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礼学思想上的贡献及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阳明的贡献 王阳明在礼学思想上的贡献及影响

王阳明在礼学思想上的贡献及影响

2023-09-26 10: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王阳明在礼学思想上的贡献及影响

张实龙

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重视礼仪,作为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对中国古代礼学思想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独到贡献,其最独到的就是将礼仪关联着“致良知”,对传统礼学思想有继承更有发展,产生深远的现实与历史影响。

一、礼仪关联着“致良知”

众所周知,礼仪与互动有关,是用来规范人与人、人与神、人与物之间的互动。三种互动之中,第一种互动是基础,后两种互动均是它的引申。因此,我们重点来讨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天生希望与他人互动,因为可以从中获得知识符号和情感能量;人尤其喜欢追逐成功的互动,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符号和情感能量。

参与互动时,人自然地启动自己的本有警觉。《周易》说“生生之谓易”,实际上就是突出人生命中的这种警觉:即不断超越、不断提升、不断创造的倾向。人在互动中,依靠自己本有的生之警觉,时刻关注着参与互动的一切因素:哪些是对我有利的?哪些是对我有害的?在关注这些因素的同时,也将它们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与它们产生情感连带。人与人互动,自然会产生情感。人使用一个物件,时间久了也会对它产生情感。这种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是自然发生的,不带任何故意和勉强。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好理解王阳明所说的“万物一体之仁”和“心外无物”。有了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互动自然会形成一个议题。大家围绕这个议题,都愿意敞开自己的胸怀,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知识符号和情感能量,以促成互动取得成功。

在互动过程中,人的生之警觉始终参与其中。这生之警觉即是人的“良知”。它是人的本体之知,是人生命本来具有的觉知。因此,王阳明说“良知”是“不学而能”。人的“良知”是生之警觉,一切从“生”出发,也就是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出发,使人在互动中产生感应,产生好恶。有了好恶,便有了是非判断。因此,王阳明说“良知”是“是非之心”。在互动中,人的“良知”能够觉知互动本身的节奏和条理,并且指引人去顺应这个节奏和条理,积极参与互动。整个过程是即时即地的,任何的分别、算计都不能参与其中。因此,王阳明说“良知”是“不虑而知”。这个过程也就是“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在王阳明看来,古人所谓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所有礼仪上的节目度数,是来源于互动,是人在互动中“致良知”所获得的知识。现存的所有礼仪是由前代圣贤“致良知”而来。后人在践习这些礼仪时,必须按照王阳明所提出来的要求:“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这实际上是要人在具体情境中,去致自己的“良知”,去把握互动中的节奏和条理。唯有如此,前人传承下来的礼仪才能复活,才能植根于后人的生命之中。

重视“致良知”,礼仪的节目度数不是那么重要。舜不告而娶,周武王不葬而兴师,如果按照现成礼仪来判断,都是一种大不孝的行为。但是,王阳明对此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许,因为他们的行动是在面对具体情境之中的“致良知”的结果。在王阳明看来,不同的时代,会面对不同的问题,需要人们采取不同的对策。周公制礼作乐,孔子整理六经,都是古代圣贤与时代互动的结果。

王阳明用“致良知”来解释礼仪,是对前人礼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孔子所强调的“仁”,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王阳明的礼学思想,是对《礼记》的发展。《礼记》指出礼仪对人情的依存关系,但并没有说明礼仪如何由人情而来。王阳明让人去“致良知”,在“致良知”中去创造礼仪和实践礼仪。这是王阳明在礼学思想上的重要贡献。

二、王阳明礼学思想的社会影响

王阳明用“致良知”来解释礼仪,按“良知”去行事,在当时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王阳明的礼学理念遭到许多人攻击。王阳明曾与自己的学生讨论“谤议益众”的原因,王阳明说:“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王阳明在此点出,正是他按照“良知”行事,所以才会遭人谤议。

对于那些基于礼仪的谤议,王阳明是不屑一顾的。他曾形象地描绘说,看到自己的父子兄弟坠入深渊,人就应该“呼号匍匐,裸跣颠顿,扳悬崖壁而下拯之”。而有些读书人却“相与揖让谈笑于其傍,以为是弃其礼貌衣冠而呼号颠顿若此,是病狂丧心者也”。王阳明认为,这种读书人没有恻隐之心,根本就不是人。

王阳明特别致力于在社会上以“良知”来推行礼仪教化。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大力兴办社学,曾发布过《兴举社学牌》。他还为社学聘请高水平教师,与这些教师订立《教约》,将自己的教育思想传达到那些教读刘伯颂等人。王阳明也亲自走进课堂,为年轻学子讲学。他还走进乡村,与村民们订立《南赣乡约》,使礼仪教化普及到每一个社会角落。在王阳明死去二三十年以后,在王阳明治理过的地方,人们还能感受到他的教化力量。

王阳明的礼学思想对当时人思想解放起着重要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汤显祖是罗汝芳的学生,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他创作的划时代作品《牡丹亭》轰动一时,流传久远。这部传奇作品是演唱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封建礼教要求男女结合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杜丽娘由于人性的觉醒,在梦中见到柳梦梅,便暗生情愫,一往情深,以至于死去。后来,她的魂魄接着与柳梦梅交往,真情竟然使死者复活。这部作品大胆地歌颂了人间“至情”。汤显祖能创作这样的作品,显然是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

(作者为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