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阳明简笔画图片 笔记

笔记

2024-06-17 23: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片发自某App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共650页,作者熊逸。

介绍王阳明和他的心学的文章网上有很多,我就不多写了,借着这本书以笔记的形式简单谈几点。

1、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辈都是读书人,家中有许多藏书。但他却两次落第,不是王阳明不爱读书,而是他没把科举太当回事。

这和王家先祖有关,王阳明的七世祖王纲曾被海盗劫持去当首领,王纲宁死不屈,最终海盗把王纲杀了。而朝廷直到二十年后才想起王纲的节义壮举,并请王纲的儿子王彦达做官,心寒的王彦达不肯踏入仕途,并以先世遗书付与儿子王与准,叮嘱他勿废先人的文化传统,但不可有读书仕进的念头。

王家直到王阳明的父亲王华那一辈才开始做官,不过王阳明和他的状元父亲科举及第的方式有点另类。当时的科举以四书为必答题,以五经义为选答题,而在五经义里,鲜有人选择《礼记》和《春秋》,因为这两门科目都太难了,偏偏王氏父子选择的都是《礼记》,可见其儒学功底。

2、王阳明两次落第的直接原因是他爱看“闲书”,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科举书上。第一次落榜后,当时会试主考官李东阳前来慰问,想考考他,就让他写篇《来科状元赋》。结果文章写得太好,把大家都惊到了。他能说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的狂言也是有些许底气的。

做官后王阳明依然嗜书如命,王华担心儿子积劳成疾,便不许家人在书房安置灯盏,王阳明就等王华睡着之后再看书,这也成为他后来的一大病根。

书当然不是白看的,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十四岁的王阳明重回官场。官虽然不大,却有很多人前来拜访他,甚至有人按照儒学的传统拜他为师,俨然一位当时的学术领袖。

3、王阳明一生爱好广泛,对游侠、修仙术、骑射、诗词、佛学都产生过极大的兴趣。他的好朋友湛若水为王阳明写墓志铭时,说他“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王阳明小时候身体很好,他十五岁就曾独自出游居庸关外,亲自查访边防守备实况。但修仙让他一辈子与疾病做斗争,而疾病的折磨又让他越发坚信做圣贤需要超乎寻常的精力,多次有遗世入山的念头。弘治十五年(1502年)八月,三十一岁的王阳明向朝廷告假,回去养病。但养病方式却很荒诞,他用导引术来强身健体,类似于今天的气功。

4、王阳明是正统的文人,却打过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争,是位文武全才。他四十六岁(1517年)才领兵平流寇,但他一直都对打战兴趣浓厚,早年认真研究过兵法,他甚至还会在宴会上用果核模拟排兵布阵、攻杀战守。

不过真要细究的话,王阳明的丰功伟绩基本上可以归功于诈术。他在被贬龙场的路上佯装跳水躲过刘瑾的追杀,用虚张声势、劝降的方式平定了江西、两广等地数十年的叛乱。面对与自己实力相差悬殊的宁王朱宸濠,王阳明则是打了个声东击西,他夸大了自己的兵力,让朱宸濠不敢轻举妄动,并迅速把朱宸濠的老家南昌打下来。等朱宸濠反应过来和王阳明打仗的时候,他已经召集了足够多的兵力。

击杀浰头叛军首领池仲容也很能看出王阳明的智慧。池仲容虽然害怕王阳明攻打浰头,却不相信王阳明的招安,并放话说他与卢珂等人有深仇。卢珂是当时投降的一位叛军首领,王阳明就假装要讨伐卢珂,历数卢珂挑拨离间、擅自备兵寻仇的罪状。这让池仲容动了投诚的念头,他带着九十三名护卫投降。但王阳明没有放过他们,几天后他就派人把池仲容和他的护卫全部杀死。《王文成公年谱》记载王阳明当日无法下箸,晕眩呕吐,为不能感化这些悍匪而深深懊恼。但王阳明自己却说他并非为了感化悍匪,而是等待兵马就位再杀敌。

5、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底层社会,在反元战争中以帮派手段统治军队,这让明代的政治风气充满帮派色彩,读书人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进仕当官是读书人最应该做的事,如果你很有才华却不愿当官,甚至会遭到朝廷的迫害。所以当年少的王阳明问塾师“什么是天下第一等大事”时,老师理所当然地回答说“当然是读书登第”,王阳明却说“读书学圣贤才是第一等事”。

王阳明读书学圣贤的观点引起了众多非议,也引来许多读书人的追捧,成为圣贤本就是儒者的最高追求,这么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怎么就被儒生们忘了呢?王阳明带来的思想冲击,就像西方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说可以通过看《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而不需要教皇、教廷这些中介带给人们的震撼。西方教徒被长久以来的宗教仪式所蒙蔽,当时的明朝读书人,则是因为科举淡忘了孔孟之道。

6、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同属儒学的阵营,但两者却有很大不同。儒学都是教人成为圣人,理学与阳明心学的差异在于怎么成为圣人。理学是向外求,强调读圣贤书。阳明心学是向内求,强调立诚,换句话说,每个人生来就是圣人,根本不需要读圣贤书。只不过我们的内心被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污染了,所以我们要和自己较劲,让自己的心变得光明,就能成为圣人了。

在当时阳明心学绝对是异端邪说,因为这与人们的认知差太大了,王阳明批评、反对的朱熹理学可是当时官方认可的儒学权威。但这一思想并非王阳明首创,提倡性善论的孟子早就说过“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心学开创者陆九渊也曾说“尧舜之前,无书可读”,尧舜既然是儒家知识分子心中的圣贤,不正说明了成为圣人与读书无关吗?事实上,佛学中“心中有佛佛自在”阐述的也是类似的观点。

7、王阳明不长的一生共经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主要活跃于弘治、正德两朝。孝宗皇帝(弘治)勤于政务,为人宽厚仁慈,而武宗(正德)虽然贪玩成性,但也算不上昏君。即便如此,王阳明的政治生涯也是起起落落。王阳明因为直言劝谏而下诏狱,后来还受了廷杖、被贬龙场。他在平定宸濠之乱后,更是受小人诬陷要谋反。

世宗(嘉靖)继位时,王阳明已经五十岁了。朝代的更迭总会带来不少人事变动,宦官王琼就受此牵连。正德年间,王琼一直是王阳明在朝廷里的靠山,也是他举荐从未领过兵的王阳明平定叛乱。王阳明受贬后,恰逢父亲王华去世,他也无心做官,服丧期间在家乡讲学。

王阳明死后引发朝堂上的激烈争议,最后王阳明新建伯的爵位被保留下来,却不准子孙世袭,而且世宗皇帝钦定阳明心学为伪学,从此严令禁止。

穆宗当皇帝后,王阳明被平反,追封为新建侯,子孙也有世袭资格。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的牌位被迎入孔庙,从祀孔子,这是儒者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耀。

最后:在今天,王阳明是标准的成功人士,很多人都想从他身上取经,但本书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泼了冷水:

我一直以为,今人对王阳明的热衷颇有几分荒诞,倘若他们当真了解王阳明的一生成败以及阳明心学的真实含义,当初的热情会不会在转眼之间烟消云散呢?

为什么呢?因为这位提倡“知行合一”的儒学宗师知行并不合一。王阳明说做圣贤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看圣贤书比不上立诚来得重要,而他本人却是饱读诗书,能当儒学领袖,还能写出漂亮的诗文、与文艺青年打成一片。他不为当官为荣,却是少有的生前被封为伯爵的文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是王阳明追求的,但他又偏偏做到了。

王阳明的丰功伟绩是事实,但这不代表他奉行的价值观对我们就适用。正如马云说创办阿里是他最后悔的事一样,有多少马云的粉丝会信呢?

另一个问题出在阳明心学上。心学说人人可以为圣贤,从个体差异性看,这等于说心学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没有统一标准。我们能从自信心的角度看出心学的积极意义,一个向内求、不断打磨自己,而且相信自己能有一番作为的人不管最后能不能成功,总好过没有目标的人。

我们也能从道德的角度看出心学的巨大危害,以自己的内心作为丈量世界的尺度,很容易产生一群用道德评判一切事物的人,好心办坏事是他们的强项。前段时间“格斗孤儿”就是在道德家的推动下被带回他们不喜欢的凉山。所以,阳明心学是好是坏,完全因人而异。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