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感受成长的宝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猫猫虫作者怎么了 让孩子感受成长的宝藏

让孩子感受成长的宝藏

2024-03-05 03: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解析:

封面,那个红脑壳、绿身子、高高地弓起来走路的毛毛虫,身体里用足了劲要长大的自己。但毛毛虫大大的眼睛透着渴望,也透着一点畏惧,外面的世界足以让它生畏!不仅毛毛虫害怕,人类有许多人也不喜欢它,或许是源于它毛骨悚然的丑陋外表,但这本书上画的毛毛虫却色彩鲜艳,看起来一点都不讨人厌。

封面没有华丽繁多的语言,只有一条大大的毛毛虫,却长着六只小小的脚,一拱一拱地从一个国家爬到另一个国家,孩子们一眼看到它,就和它成了好朋友。

《好饿的毛毛虫》的作者艾瑞·卡尔告诉我们,这本书里藏着孩子们能领受到,可以说里面藏着和孩子们心灵相通的秘密。

毛毛虫带着孩子去旅行,孩子们不知不觉就认识了数字、认识了食物、了解了毛毛虫破茧蜕变成美丽的蝴蝶的生长过程,而孩子们,也和毛毛虫一起成长了!

毛毛虫和蝴蝶这两样看起来完全不一样的昆虫为什么会是一家人——这一直是孩子们不太明白的事情。带着孩子快快看下去吧!

【环衬】

解析:

环衬往往会与故事遥相呼应。五颜六色的画面,而且有很多洞洞,不禁让人问道:为什么会有洞?

你们注意到了吗?这些环衬上面有好多被毛毛虫啃穿的色块,如果您细心观察,会发现这些色块其实就是书中各种食品的颜色!看来,毛毛虫不但啃透了各种食物,还啃穿了画家的颜料盒哩!

五颜六色的世界,让毛毛虫吃出一个挨着一个的小洞。了不起的毛毛虫,就像孩子做的每件小事,对于自己都是大大的了不起,太有成就感了!

【扉页】

解析:

扉页,又有很多彩色的圆球罗列起来,似乎和刚刚的洞洞有点联系。看过后文之后,才知道,原来环衬中彩色的不规则方块是食物,洞洞是被毛毛虫吃掉的。而扉页中一个个圆球,正是毛毛虫吃的食物,整齐的罗列起来,也让人有一种“累积”的感觉。

原来毛毛虫从环衬上咬下来的颜色块并没有吞到肚子里,而是又吐了出来!因为他们在“扉页”中又出现了!

绘本作者常常会放一些出人意料的心思在这些让人容易忽略的地方。带着孩子看绘本的时候可以提示孩子,看他们是否能发现这些联系,或许孩子还会有更多惊人的发现,因为孩子的观察力常常会出乎成年人的意料。

阅读这两页的时候,我们会简单问有什么形状和颜色,然后告诉他们哪些是空心的圆形,哪些是实心的圆形,让孩子通过视觉进行对比。

【第1画面】

原文:献给我的妹妹克莉丝塔

解析:

作为版权页,我们引入《好饿的毛毛虫》的三本不同种类的版本,让孩子对版本有最直观的印象。信谊精选(明天出版社)出的中文版《好饿的毛毛虫》(洞洞书),由郑明进翻译,开本是298*210mm。还有180mm长度的纸板书和手掌大小的迷你书。

这样集中把不同版本的统一作品介绍给孩子们,他们会饶有兴趣。这时趁热打铁,引入“版本”的概念。大开本适合讲故事、普通的阅读;纸板书很厚,引导孩子知道“撕纸”的概念,但由于很厚不会撕坏;迷你书旅行用,书自然是越小越好。孩子的手比较小,不适合看大书,所以需要小开本的书。至此,引入了文字、开本、材质等三个概念。对于小书虫而言,却是一个进步。

同时,《好饿的毛毛虫(立体洞洞书)》也已经全新出版,加上了立体页面的特殊设计,使故事中的物品更加生动、活泼,实为一本不可多得,且能让幼儿享受多种阅读乐趣的图书。

【第2画面】

原文:月光下,一个小小的卵,躺在树叶上。

解析:

故事的开篇很温柔、很梦幻、很温馨,晚上,柔和而朦胧的月光透过浓郁的树荫,像一只温暖的手轻轻拂过, 一粒圆圆的卵静静地躺在树叶中间。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在这张深色的图片中找到那个白白的蛋。白白的蛋和大大的月亮之间的一个对比,那颗蛋看起来是那么的小。

这幅图的毛毛虫还在虫卵里,我们看不到,父母给孩子这样讲:晚上很冷,毛毛虫还是宝宝,要躲在白色的,小小的虫卵里,才更安全和保暖,就像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裹在小被子里一样。

这个阶段的孩子使命感特别强,当他们被交待任务时,是会非常积极地接受。如果他们在寻找说明已经融入到故事情节里,注意力非常集中。

这个故事的开篇很有韵味,要让孩子体会到诗意的氛围,这样父母要先进入这个诗意的氛围中,才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温情地讲出来。

故事从一个月夜开始,毛毛虫来自于一个躺在叶子上的小蛋。你从第一张图上看到什么?月亮、叶子、树和白色的蛋。月光下,一颗小小的蛋,躺在叶子上。那这会是什么蛋呢?

让孩子从页面中,观察出每一幅图画所表达的意思。都发现了什么?树叶上躺着什么(重点突出有一个卵)?还看到了什么?知道这是什么时间(通过观察到有月亮)?

【第3画面】

原文: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暖暖的太阳升起来了。“啵”的一声,一条又小又饿的毛毛虫,从蛋里爬了出来。

解析:

星期天晚上就这么过去啦,很快就到了星期天的早上,暖和的太阳升起来了,“啵”一声,一条又小又饿的毛毛虫,从蛋里爬了出来,掉到了地上。毛毛虫爬呀爬呀爬,它要爬去哪里呢?

毛毛虫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引导孩子们说出“啵”这个像声字,随着“啵”的声音,毛毛虫从白色的壳中,脱壳而出。并知道毛毛虫的样子是又小又瘦又饿,和连绵的大地及放射光芒的太阳相比。

太阳的力量让这个壳“啵”的一声炸开,一条又瘦又小的毛毛虫从卵壳里面钻出来啦。毛毛虫拱着瘦弱的身体开始找吃的啦。看到毛毛虫这个样子,很瘦啊?在壳里没吃东西,肯定被饿惨了啊!它饿了的话,要去找食物吧!就这样让孩子产生往下看的兴趣。

看到这个金黄的太阳,亲子都感觉到一股暖意,太阳公公也很可爱,有一张人的脸,也有眼睛、眉毛、嘴巴呢!明媚的阳光仿佛照在了我们身上,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在亲子阅读这个绘本前,不妨和孩子一起增加手部的动作,用弯曲的手指去模仿毛毛虫前进的动作,做出动作并且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引发好奇心,同时也从中鼓励他们用语言去表达想法和发挥自己的符号联想能力,还可以活动指关节增进他们精细肌肉的发展。

通过亲子互动进行的游戏,不仅调动了情绪,还让他们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是“有趣的,好玩的”。

【第4画面】

原文:它要去找一些东西吃。星期一,它吃了一个苹果。可是,肚子还是好饿。

解析:

星期天从壳里出来就开始搜寻,可是太饿、步伐又慢,转眼一天就过去了。

到了星期一,毛毛虫开始思考啦:吃什么好呢?森林中的食物种类那么丰富,看到红红的苹果啦,没错,就先吃苹果吧。

故事中并没有太多的场景,其实更具体的说,故事中的场景只有两个。场景一:夜晚树叶上,场景二:白天大地上。简单的场景,是为了更加的突出主题,让小朋友不会因为过多的场景变化,而忽略了更加主要的内容。

从文字上看,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什么食物,数量是多少?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汉字“一”,在后面的图画出现之前,引发孩子们思考和想像:如果你是毛毛虫,星期二你会想吃什么?吃穿几个?星期三呢?……

从画面上看,他开始去找吃的。它脚高高的抬着,一直往前走。 星期一吃了一个苹果,可还是好饿,苹果里有一个小小的洞!

有趣的故事和游戏在这时开始了。作者将一页纸平均分成了5份,下一页比上一页多1/5,代表毛毛虫多吃了一个水果。

书中从毛毛虫开始吃第一个苹果开始,就出现了镂空设计,并且以后出现的每一种食物,都有镂空设计。

毛毛虫在吃东西时,中文版本的译文是:星期一,它吃了一个苹果。而英文原版则使用了更有趣的“ate through”这一动词短语,意思是“吃透了”! 

【第5画面】

原文:星期二,他啃穿了两个梨子,可他还是觉得饿。

解析:

但是更有趣的是,作者在每一个水果正中挖出了一个圆圆的小洞,毛毛虫从背面那一页上的水果里钻了出来。很多孩子会在翻到这里的时候开怀大笑,这种有点出人意料的设计非常有趣。把小手指从洞洞里伸过去,假装毛毛虫从水果里面爬过去!或者跟妈妈玩起了从虫眼里面相互看对方的游戏。

好可爱,毛毛虫从苹果里爬出来了。星期二吃了两个梨子,可还是好饿。梨子上也生动形象的出现两个洞洞。

并且镂空的设计也都是重叠的,孩子们一定会对“毛毛虫的破坏”非常感兴趣,从而对毛毛虫吃过食物的种类和每种食物吃了多少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

作者采取一贯的创作手法,把绘本中的动物和昆虫都是通过在薄纸上涂色、剪成各种形状后拼贴而成。打开《好饿的毛毛虫》,你会被那些鲜艳的色彩、丰富的质感和大胆醒目的拼贴画所深深吸引。即便如此,作者认为“简单,就是简单的感觉”使他的作品备受小读者喜爱。

甚至在书上打孔,也许这本书最吸引小孩子的一点,就是那些洞洞,被毛毛虫吃过的东西上面,书里是真挖了洞的,小小圆圆的,刚好能伸过宝宝的手指,孩子就笑嘻嘻的用手指抠着玩,大人都觉得很有趣呀。还有书的感觉很立体,因为比如吃了一只苹果,就只有窄窄的一只苹果那么宽的页幅,吃了两个梨,就两个梨那么宽的页幅。

【第6画面】

原文:星期三,他啃穿了三个李子,可他还是饿。

解析:

毛毛虫从梨里爬了出来。星期三又吃了三个李子,可还是好饿。李子上出现了三个小洞。

书页做成了阶梯式渐近变长的页面,而且每个页面上都有一个或n个圆洞洞,洞洞的大小正好可以让宝宝的手指插进去。

艾瑞克本人在创作图画书时希望自己的作品“既可以读,又可以玩”!显然,他已经成功做到了这一点!这种“与玩结合”的图画书,孩子们不仅可以站在绘本外面阅读、亲子共同同绘本互动做游戏,还能进入到童话世界实体版当中钻、爬、打闹!

艾瑞克·卡尔非常了不起,单凭一条爬遍全球二千万孩子的心的毛毛虫这一点来看,就够了。尽管艾瑞克没有拿到一座“凯迪克”奖,但《好饿的毛毛虫》在图画书中的地位却是不可撼动的,在许多国际著名的少儿心理学著作中这本书几乎已经成为“图画书”的代名词!

【第7画面】

原文:星期四,他啃穿了四个草莓,可他还是饿得受不了。

解析:

毛毛虫从李子上爬了出来。星期四吃了四个草莓,可还是好饿。四个草莓上也都出现了一个小洞。重复而略有变化的东西让人快乐,像是循序渐进的生活。

说创意,是因为他在这本书中不仅采取了拼贴的手法作画,还将其中的四页分别裁成了五分之一长、五分之二长、五分之三及五分之四长,以梯次编队,具体地说起来,就是五分之一长那一页上是一个苹果,接下来是两个梨子、三个李子、四个草莓,然后是一整页五个橘子!最叫人拍案叫绝的,是每一个水果上都挖了一个小圆洞,从正面看还没什么,可翻过来一看,一只不停叫饿的毛毛虫正在从小圆洞里爬出来!毛毛虫就这样透过书页上的小圆洞一直吃个不停,吃到最后,变成了一条巨大无比的毛毛虫,变成了一只五颜六色的蝴蝶。

孩子喜欢的绘本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简单,内容丰富,并且,润物细无声。比如这本的语言:“星期一,它吃了一个苹果,可是,肚子还是好饿”“星期二,它吃了两个梨,可是,肚子还是好饿”“星期三,它吃了三个李子,可是,肚子还是好饿”这种句式的重复一直到星期五。句式简单重复,又有呼应又有对应,孩子在其中会知道一些数字和星期几的概念,还有水果,还有“饿”。其实有些东西越是习以为常我们越是难以向小孩子解释,比如什么是饿,你告诉他“肚子空想吃东西,与饱相对”?还不如拿起绘本潜移默化一下。

图画书是用来感受快乐的。有的说这本书可以教会孩子数字;有的说可以教会孩子吃东西不能乱吃的道理;有的说可以学会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表达方法;有的说书里面蕴藏了“破茧成蝶”的深刻寓意。但如果这本书没有它的基本特性,能让孩子感受快乐,如果没有这个基本特性,它就永远没办法成为如此受欢迎的图画书。 

正如绘本大师松居直说的: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而且一本图画书越有趣,它的内容越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记忆里,在成长过程中,或是长大成人后,他自然能理解其中的意义。

我相信,当幼儿反复阅读这本书之后,书中的内容已经成为他永远的记忆,而里面的道理则会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为他开启不同层次的启明灯。 

许多挑剔的家长不禁会提出一个问题:书中有一个学术错误:蝴蝶应该从“蛹”中产生,而不是绘本里面的“茧”!对于这个问题,艾瑞克的说法依旧是关于童年,在他的童年,他的爸爸经常对他说:“艾瑞克,从你的茧里钻出来!”看来,如果说这里有个错误,艾瑞克的爸爸才是“错”之源头呢!不过,说到底,世界上有那么数量不多的品种的蝴蝶的确是出自于茧!

所以,到底是蛹还是茧,我们不需要去在意,总之,毛毛虫给宝贝们带来了快乐,这还不够吗? 

【第8画面】

原文:星期五,他啃穿了五个桔子,可他还是饿呀。

解析:

毛毛虫从草莓上爬了出来。星期五吃了五个橘子,可还是好饿。五个橘子都出现了一个小洞。

这本书的设计也很有特色:毛毛虫吃过的食物上都留有一个指头大小的洞,孩子们可以用小手来抠着玩,顺便体会毛毛虫吃食物的感觉;另外在讲毛毛虫周一到周五的食物时,页面特意制作成了递进式的,周一那页只有一个苹果那么大;周二那页只有两个梨那么大……直到周五才是一张满幅的画,家长们利用这几页也可以训练孩子们的点数能力。

【第9画面】

原文:星期六,他啃穿了一块巧克力蛋糕,一个冰淇淋蛋筒,一条酸黄瓜,一片瑞士奶酪,一截萨拉米香肠,一根棒棒糖,一角樱桃馅饼,一段红肠,一只杯形蛋糕,还有一块甜西瓜。到了晚上,他就胃痛起来!

解析:

星期六,它吃了十种食物,一块巧克力蛋糕,一个冰淇淋甜筒,一条腌黄瓜,一块奶酪,一截火腿,一根棒棒糖,一块樱桃派,一条香肠,一个纸杯蛋糕和一片西瓜。那天晚上,毛毛虫的肚子好痛。我们可以话锋一转,问孩子们:“为什么毛毛虫的肚子痛起来?”

毛毛虫吃的蛋糕、香肠等食物,并最终突出吃完这些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的食物后,会肚子疼。告知孩子吃东西不能过多,否则会像毛毛虫一样肚子疼。

直至星期六,引导孩子们说出星期二至星期六毛毛虫分别吃了什么?数量各是多少?随着不同数量食物的出现进行10以内数的点数,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汉字“二”至“六”。

这里有个好玩的细节,本来毛毛虫的脸是红色的,可是肚子疼的时候,变成很病痛的土粉色,可怜兮兮的。

毛毛虫开始只吃自己喜欢的好吃的食物,但由于吃得多,吃的杂,吃的不健康,导致了肚子疼。挑食并一定会导致肚子疼,但长期挑食导致的后果远比肚子疼要可怕,作者并没有说出这些原因,是以为小孩子根本不会懂的这些道理,他们只知道肚子疼难受,所以作者戳其痛点,不让孩子再挑食。

对于这些食物,这些水果,毛毛虫只吃了一个小洞,就去吃下一个。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浪费问题。作者用镂空的食物表现的非常清楚,吃掉的只是一小部分,浪费的是一大部分。

【第10画面】

原文:第二天,又是星期天。毛毛虫啃穿了一片可爱的绿树叶,这一回他感觉好多了。

解析:

肚子痛的第二天,它吃了一片又嫩又绿的叶子后觉得舒服多了,毛毛虫爬在一片大大的树叶上,这时候脸色又是红的了。

星期六,毛毛虫吃完食物后怎么了?星期天,毛毛虫吃完树叶后又怎么了?对比前后毛毛虫的表情,让孩子们学会比较,毛毛虫吃饱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绘本很关键,因为有趣的绘本,不需要家长老师的刻意引导,孩子对有趣的绘本自然而然就感兴趣了,不注重文字的多少,而是以孩子感兴趣的图画表现出来,《好饿的毛毛虫》图画很生动,文字很少,而且又简洁,很适合孩子看。

【第11画面】

原文:现在他一点儿也不饿了——他也不再是一条小毛虫了。他是一条胖嘟嘟的大毛虫了。

解析:

毛毛虫自从肚子疼的那天起,它再也不敢乱吃东西了,星期天它吃了一片又嫩又绿的叶子,现在的毛毛虫怎么样了呀?小小的毛毛虫长大了、变肥了,现在的毛毛虫不再是一条小毛毛虫了。

第七天,毛虫只吃了一片树叶就饱了,为什么吃了那么多天它都没有饱,可是最后只吃了一片树叶就饱了呢?是原来吃多了?还是原来没吃对?还有的说它以前吃足了?

【第12画面】

原文:他绕着自己的身子,造了一座叫做“茧”的小房子。他在那里面呆了两个多星期。然后,他就在茧壳上啃出一个洞洞,钻了出来……

解析:

它慢慢地爬到树叶上自己给自己修了一座房子,这座房子叫做“茧”,毛毛虫在这座叫做茧的房子里住了两个星期,小朋友猜一猜毛毛虫会发生什么变化?

重点让孩子们认识“茧”,从“茧”里面出来的会是什么动物呢?引发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孩子们讲述时,我们利用图片演示毛毛虫演变为蝴蝶的自然生长规律。

你想象一下毛毛虫在房子里干什么呢?睡觉、练习飞、读书、吃东西……

【第13画面】

原文:他已经是一只美丽的蝴蝶了!

解析:

毛毛虫咬了一个小洞,慢慢地从茧里爬出来,哇,毛毛虫去哪了?毛毛虫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破茧成蝶,这也是作者想通过故事最终想表达的意思。

毛毛虫从孵化开始,就渴望食物,在品尝了各种各样的食物之后,尝到了甜头,吃到了苦头,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食物,然后吃的饱饱的,在成熟之后化茧成蝶。

换做孩子,从懂事起,就渴望更多的知识,渴望着充实自己,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孩子们不断的从外界汲取知识,充实着自己的内在修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一帆风顺也会有坎坷崎岖,但最终会找到正确的方向,最终在不断的成长后化茧成蝶。

毛毛虫的长大、成茧、化蝶,都以白色为背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毫无隐藏”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破茧而出!毛毛虫变成了一只非常漂亮的蝴蝶。漂亮的蝴蝶的翅膀上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它吃了各种颜色,还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呀!翅膀上还有一个一个小小的圆圈图案的小洞,和毛毛虫吃东西时的图是一样的。

为什么毛毛虫是绿色的,变成蝴蝶之后有了这么多颜色?毛毛虫吃了那么多有颜色的东西,所以变成蝴蝶后就有了各种颜色。

和化茧成蝶类似的例子还有:知了猴长大后变成了知了、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小青蛙。

【后环】

解析:

作者的绘本特点是将游戏融入到故事中,其中也包含了很多教育价值。

科学领域:1、蝴蝶蜕变的过程。2、昆虫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3、认识不同水果。

数学领域:1、5以内的数字点读。2、星期日至星期六,一周的顺序。

语言领域:1、量词的运用。2、复述,重复句式。

健康领域:1、健康饮食,不暴饮暴食。

艺术领域:1、表演体验蝴蝶蜕变的过程。

绘画风格不是刻板的印刷体, 而是粗朴的手画,并且是象孩子画的一样,充满想象力,充满童真,这是非常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的。对于这样一本很受欢迎的绘本,如何读才是亲子阅读更为关键的环节。首先,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不要让频繁的问题,将故事破裂成碎片,使孩子丧失阅读兴趣,因此,在第一次讲故事时,不要进行过多的提问,而是让孩子静静地听,想;其次,将“角色、游戏”带入故事,在互动的游戏氛围中,要把孩子们日常的行为带入了故事情节中,让孩子们和故事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为观察画面而观察。

【封底】

解析:

如果你仔细看书中毛毛虫的表情,似乎都不太开心,当然,一个很饿的人也不会开心,而是满脸的焦急。但是封底这张毛毛虫的表情似乎是在微笑,它趴在叶子上,身后有一个小洞,是否因为它吃了叶子以后就感到舒服了,所以就笑了起来?

当然童书不会用太多的文字告诉你答案,但是和孩子一起读童书的乐趣就在于,不要错过任何一个发挥想象力的细节。

《好饿的毛毛虫》可以说一个非常经典的绘本故事,通过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自然生长规律可以激发孩子们天生爱观察、对事物好奇等等最感兴趣的点。而且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抓住多个训练点,比如:量词的训练、短句的训练、激发阅读兴趣等等。其实每一个学生就好像一只毛毛虫,他们也有着对于知识的饥渴,想到这不由得觉得肩上的任务更重了,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破茧成蝶。

好的绘本会在平静中传达一种积极健康的力量,会培养孩子更高的审美品味,会给孩子内心埋下美好的种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将来。

好饿的毛毛虫就像是在倾诉他自己,哪怕是一只小小的毛毛虫,也能变成美丽的蝴蝶,更何况是我们的人生呢。成功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拼命地跑着向前,而是让他在向前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会坚持不懈。

讲绘本就是要将真理告诉孩子们,用图形来叙述的效果,要比你单纯地讲道理好上一万倍。

四、作者信息

艾瑞克·卡尔,1929年6月2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锡拉丘兹。他的父母都是德国人,6岁时,随父母一起搬回到了德国。艾瑞克·卡尔讨厌德国式的教育,16岁那年从高中退学,在老师的劝说之下,在斯图加特一所有声望的美术学校学习了四年的视觉艺术。还是在学期间,就为美国情报中心绘制了一系列的海报。毕业后,他曾在一家时尚杂志担任艺术指导,但他太怀念儿时美国那间洒满了阳光、可以自由画画的教室了,太想回美国了,终于在1952年23岁那年,兜里揣着四十美元,又一个人回到了阔别了十七年的纽约。他给当时担任《财富》杂志艺术总监、后来以《小蓝和小黄》《小黑鱼》等作品闻名于世的李欧·李奥尼打了一个电话,李欧·李奥尼不但请他吃了一顿午饭,还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图画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他甚至没有得到过凯迪克奖,这是因为批评家们不喜欢把书降低到像玩具一样的位置。2003年,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美国图书馆协会授予他劳拉·英格尔·槐尔特奖,这也可以算是对他作品的艺术性表示的一种迟到的承认吧。现在,他和妻子芭芭拉住在马萨诸塞州的北安普敦市。

艾瑞·卡尔年近四十才开始创作图画书的,其作品,比如《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好饿的毛毛虫》《好忙的蜘蛛》《海马先生》《爸爸,我要月亮》等,这些色彩缤纷的拼贴画风格的图画书,小读者遍布世界各地。而这条最著名的毛毛虫,风行世界40余年。

2002年12月,他的个人美术馆——艾瑞克·卡尔图画书美术馆在马萨诸塞州开馆,这也是美国的第一个图画书美术馆。

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图画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他甚至没有得到过凯迪克奖,这是因为批评家们不喜欢把书降低到像玩具一样的位置。2003年,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美国图书馆协会授予他劳拉·英格尔·槐尔特奖,这也可以算是对他作品的艺术性表示的一种迟到的承认吧。

现在,他和妻子芭芭拉住在马萨诸塞州的北安普敦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