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军吃的是“牛肉罐头”,为何士兵却说伙食不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猪肉罐头军粮怎么做才好吃 二战时日军吃的是“牛肉罐头”,为何士兵却说伙食不好?

二战时日军吃的是“牛肉罐头”,为何士兵却说伙食不好?

2024-06-16 20: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团队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3832,阅读时间:10分钟

历史提问

二战时日军吃的是“牛肉罐头”,为何士兵却说伙食连猪食都不如?

是真的吗?

答:在诸多抗战剧里,侵华日军的一件重要物资,经常吸引观众们的眼球——日军的牛肉罐头。

特别是在好些刷屏的“名剧”“神剧”里,日军的牛肉罐头,更堪称“熟脸”。比如《亮剑》里那位喜欢“摔帽子砍鬼子”的张大彪同志,抗战后期就经常“日本的牛肉罐头伺候着”。李云龙团长那场令他刻骨铭心的赵家峪婚礼上,婚宴里最硬的菜,也是炊事员老王“把上次缴获的罐头拿出来”,然后“白菜萝卜和罐头红烧牛肉炖在一起,香喷喷的惹人流口水”。

当然,这“惹人流口水”的日本牛肉罐头,在其他抗日剧里,差评也是不少。比如某部“新四军抗战”题材的影视剧里,几名新四军官兵吃到日本“牛肉罐头”,却是连连作呕,甚至连呼“比猪食都不如”,场面叫人忍俊不禁。

那么,这抗战剧里“很红”的日本牛肉罐头,放在真实的抗战历史里,是否真有这么难吃?

其实,放在全面抗战早期,日军的牛肉罐头堪称是宝贝。比如1937年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名将徐海东率部在沙河伏击日军,一口气摧毁日军20辆载重汽车。当战士们把日军汽车上的货物卸下来时,大家当场吓了一跳:这一仗缴获日军步枪只有11条,但缴获的车上的食品箱却有数百箱,每箱装有100罐牛肉罐头,20辆车上装了数万罐。以徐海东将军的回忆说:“连着几天,战士们饭都不想吃,专吃牛肉罐头”。

而这“吃日本牛肉罐头”的经历,也不止徐海东将军有,比如另一位八路军名将杨成武将军:在1937年10月冯家沟伏击战里,杨成武部仅用三四十分钟,就全歼了一支日本运输队,缴获了日军一百二十多辆大车,以及“罐头、饼干、汽水等食品多达两千三百多箱”。这其中的“罐头”正是牛肉罐头。接下来战士们庆祝胜利时,也是“就用刺刀撬开牛肉罐头,吃得满嘴油乎乎的”。

可以说,在那个时段,日军不但拥有足量的牛肉罐头,且这些牛肉罐头味道极好,绝非某些影视剧里形容的“猪食”水平。

而日军的牛肉罐头,究竟又有多金贵呢?对比下中国这边:1938年时,国民党后勤部调拨给第二战区的牛肉罐头,总数也只有几百箱。是年4月,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访问延安后,随即划拨给八路军一百万发子弹和二十五万发手榴弹。这些物资临发货前,卫立煌又下令增发一百八十箱牛肉罐头。以学者王树增的评价说:“这是抗战期间,国民党方面给予共产党方面的最大的一次补给。”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军队里如此珍贵的牛肉罐头,在日军这边却如此足量?这就要看看当时日军的伙食标准:以日本的《军人战时给予规则细则改正》里的规定,当时侵华日军在日常情况下,每人每天可获得13两精米、4两精麦、4两鲜肉、600克蔬菜等伙食。战斗期间,日本士兵也会携带“罐头肉”等食品。特别是牛肉罐头,在日本被称为“大和煮”,不但有牛肉罐头,还有鱼肉罐头、猪肉罐头等各个品种,早期确实很丰富。

虽然实事求是说,哪怕在侵华日军保障最好的时候,日军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吃上牛肉罐头。但日军的后营养水平,依然要远远好于当时的中国军队。而这个差距,也正是抗战早期,中日军队的重要差距。比如《亮剑》原著里的野狼峪白刃战里,作者就曾这样形容过日军的营养水平:“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几乎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

这样“营养良好”的景象,来自全面抗战早期,日军强大的后勤保障。虽然我们说起日本,第一印象就是“国土小资源少”。但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已完全吞并了东北,可以通过对东北大地的残酷压榨掠夺物资,因此当时的日军,伙食标准也极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更对沦陷区进行疯狂掠夺,除了以残暴手段强征粮食外,更在每次扫荡时大肆劫掠。比如1941年8月,日军在对北岳区进行扫荡时,一次就抓走了五万只鸡。

我们熟悉的,抗战剧里那么多“日本鬼子抓鸡”的桥段,其实就来自真实的战争记忆。

那么中国军队这边呢?就以国民党军队来说,虽然国民党军队的普通士兵,账面上每人每天享有22两大米和4两肉的待遇,似乎不比日军差。

但实际执行起来就走了样。国民党腐败成风,军队“吃空饷”“克扣军粮”也成风。抗战晚期时,盟军观察员杜伦就曾对八路军杨成武将军直言不讳:“我在重庆看过国民党的军队,他们每个连队都不满员,他们搞假的,临时凑起来的,你们(八路军)是真的”。这样的“国军精锐”,除了出国作战的远征军外,伙食水平触目惊心:国民党士兵吃的小米,常常掺有沙子,且数量锐减。每划拨给军队一百五十斤小米,实际到军队手里不到一百斤。

由于吃得差,因此抗战中后期,许多“国军精锐”的营养水平,也是出了名的差。红十字会有个统计,当时许多“国军精锐”的新兵从后方开到前线,一路不断有人掉队,“最多到前线的只有百分之五十”。1943年,国民政府精选一千八百名士兵到蓝伽受训,经美国医生体检后,竟有一千多人因为“身体素质不合格”被淘汰。因此也不难理解,1944年,当盟国都在打胜仗时,数十万“国军精锐”,会上演“豫湘桂大溃败”的耻辱一幕。

比起“吃得差”“体质差”的“国军精锐”来,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的伙食水平,也值得好好说说。以1938年八路军的伙食标准,每一名八路军战士每天可获得一斤半小米和3钱油,无论比“国军精锐”还是日军,这都差了一大截。

实际条件则更加艰苦。特别是在最困难的抗战相持阶段,八路军、新四军都不止一次面临缺粮的威胁。1939年,当徐向前将军率部转战沂蒙时,虽然部队面临断粮的困境,但为了不给老乡增加负担,八路军依然喊出“不能与民争食”的口号,徐向前将军和战士们一起进山挖野菜。只看这例子,就可知当时的严峻形势。像“缴获日本牛肉罐头”这样的机会,更是极少。

因此,在抗战的中后期,人民军队曾与日寇进行长期的“粮食争夺战”。各根据地废除了田赋制度,采取累进税制,既保证军需更减轻农民负担。而在日伪的封锁下,粮食的供给也一度极其艰难。1939年至1941年,单是为了保障冀西军民的粮食,晋察冀军区就动员民工62万人次,以牺牲160多人的代价,运进了950多万斤粮食。而每当日寇进行凶残扫荡时,人民军队更组织力量深入敌后,与敌伪政权展开夺粮战斗……

最为重要的,是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1940年起,各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热潮:仅1944年这一年,太行军区就增产粮食4500万公斤。120师全年生产粮食蔬菜各80万公斤。1944年1月到1945年8月,山东抗日根据地扩大耕地70万亩,1945年全年增产粮食6亿多斤。这蒸蒸日上的生产建设,成了人民军队重要保障。

所以,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人民军队也“越吃越好”:1944年9月,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就制定了新的伙食标准,每一名八路军战士,每天小米一斤八两,每月有2斤大灶肉4斤小灶肉和45斤菜,还有一斤八两油。和“克扣成风”的“国军”更不同的是,所有这些伙食标准,都严格落实到人。

许多抗战老兵的回忆,也见证了“伙食标准”的改变:新四军2师女兵曹凤珍就记得,抗战晚期至抗战胜利早期时,部队行军时“前面的部队负责伙食,大锅里装着饭菜,放在路边,后面的队伍走过去盛起就吃,吃完接着走”。1944年新四军战士王永明在学兵连时,“每天三顿饭,偶尔开荤,逢年过节会改善伙食,能吃到肉”。1943年的八路军山东军区海陵县独立团,伙食“官兵同等待遇”,日常能保证干饼和咸菜,“每个班喝一盆菜汤”。

这一幕幕,我们今天看来,也许还会觉得艰苦。但对比抗战早期,就知进步何其大。

也同样随着敌后抗战的节节胜利,哪怕竭泽而渔,日军也再难获得充足供给,其伙食水平也直线下降。但这里首先还要给“日本牛肉罐头”正名下:虽然罐头的成色在下降,但抗战晚期的日军里,牛肉罐头的质量依然还算不错。当时远征军在云南痛击日寇时,就常用缴获的日军牛肉罐头大快朵颐。

抗战胜利后,当阎锡山想要收编山西日军时,日军提的条件也是“将接收日军的罐头,每日发一筒”。当然,这些吃饱牛肉罐头的日寇,最后还是被人民军队打得灰飞烟灭,他们要回来的牛肉罐头,好些也成了人民军队的战利品。

所以,总的来说,哪怕到抗战晚期,日军的牛肉罐头,品质大多还是有保障。抗战剧里“猪食”的评价,显然是夸张了。但和抗战早期不同的是,对于日军来说,牛肉罐头已经越来越金贵。抗战晚期时,从八路军调任新四军的名将谭友林就感慨说:“过去我们八路军与日军在华北作战,经常可以缴获日军的罐头、饼干、牛肉等物,而现在日军却吃的是小米饭”。伙食水平直线下降。

甚至到了抗战胜利前夜,“能吃上小米饭”的日军,在日军部队里都是条件好的。在敌后抗日武装的打击下,许多日军连“抢粮”的胆子都没有了。由于长期缺粮,饿急了眼的日军,有的拿枪械跟当地人换吃的,有的年纪小的少年兵,甚至还跑出去要饭,闹出种种活剧。只看这些景象,就知日本的投降,当时已是时间问题。

“牛肉罐头好不好吃”的背后,正是那场伟大反法西斯战争里,中日力量此消彼长的见证,更是多少英雄们的光辉写照。

参考资料:杨成武《杨成武回忆录》、大狮《抗战末期鲁南地区日军窘状,老百姓:跟乞丐一样,到处要饭吃》、晓音《一代名将彭雪枫》、罗学蓬《蚂蚁部队:八一五后滞华日军覆灭记》、无锡市档案馆《家国记忆:百名抗战老兵口述史》、殷杰《天道酬勤:八路军后勤供给工作》、东山再起航小虎《真实抗战之士兵伙食》

原标题:《日本还能撑多久?问牛肉罐头啊》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