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容易尴尬?丨KY趣味心理速递Vol. 113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特别容易尴尬的人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容易尴尬?丨KY趣味心理速递Vol. 113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容易尴尬?丨KY趣味心理速递Vol. 113

2024-06-04 13: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撰文 / VV

策划 / fufu

编辑 / KY主创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今晚的社死现场大赏。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当事人如何拿出勇气活下去的我不清楚,反正我光看这些描述就已经忍不住脚趾抠地,仿佛社死的不是网友而是自己 。

究竟为什么看着别人社死,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会尴尬到不行?

今天的走进社死文章,为您解答。

01.

头皮发麻,脚趾抠地

看别人尴尬怎么会这么难受?

每当影视剧里上演巨尴尬的狗血情节,或是令人如坐针毡、如芒刺背的演技大赏,很多小伙伴都忍不住皱紧眉头身体后倾,头皮发麻脚趾抓地,然后迅速拖动进度条逃离尴尬现场。

这种现象被称为替代性尴尬(俗称尴尬癌)。从脑科学角度来看,替代性尴尬是一种真实发生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夸张的“梗”。当这种体验发生时,作为大脑“痛苦中枢”的前扣带回 (ACC) 和左前脑岛这两个区域就会被激活 (Krach, 2011),从而产生脑内的疼痛感——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对方的尴尬之苦。

此外,研究发现,不同情形中发生的替代性尴尬,痛苦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戴扬慧,2017)。你猜哪种情况让人最为难受?

那必然是——

02.

“只要我不尴尬 尴尬的就是别人”

德国的社会神经学教授 Krach 在2011年提出,替代性尴尬按照意识维度和感知维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意外感知(AA)、意外非感知 (AU)、故意感知 (IA)和故意非感知 (IU)。

所谓意外和故意,关键在于当事人是否有意制造某种尴尬。举例而言,当主持人不小心叫错嘉宾名字,这就属于“意外”;而如果是明知对方名字但故意叫错,便属于“故意”;

而是否感知,重点在于本人是否已经知道尴尬的发生。若没有发现忘记拉衣服拉链就出门,也都没有被提醒时,人对这一尴尬是“非感知”的,等经过玻璃门前突然发觉自己社死了,这一刻便是“感知”的。

意外非感知情况下的替代性尴尬程度所得评分比意外感知的相对更高。截图自戴扬慧.(2017).四种类型的替代性尴尬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

戴扬慧 (2017) 基于Krach等人 (2011) 的研究,安排被试对不同场景的漫画作出尴尬评分。数据表明,相比意外感知, 意外非感知情况下,被试们体验到的替代性尴尬程度更高。

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明明做了很尴尬的事却毫无自知的话,这些尴尬的情绪真的就只能交给旁人来承受了……

所谓“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原来不仅是一种心理暗示,还是科学结果~

03.

经常性地替别人“社死”

也有可能是一种优势

有两类人普遍被认为更容易遇到替代性尴尬:

● 共情能力强

共情最常用的定义之一是“感受与他人一致但不一定完全相同的替代情绪”(Batson, 1991) 。许多学者都认为,共情能力强的人更能设身处地想象和代入他人的尴尬,从而更容易感受替代性尴尬。

● 容易体会到个人尴尬

(personal embarrassment)

这类人倾向于高估他人经历尴尬的程度 (Marcus & Miller, 1999),特别注重社会行为和公共意识,容易害羞和担忧他人的负面评价,且自尊得分较低 (Miller, 1995)。

正如Eric Stocks 教授所言,替代性尴尬其实也是帮助我们反思和学习的一个机制,能让我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窘境,就体验到身处其中的认知和感受,今后便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提前进行一些应对。

因此,常遇替代性尴尬其实无伤大雅,脚趾抠地或许只是证明了你的情感感知能力强,既然如此,多抠几座城堡也无妨啊。

References:

Krach,Sören, Cohrs, Jan, Christopher, & de, et al. (2011). Your flaws are mypain: linking empathy to vicarious embarrassment. PLoS ONE.

Miller, R. S. (1987). Empathic embarrassment: Situational and personal determinants of reactions to the embarrassment of ano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1061–1069

Müller-Pinzler, L., Paulus, F., Stemmler, G., & Krach, S. (2012). Increased autonomic activation in vicarious embarrass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sychophysiology, 86 1, 74-82 .

Preston, S. D., & De Waal, F. B. M. (2002). Empathy: its ultimate and proximate bases.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25(1), 1.

Rowland,S., & Miller. (1995). On the nature of embarrassabllity: shyness, socialevaluation, and social skil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inger, T., Seymour, B., O'Doherty, J., Kaube, H., Dolan, R. J., &Frith, C. D. (2004). Empathy for pain involves the affective but not sensory components of pain. Science, 303(5661), 1157.

Stocks, E. L., Lishner, D. A., Waits, B. L., &Downum, E. M. (2011). I'm embarrassed for you: the effect of valuing and perspective taking on empathic embarrassment and empathic concern.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1(1), 1-26.

戴扬慧.(2017).四种类型的替代性尴尬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1802&filename=1017249853.nh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