是重建,更是要走向预防,为了提升社区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能力,该计划重新考虑了居民公共活动和私人生活空间之间的界限,结合河湾泥涌的天然优势,通过新的棚屋住宅、生活街道、连接平台以及基础设施营造更具韧性的防灾社区,并逐渐恢复河涌周边的自然环境,构建一个更具有自然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家园,从脆弱迈向健全。

02

共享式青年公寓设计

作者姓名:林昊玮

学 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作品分类:室内设计 - 更新类 - 居住建筑

获奖情况:优秀作品奖 - 学生组 - 一等奖(推荐公示期)

该选题目尽可能的搜集和分析前人所研究的资料与成果,并对同类竞品进行分析调查,通过对单身公寓的主要居住群体的定位析,从对象的心理、生理特征及生活需求进行分析,探索单身公寓这一类住宅类型的居住需求需求和生活模式。三大设计理念为设计的支撑:及人性化设计原则、空间集约化设计理念、个性化设计原则。基于单身公寓用户群体的需求,对用户室内居住空间的重组和家具的多功能的应用,在小户型空间内也可以做到私密与交流空间的划分。且增加空间内共享空间的使用,使得公寓整体空间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来满足青年用户的多样化需要。

03

微缩城市

作者姓名:石子青

学 校:福州大学

作品分类:建筑设计 - 更新类 - 公共空间

获奖情况:优秀作品奖 - 学生组 - 一等奖(推荐公示期)

在香港,高层住宅已被人类和技术所极限,建筑不得已开始横向铺满地面。超高的建筑密度不仅使城市绿地缩减,也极大的威胁了人们的社交活动空间。2020年尚且如此,未来为人们提供健康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该向何处发展?“微缩城市”就是基于未来人口爆炸情况的设计构想,即受极端过往而启发的未来生活。

住宅楼间距狭窄已经迫不得已牺牲采光,居民阳台直面阳台完全没有隐私保障,居住的“家园”却缺少沟通、娱乐、运动的场所......

“微缩城市”的想法利用住宅楼之间的灰空间搭建框架实现可生长性,插入模块满足人们休闲需求,插入采光管使低层居民也能拥有良好的采光,框架上种植绿植有效阻挡视线保障隐私的同时为人们提供绿化......为在未来高密度的居住环境背景下提供丰富、健康的生活的可能性。

04

潮起潮落

作者姓名:李小蛟

学 校:山东建筑大学

作品分类:建筑设计 - 新建类 - 社区

获奖情况:优秀作品奖 - 学生组 - 一等奖(推荐公示期)

近期以来洪水威胁到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住房安全,导致人民流离失所,生命财产及农业经济都受到了极大创伤,为提升居民的住房环境安全和提高住宅的可持续性而提出一种能随水位变化、水陆两用、具有动态适应性的的两栖式住宅形式——正常情况下在陆地上正常使用,水位上升时住宅及主要道路借助浮力随水位而上升以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

社区选址在莱阳市濯村南部五龙河北岸,五龙河常年洪水泛滥,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毁坏居民的居所,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为改善这一不健康因素对公众生活的影响而采用两栖住宅的形式,来提升临水建筑的空间品质,建设健康家园。此外,濯村的建筑组织形式极具中国乡村的典型形式,可以作为洪泛区乡村社区建设的参考。

建设原理:当海平面上升或洪水来临时,社区的主要道路结构及建筑结构会脱离周围环境随水位线上升而上升。建筑与道路主要靠可无限延伸的钢筋混凝土板连接而形成整体,建筑底部钢筋混凝土框架里的浮力材料在水位上升时产生浮力,而VGPs套筒主要限制建筑只在垂直方向上运动,不产生水平向位移。

05

折屏宴戏——夜宴图情节空间再现

作者姓名:周俊杰

学 校:南京工程学院

作品分类:建筑设计 - 新建类 - 公共建筑

获奖情况:优秀作品奖 - 学生组 - 一等奖(推荐公示期)

本项目选址于泗阳县李口镇八堡村,是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在改善环境绿化的同时,却忽视了建筑空间的品质。基地选取恰当的凝固狭促的乡村空间,重塑村落所特有的历史文化,重新恢复整个片区的活力。乡村是承载中华民族遗传基因的土地,乡村的公共空间更是基因最丰富、最健康的建筑和空间的地方,重塑乡村所特有的历史文化,重新恢复整个片区的健康绿色的生活品质。开放的空间特质满足不同时态下的功能需求,连同连续起伏的屋面与村民生活化的场景,建筑单元的错位布置和侧向通风玻璃的使用,引入了自然采光与通风,构成绿色、健康的建筑和空间,提升建筑与空间品质。将社会关系健康、行为健康、心理健康融入到建筑空间中,将有形的空间载体和无形的场所精神融为空间本身的建构逻辑,为村庄注入新的绿色健康与品质共享的公共空间。

通过解构夜宴图的空间的转换,情节的转换,场景以及人物的情绪的起伏,将人的关系转化为建筑的关系。剧中人既是戏中人,又是观戏人。观众身为剧外人,亦为观戏人。本身讨论的就是一种建筑的舞台性,它与现实要刻意的保持一种差别,一种陌生,一种异境感,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对熟习的观想方式提出审视,对我们的身体重新体验与观看。

06

从“邻避”到“邻附”

作者姓名:乔润泽 高小涵

学 校:东南大学 东京工业大学

作品分类:建筑设计 - 新建类 - 其他

获奖情况:优秀作品奖 - 学生组 - 一等奖(推荐公示期)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将公共卫生健康事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推进,开展了健康中国(2017),垃圾分类(2019),老旧小区改造(2020)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垃圾中转站成为了城市健康与个人健康的矛盾冲突点:一方面,中转站脏乱,邻避效应显著;另一方面,出于功能需要和历史原因,站点无法迁移,如何权衡两个层面的‘健康’成为了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设计借助南京市中心区的麻家巷垃圾中转站改造,探讨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中转站原型:在老城居民区与复杂的城市环境下,该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垃圾分类体系及社区需求(容量要求变大、垃圾分类运输、周围环境优化)。

本设计提出了以下策略:区分垃圾处理体系的两个层级(城市级与社区级);结合垃圾处理与教育功能(营造富有特色的垃圾处理、参观空间);多年龄的复合健身健康功能(应对复杂的社区人口构成);立体的空间策略(应对复杂的城市环境和空间需求),进行系统化设计(综合考虑物质要素的流动、结构特色和绿化)。

07

仪式的日常

作者姓名:郑赛博

学 校:合肥工业大学

作品分类:建筑设计 - 新建类 - 公共建筑

获奖情况:优秀作品奖 - 学生组 - 一等奖(推荐公示期)

本设计主题为老年人日间照顾与学习会馆,故将设计关注点放在为老年人创造健康宜人的建筑空间,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对于老年人来说变化较少、比较恒常的生活方式是他们比较期望的,在这种生活方式的期盼结合场地的多维度信息背景下,本设计提出建立“仪式的日常”之概念。设计缘起于场地信息和使用者信息的多维度分析。面对复杂的场地信息,本设计从两个角度来展开力图整合信息以创造动态的建筑体验,并完成仪式的日常之设计概念,同时给予老人们以丰富的场所回忆。一从自上而下的几何学角度入手,设计根据基地几何关系,提出层状几何的形式原型和基于风热压的通风原型和流线秩序等一系列形式要素。作为建筑形式生成的依据。二从自下而上的现象学角度入手,设计从利用音乐、回忆及园艺疗法,以响应场地的感官建构入手。赋予建筑以听风、触雨、闻竹三大感官属性。因此建立回忆与声音并存的建筑。在深入设计的部分,设计将“仪式的日常”重构,在“空间”“结构”“路径”三个角度着力以回应几何学(视觉)仪式感和现象学(体验)仪式感,利用形式操作手法厘清建筑要素。最终给使用者带来仪式的日常之使用体验,构筑从物质(其一)、精神(其二)的两个层面的健康养老乐园

08

生活与生鲜——平疫结合的菜场改造

作者姓名:吴正浩 白雨 侯扬帆

学 校:东南大学

作品分类:建筑设计 - 更新类 - 公共空间

获奖情况:优秀作品奖 - 学生组 - 一等奖(推荐公示期)

进香河集贸市场位于南京成贤街社区,建于90年代,同严家桥小区共同构成下商上住的社区模式。该菜场现作为区域型菜场,承担周边居民多数购菜需求。随着人民对健康的关注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健康隐患逐步凸显:

1.小区健康空间因菜场而匮乏:公共空间被菜场设施和活动占用,气味影响卫生,业态之单一也限制了居民的丰富生活。

2.应对疫情的空间弹性不足:菜场被限为固定空间,无法灵活应对疫情提出的距离与清洁要求。

方案平疫结合地考量买、卖菜人、居民、社区的健康问题,提出应时而变的菜场弹性改造策略:

1.健康本底,社区菜场:根据社区和市场优化需求,重新梳理进香河市场的基本秩序,优化其分区、业态、流线等;

2.应对疫情,百变菜场:根据疫情各个时期的不同要求,规划菜场出入口、场内摊位、沿街店铺在多时期的运作与变化方式;同时设计了在疫情爆发期作为社区集中配菜空间的转化方案。

3.折叠系统,健康基础:采用“折叠”概念,创造一种同原结构良好共存的预制可变构件。构件提供清洁、照明、及信息获取装置,通过推拉形成多样边界。

4.以人为本,多样场景:通过折叠构件与功能模块,可满足菜场内外摊位及公共的多样日常与疫情安全需求。

09

耕耘·迟暮·新生活

作者姓名:陈阳 黄一夏 李磊

学 校:中国矿业大学

作品分类:建筑设计 - 更新类 - 社区

获奖情况:优秀作品奖 - 学生组 - 一等奖(推荐公示期)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被高楼大厦包围着的钢筋混凝土宛如停止生长的树干,干枯且失去活力。经济全球化甚嚣尘上,全球追求经济生产,这使得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经济发展把城市的灵魂抛之度外,城市变得冷漠,无情。到处都是林立的水泥高楼,巨大的玻璃幕墙,折射太阳的愤怒,再照入城市,形成巨大的光污染。被高楼大厦包围的那些城中村则沦为城市中的遗落之境,被压抑在城市的最底层,而生活在城中村里的居民,也逐渐成为城市边缘人的代称,没有子女照料的孤寡老人,底层工作者,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

现代化的城市弱肉强食,但是没有抛弃任何人的理由,通过我们对于城中村的重塑再造,使之重新焕发新生,成为城市中一块可以不断生长的净土,有着自己的一套生活系统方式,提供给被现代社会“遗弃”的居民,让他们重新感觉到城市的温度,让城市需要上他们,让他们需要上城市。

2020年做为“十三五”开局之年,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确立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五大发展理念,我们的设计将这五大理念贯彻落实。

10

分·风·封

作者姓名:杨民阁 罗丹 万文韬

学 校:华中农业大学

作品分类:综合设计 - 更新类 - 公共空间

获奖情况:优秀作品奖 - 学生组 - 一等奖(推荐公示期)

问题与策略

1问题:环境杂乱,卫生欠佳。

策略:建立完善的通风、环境和垃圾系统。

通风系统:构建建筑外环境和内部空气循环双模式,通过植物排列布局和拔风点位设置,加速建筑内外空气流通。

环境系统:采用抗污染植物作为海鲜市场与周边环境的防护隔离屏障。

垃圾系统:采取地下垃圾自动收集系统,提高垃圾回收能力。

2问题:人流密集,流线交织错乱

策略:尽可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人与食品的隔离,建立人流、冷链和物流系统。

人流系统:通过复合隔离装置控制人际距离或隔离引导人流。

冷链系统:顾客购买的商品从地下冷链系统直接打包,扫二维码智能取货,使顾客在市场内部不与商品直接接触。

物流系统:市场内部设置员工流线用于货物分配,避免与顾客直接接触。

方案亮点

风——建筑空间分区域拔风系统,使内外空间通隔兼具,满足健康环境的营造要求。

分——复合隔离设施兼具“平疫转化”功能,分隔引导人流,满足日常生活使用与公共卫生突发状况下的弹性应变措施。

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将传统的地上附属功能转至地下,实现地下垃圾与冷链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尽可能减少人与人,人与物的直接接触。改善地上垃圾污染状况,还景观于地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