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陈独秀临终前,嘱咐34岁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切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独秀的书怎么下载下来 1942年陈独秀临终前,嘱咐34岁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切记

1942年陈独秀临终前,嘱咐34岁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切记

2023-06-21 17: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942年5月25日,陈独秀躺在病榻上,生命的脉络逐渐淡去。他心系的挚爱,是年方三十四的夫人潘兰珍。

陈独秀清楚自己即将离开人世,而潘兰珍却还有漫长的旅途。他回想起这些年,两人一起经历的颠沛流离、黎明前的黑暗,心中满是愧疚之情,紧握着她的手,轻声道:“兰珍,我辜负了你。这些年来,你与我同甘共苦,承受恐惧和辛劳。”

潘兰珍听着他的呢喃,泪水如雨般倾泻而下,她拼命摇头道:“先生,我本就是个孤苦伶仃的野草,托您不弃,能与您相伴一生,我已经无憾!”

陈独秀望着为自己奉献一切,甚至在最后一刻也没有为自己考虑的傻傻女人,他的内心更加沉痛。他希望在自己离世后,潘兰珍不再漂泊流离,然而回首他这贫苦一生,他一无所有,无法留下任何遗产给心爱的妻子。

于是,陈独秀嘱咐儿子陈松年将家中五只珍贵的古瓷碗留给继母。这些古瓷碗是他在南京坐牢时,亲友赠与的唯一财物,也是唯一有些价值的物品。他期望这些物品能给予妻子一些安慰和温暖。

在临别之际,陈独秀牵挂着妻子的未来,潘兰珍无法自禁地哭泣。

在那个陈独秀正在逃亡中的年代,命运安排了一场奇妙的邂逅,将潘兰珍这位大字不识的底层女子与时代英杰陈独秀紧紧地绑在一起。

潘兰珍,于1908年诞生在江苏通州的一个贫困农家。在1912年,年幼的她随着父母背井离乡,逃离饥荒的苦难,踏上了前往上海的道路。

当时,潘兰珍的家庭依靠父亲在烟草公司从事装卸工作以及母亲的垃圾捡拾来勉强维持生计,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艰难日子。后来,潘兰珍的家中又增添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生活变得更加艰辛。尽管年幼,她不得不去纱厂做童工,为生计而劳作。

厄运终于迎头赶上了潘兰珍,当她长到17岁时,变得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然而,美丽给她带来的第一却是不幸。

在纱厂,工头和一些无良之徒经常对她进行骚扰,潘兰珍无处可逃,遭受了强暴,被迫与一个流氓结婚,婚后受尽了凌辱。

潘兰珍忍无可忍,最终鼓起勇气离开了家庭,在石库门附近的贫民区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自力更生的独立生活。正是在那个地方,她与正逃亡中的陈独秀相遇了。

那一天,命运的红线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牵引在一起。陈独秀,那位曾经影响历史格局的时代英杰,眼神中流露着失意与迷茫。而潘兰珍,经历了磨难的底层女子,却带着坚强和勇敢的光芒。

潘兰珍在那个厂子里辛勤劳作,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她总能看到那个年过半百的先生,独自一人静静地写字或者看书。他被邻居们称为"李先生",而陈独秀却守口如瓶,不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潘兰珍觉得这位先生有些可怜,一个人过着孤独的生活,没有人照顾,也没有人与之交流。她内心泛起一股同情之情,决定帮助这位陌生的邻居。于是,她时常帮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生个炉子给他热饭,帮他洗洗衣服。

陈独秀对潘兰珍的善意十分感激,这种无私的关怀让他觉得心中的寂寞有所减轻。他原本充满希望的两个儿子已经相继牺牲,他的妻子高大众也在病中离世,第二任妻子高君曼也因为性格不合而离他而去。

如今,他孑然一身,事业也蒙上了阴霾。因为自己的错误,他被迫离开了自己创建的组织,与好友胡适也分道扬镳,而国民党更是设下天罗地网通缉他。无论他去到哪里,都没有立足之地。

中年的陈独秀,沉浸在岁月的涟漪中,感受着世事无常的波澜。寂寞在他心头泛起,如同秋日枯黄的落叶,飘散在寒风中。然而,当他注视着眼前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时,温暖如春日的阳光在他心间蔓延开来。他的内心欢欣跳动,饱含着对幸福的渴望。

陈独秀主动走向潘兰珍,开启了一场灵魂的交流。他们相互倾听,如同两个彼此陌生的舞者,在音符的引导下展开优美的旋律。他向她述说自己心灵深处的秘密,诉说着内心的梦想与纷乱的困境。每一句话都如清泉般流淌,将他的情感与思绪传递给潘兰珍。

潘兰珍静静地倾听,她的眼眸中流露出对他的理解和关怀。她的声音温柔而鼓励,如同春日微风拂过湖面的涟漪,轻轻荡漾在陈独秀的内心。她在适时的时刻给予安慰,如同一片柔软的云朵,为他遮挡疲惫的阳光。她的智慧和机智如璀璨的星辰,为他指引前行的方向,在困惑和迷茫的时刻给予指引。

时光如梭,两年的相伴让潘兰珍渐渐坠入了对李先生的爱恋之中。她每天欣赏着他温文尔雅的风度,感受着他对她的呵护和教导。李先生的知识渊博让她倍感自愧,但她也从中汲取着力量,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智慧。

他们在小小的屋子里共同度过了那段安静而幸福的时光。李先生充满耐心地传授她知识,帮助她培养品格。而潘兰珍则默默承担起生活琐事,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支撑起温暖的家。

然而,潘兰珍心中一直渴望拥有一个孩子,为这个家庭带来更多的欢声笑语。李先生明白她的心愿,尽管自己仍在逃亡的危险中,但为了她的幸福,他答应了她的要求,同意领养一个孩子。他们的家庭因此多了一份喜悦和期待,潘凤仙成为他们的希望与骄傲。

然而,命运的阴谋却在她带着孩子回老家的旅途中展开。当她匆忙归来时,却接到了一个令她痛彻心扉的消息——李先生被捕了。

潘兰珍的心瞬间沉入了深渊,无尽的焦虑和担忧充斥着她的内心。她四处打听着李先生的下落,但却毫无音信。报纸上的字字句句无情地告诉她,李先生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国民党所追捕的要犯。

而潘兰珍终于了解到,她与自己共度两年时光的李先生竟是陈独秀,共产党的重要人物。她感到震惊和无助,不明白为什么命运会如此捉弄他们,为什么这个仁慈而温暖的人陷入了这样的境地。

潘兰珍心急如焚,不顾一切地辞别了亲人,安顿好心爱的养女,匆匆赶往南京的老虎桥监狱。

当狱中的陈独秀看到潘兰珍疲惫而坚毅的身影出现在铁门前时,他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这段从上海到南京的艰辛旅途中,潘兰珍必定经历了无尽的辛劳和痛苦,才能够亲自来到他身旁。

潘兰珍轻轻地将盛满饭菜的托盘递到陈独秀面前,那是她用心准备的一份爱与呵护。陈独秀接过托盘,泪水悄然滑落,他感慨万千地望着潘兰珍说道:“你何必如此,快回上海吧。那里有你的工作和生活,而我在监狱中,又能给你什么呢?”

然而,潘兰珍却坚定地摇了摇头,眼中透着坚毅的光芒。她深情地凝视着陈独秀,柔声说道:“陈先生,你不明白吗?在我心中,你的自由和幸福比任何事物都更重要。我愿意留下来,照料你,陪伴你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刻。”

她的言辞如一朵温暖的花朵,在陈独秀的心田中缓缓绽放。他感受到潘兰珍的真挚和无私,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她的爱所温染。他深深吸了口气,目光中流露出感激和敬佩:“潘小姐,你的善良和坚定令我无比感动。你的存在给予了我无尽的勇气和支持,让我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和希望。”

在那个狭小的牢房中,陈独秀和潘兰珍共同书写着一段无言的篇章。他们的心灵紧紧相连,彼此成为对方最可信赖的依靠。潘兰珍用她的温柔和关怀滋润着陈独秀受伤的灵魂,他们的对话如一首永恒的诗歌,在黑暗中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曾有一位学生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他热情邀请潘兰珍去他家寄宿,但潘兰珍坚持在监狱附近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她说那位学生身居高位,自己住在那里不合适。

为了谋生,潘兰珍白天做着零工,洗衣服、缝补衣物,晚上尽心照料监狱中的陈独秀。当陈独秀得知此事后,更加对潘兰珍的坚韧品格刮目相看。

陈独秀在南京的监狱中度过了漫长而艰辛的五年,而潘兰珍却始终如一地送饭,陪伴他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在那个时代,谈论共产主义往往会引起恐惧,潘兰珍本可以找一万个理由与陈独秀划清界限,过上自由的生活。然而,她选择了毫不动摇地守护在他身旁。

无论是物质上的支持还是精神上的慰藉,潘兰珍的存在给予陈独秀深深的安慰,让他这个身体羸弱的人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1937年的南京,一座繁华的城市沦为炮火与苦难的代名词。南京城下,火光燃烧着希望的残余,而陈独秀则身陷囹圄之中,默默承受着命运的考验。然而,在多方抗议和担保的呼声中,他终于走出了牢狱的阴影,重获自由。

面对未来的选择,陈独秀眺望远方,思绪纷乱。一方面,蒋介石以巨额经费的诱惑,希望他为国民政府效力;另一方面,身在遥远美国的好友胡适也向他伸出橄榄枝,邀请他远赴国外谋生出书。

然而,陈独秀嗤之以鼻,他深知高官厚禄并不能满足他的内心追求。对他而言,国难当前,无论是成为蒋介石的马前卒,还是逃往异国他乡追求个人利益,都是对他毕生信仰的亵渎和背叛。

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信仰,使陈独秀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墙。他出狱后一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然而,他的妻子潘兰珍却默默支持着他,从未怨言。

1938年的8月,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监视,陈独秀应好友邓仲纯的邀请,携家带口前往重庆江津。然而,他们刚刚踏入那片陌生的土地,就遭遇了邓夫人的冷遇。

邓仲纯是一位真挚的革命志士,对陈独秀的到来欣喜不已,但邓夫人却心生忧虑,担心陈独秀的到来会给家中带来麻烦。因此,她常常言辞刻薄,含沙射影,用尖刻的语言讽刺这对夫妇。

陈独秀作为一个寄人篱下的人,无法容忍一次次的羞辱。于是,在随后的一年,他们决定搬到江津县旁的一个小山村。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陈独秀的故乡安庆沦为废墟,他的家人流离失所,陷入无尽的困境。作为《时事新报》的特约编辑,陈独秀虽然能靠撰写稿件赚取一些稿费,但对于养活六口之家来说,这些微薄的收入显得杯水车薪。

同时,陈独秀年事已高,各种疾病缠身。高血压、肠胃炎、心脏病等病痛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侵袭他的身体,而恶劣的生活条件更是加剧了他的衰弱。有一次,他甚至因病躺在床上整整十个月,无法自理。

在陈独秀病重的日子里,潘兰珍始终守在他的身边,默默地照料他的一切需求。除了照顾陈独秀,她还承担起照料他的母亲的责任。陈独秀一向孝顺,过去常常亲自照料失明的养母,为她准备食物、照料起居。如今,这份孝心由潘兰珍接手,她悉心照料、修剪指甲、按摩背部,无私地承担起这份重任。

尽管一家人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难免会有矛盾和争执,但潘兰珍总是以化大事为小、化小事为无的原则,维系着家庭的稳定。她是个明理的妻子,无私地关心着丈夫和家人的幸福。然而,唯一束缚他们的困扰,却是经济问题。

为了给陈独秀购买治疗所需的药物,潘兰珍不得不卖掉他唯一一件值钱的大衣,但生活依然十分艰难。在家庭陷入极度贫困时,潘兰珍试探性地向陈独秀提出:“先生,我们能不能拿出一点钱来解决眼前的困境?就算是借款,将来也可以还清啊。”

听到这个建议,陈独秀瞪大了眼睛,躺在床上大声喊道:““不可能,绝不能!陈立夫只要不收回命令,我陈独秀绝不为五斗米折腰!那笔钱,我们不能动分文,就算冻死、饿死也不能!”

原来,陈独秀曾经完成了一本书稿,起名为《小学识字课本》,然而时任国民党教育部长的陈立夫认为书名中的“小学”不合适,坚持要求陈独秀修改后才能出版。陈独秀固执地坚持不改,双方因此陷入僵持。

为了对抗这个意见的冲突,陈独秀将自己预先收到的两万元稿酬全部存入了中介人的手中,决不动用一分一厘。面对坚持己见的丈夫,潘兰珍无法再多言,但作为聪明的妻子,她知道没有米就难以煮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潘兰珍偷偷变卖了自己的戒指和耳环,将所得款项解决了全家的急需。

为了解决持久的温饱问题,夫妇俩决定学习当地农民种植土豆,过上自耕自足的生活。他们不辞辛劳地耕种着土地,潘兰珍在田间和陈独秀一起劳作,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力量投入其中。

然而,在江津鹤山坪附近,一些贼人却怀着阴谋,心存对曾经担任共产党高级领导的陈独秀的嫉妒和贪婪。于是,在一个仲夏之夜的1940年,他们偷偷潜入陈独秀的住处,洞穿了墙壁,窃走了他十几件衣物和尚未出版的书稿。

这些衣物也许只是物质上的损失,但遗失的书稿让陈独秀怒火中烧,悲痛欲绝。他捶胸顿足,心力交瘁,无形中加重了他的病情。

曾几何时,他们相伴走过了漫长的12载岁月,共同经历了欢笑与泪水,风雨与阳光。然而,命运的捉弄似乎从未停歇。1942年5月初的那个晴朗的日子,注定成为两人生活中的重大转折点。

陈独秀误食了一颗发霉的蚕豆花,而他的病情迅速恶化。潘兰珍陷入了焦虑与绝望之中,四处奔走求医,却毫无结果。无奈之下,陈独秀得以在友人的慷慨资助下入住医院,靠着强心针维持着最后的生命。然而,这样的维持只是暂时的,不足以抵挡时间的残酷摧残。

就在1942年5月27日,他最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之际,他默默地留下了两条遗言,温柔而坚定地将他最后的关怀传达给潘兰珍。

"你务求生活自立,若有合适之人,可速速改嫁,度过余生。但请切记,作为我的妻子,即便不是高风亮节,也要保持人的操守和品德。教育部寄来的款项不可动用(即那2万元),切勿以我的名誉为代价换取金钱。"

这第一条遗言是为了解除潘兰珍心中的负担,让她能够自立自强,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陪伴度过余生。陈独秀深知,他即将离去,无法再陪伴她前行,因此,他希望她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宿,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

然而,第二条遗言却流露出陈独秀作为一位文人最后的私心。尽管他经历了最艰难的时刻,却从未丧失他作为一个有操守的人的尊严。他坚持要求潘兰珍不要以他的名声来谋取金钱,保持他们家庭的清白与品位。这是他一生追求的文人风骨,即使在临终之际,他也不愿放弃。

陈独秀离世后,社会各界组织纷纷起发起了募捐活动,为他筹措了超过三万元的丧葬费用。这对于那个年代来说,是一笔巨款。人们对陈独秀的崇敬与怀念溢于言表,他们愿意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敬意。

然而,潘兰珍一直以来都是尊重丈夫朴素心愿的人。她决定打破常规,将募捐所得中的一小部分用于陈独秀的丧葬仪式。她要让他尊严地离去,继续他作为一位文人的操守和风范。

潘兰珍挑选了一身青丝衣裤,为陈独秀购置了最好的葬礼装束。这身青丝衣裤仿佛重新点燃了他曾经风华绝代的形象,让他在最后的告别中展现出与生俱来的高贵和尊严。

而在棺材上,她细心地为他扎上一朵巨大的白绸花。这朵花纯洁无瑕,如同陈独秀一生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潘兰珍相信,这朵花能够陪伴他穿越时光的长河,让他在彼岸的世界依然拥有温暖和宁静。

这个决定对于潘兰珍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她一直是节俭而朴实的女性。然而,在她内心深处,却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坚持。她要用这最后一刻,向世人证明陈独秀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有尊严、有良知的人。

岁月如梭,陈独秀的离去让潘兰珍倍感孤寂和失落。然而,她始终铭记着丈夫生前的遗言,决心要自力更生。无论面对世道如何的艰难和生活的困苦,她从未动摇过守护陈独秀遗物的初衷,更没有以“陈独秀夫人”的名号来追求名利和方便。

1943年,潘兰珍来到了四川的一座农场,开始了她作为一名普通工人的新生活。抗战胜利后,她又回到了上海,在一所小学的食堂找到了一份煮饭的工作。尽管中年孤苦无依,但潘兰珍始终怀念着家人,她决定将老家的养女接到身边。母女俩相依为命,过着平静而安心的日子。

然而,命运的不公再次降临在潘兰珍身上。1949年,她被诊断出患有子宫癌。年仅41岁的潘兰珍在同年10月因病去世,结束了她充满波折的一生。

作为陈独秀的第三任夫人,潘兰珍的一生并没有华丽的经历,也没有留下响亮的名字。然而,在那个充满才女佳人的民国时代,她的故事却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许,朴素的感情才是最有力量的。

这份力量让我深思。在那个道德和自由的边界模糊的年代,能有如此纯粹的感情存在,实属不易。潘兰珍与陈独秀一样,用最朴素的初心守护着最纯粹的感情。在这个层面上,他们的存在是永恒的。

这个故事让我感叹于那个时代的风华绝代,也让我明白,即使在世事繁华之中,真挚的情感与纯粹的初心依然能够闪耀出不朽的光芒。潘兰珍和陈独秀的故事,是一段平凡而伟大的传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