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关于物理知识的小论文1000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物理研究小论文 初二关于物理知识的小论文1000字

初二关于物理知识的小论文1000字

2024-03-19 23: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May22初二关于物理知识的小论文1000字时间:2020/05/22 23:08 | 分类:资料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一篇初二的物理论文 1000字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科学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汽车上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的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透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的。

轿车上装有太阳膜,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太阳膜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放射足够的光头到玻璃外面。

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反射成的像在过的前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

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及时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上,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相遇路上的行人相混。 现在,人类所有令人惊叹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天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期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 ... ,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甚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求一篇初二物理论文(1000字以上)急~

初二上学期物理论文 介绍照相机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 成像在感光材料上。

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 的传播及透镜成像原理。 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在整个18 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 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 世纪初,以杨氏( Young )和菲涅耳( Fresnel )的著 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

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 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 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 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 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 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 离称为波长,用 λ 表示。

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 T 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 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初二上学期物理论文 介绍照相机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 成像在感光材料上。

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 的传播及透镜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在整个18 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 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 世纪初,以杨氏( Young )和菲涅耳( Fresnel )的著 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

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 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 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 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 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 离称为波长,用 λ 表示。

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 T 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 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 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 ν 表示。

经过1s 振动 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 “v” 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v=λ/T ,ν=1/T ,v=λν 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

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波长在400 ~700nm 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觉 不到了。

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 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相同的 传播速度,数值是 c=300,000km/s 。

下面叙述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定律 —— 光线的传播规 律:(1)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 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 成像等。

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2) 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

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像面上成像。

(3) 光的反射定律 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改变传播 方向,发生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指出: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 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②人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入射光线与法线 N 的夹角记为入射角,用 i 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 N 的夹角记为反射角,用 α 表示。

则有 i=α 。光的反射现象还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到 界面上,那么它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

随着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为定向 反射和漫反射。从一个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镜子上的光线,入射点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着同一方向,则称为定向反射。

当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时 (如毛玻璃 面等) ,由于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许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组成,光线便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 出去,称为漫反射。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现象中,就每一条光线而言都还是遵循反射定律的。

光的反射,在照相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本身并不发光,但当光线从各个角度照 射到人身上后,光线便可从各个角度有所反射。

我们常利用反射光进行拍照,就是遵循光的 反射定律。3.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

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 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 “ 天神发怒 ” 的本 质,在一个电闪雷鸣。

3.初二物理关于光小论文1000字

光是一种人类眼睛可以看见(接受)的电磁波(可见光谱)。在科学上的定义,光有时候是指所有的电磁波谱。光是由一种称为光子的基本粒子组成。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或称为波粒二象性。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

极光(9张)光的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c表示光在真空中1s能传播299792458m,也就是说,真空中的光速为c=2.99792458*10^8m/s。在其他各种介质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空气中的光速大约为2.99792000*10^8m/s。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c=3*10^8m/s.(最快,极限速度)光在水中的速度比真空中小很多,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小的更多,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min到达地球,如果一辆1000km/h的赛车不停地跑,要经过17年的时间才能跑完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的一部分。电磁波之可见光谱范围大约为390~760nm(1nm=10^-9m=0.000000001m),光分为人造光(如激光)和自然光(如太阳光)。自身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光源分冷光源和热光源。如图为人造光源。

夜空中的礼花

有实验证明光就是电磁辐射,这部分电磁波的波长范围约在红色光的0.77微米到紫色光的0.39微米之间。波长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称“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摄影 ... 去量度和探测这种发光物体的存在。所以在光学中光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红外线和紫外线领域,甚至X射线均被认为是光,而可见光的光谱只是电磁光谱中的一部分。人眼对各种波长的可见光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实验证明,正常人眼对于波长为555纳米的黄绿色光最敏感,也就是这种波长的辐射能引起人眼最大的视觉,而越偏离555nm的辐射,可见度越小。

4.初二物理小论文 800字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 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叫摩擦力。例如:日常生活中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是靠汽车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向前行进的。摩擦通常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几种。

我们知道踢出去的足球会慢慢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木匠在把木板磨光滑的工作中,是用砂纸在木板上靠砂纸和木板产生的摩擦力将木板打磨平滑的; 汽车发动机靠与皮带的摩擦力将动能传给发电机发电;人们洗手时双手摩擦把手上的灰尘洗掉;洗衣机洗衣时转动使衣服和水产生摩擦;吃东西时牙齿和食物发生摩擦;用拖把擦地;用布擦桌子;用板擦擦黑板都会产生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物体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都会产生摩擦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1.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常识,当自行车车胎气不足的时候,骑起来更费力一些。

2.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如何增大摩擦力和减少摩擦力

1. 物体的接解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比如鞋底和轮胎的花纹。汽车在路面行驶时,轮胎与粗糙的柏油路面接触,这样摩擦力就能增大。汽车行驶在雪、水的路面,摩擦力就会减小。所以雨、雪天就要注意安全。

2. 减小接触面间的粗糙程度; 风扇转轴要做得很光滑。钟表加油可以减少摩擦力,使走时更准确。滑冰场上,工作人员经常打扫冰面使它平整,可减少摩擦,加快滑冰的速度。

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比哪一队的力气大喽!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对拔河的两队进行受力分析就可以知道,只要所受的拉力小于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就不会被拉动。因此,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就成了胜负的关键。首先,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纹的鞋子,能够增大摩擦系数,使摩擦力增大;还有就是队员的体重越重,对地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也会增大。大人和小孩拔河时,大人很容易获胜,关键就是由于大人的体重比小孩大。

另外,在拔河比赛中,胜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们的技巧。比如,脚使劲蹬地,在短时间内可以对地面产生超过自己体重的压力。再如,人向后仰,借助对方的拉力来增大对地面的压力,等等。其目的都是尽量增大地面对脚底的摩擦力,以夺取比赛的胜利。

通过以上的学习观察总结出,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两物体压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

5.初中物理论文1000字

介绍照相机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 成像在感光材料上。

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 的传播及透镜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在整个18 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 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 世纪初,以杨氏( Young )和菲涅耳( Fresnel )的著 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

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 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 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 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 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 离称为波长,用 λ 表示。

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 T 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 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 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 ν 表示。

经过1s 振动 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 “v” 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v=λ/T ,ν=1/T ,v=λν 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

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波长在400 ~700nm 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觉 不到了。

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 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相同的 传播速度,数值是 c=300,000km/s 。

下面叙述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定律 —— 光线的传播规 律:(1)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 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 成像等。

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2) 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

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像面上成像。

(3) 光的反射定律 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改变传播 方向,发生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指出: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 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②人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入射光线与法线 N 的夹角记为入射角,用 i 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 N 的夹角记为反射角,用 α 表示。

则有 i=α 。光的反射现象还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到 界面上,那么它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

随着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为定向 反射和漫反射。从一个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镜子上的光线,入射点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着同一方向,则称为定向反射。

当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时 (如毛玻璃 面等) ,由于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许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组成,光线便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 出去,称为漫反射。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现象中,就每一条光线而言都还是遵循反射定律的。

光的反射,在照相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本身并不发光,但当光线从各个角度照 射到人身上后,光线便可从各个角度有所反射。

我们常利用反射光进行拍照,就是遵循光的 反射定律。3.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

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 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 “ 天神发怒 ” 的本 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 “ 上帝之火 ” 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 • 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 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

找阿察尔借,阿察 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 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

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 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 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 X 射线;…… 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

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 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

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 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 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 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

6.物理:1.利用初二所学的知识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科学论文或调 爱

1。

初二是物理学科开始学 ... 起始点,更是一个关键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在如今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为实施者——教师,则更应该积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的改革,社会的需要。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 ... 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 ... 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动机作为心理倾向具有引起或发动活动的功能;也具有维持活动达到目标的功能;同时还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实施激励性教育是势在必行。

在初二物理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激励性教育,发现激励性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之中,教与学将是一片阳光明媚。 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

其宗旨是以“情”为主体,感化或促进提高。笔者通过实践、反复调整、修正,最后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包括: ① 启发式教学、奖励式授课。②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

③赞许式评价。 ④反馈式聊天。

⑤激励式 谈话。⑥作文式反馈。

⑦激励性评语。⑧击掌式相约。

变“被动”为“主动”,便 “要我学”为 “我要学”,自觉主动的担负起建国保国创业的重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 一、启发性教学、奖励式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5分钟,使这45分钟高质量高效率! 1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

预习是学习好 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 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 ... 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

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 ... 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 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

(用铅笔写) 2 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

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

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 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蒸发。

其次,注重和实际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都易接受,也易理解,关键是要分析清楚。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要触动他们心中的那根向上的弦,使他们也能弹奏出美丽的明天。问与答 是反馈知识最直接的检测措施。

答对者,统计数,达到一定次数时,奖励他们一道题,或一个小小的礼物,或带他们搞一些小试验、小 ... 。 目的是抓住他们爱动手的特点,使他们能得到有利的发展。

如:班上一位同学勤奋好学,就指导他做针孔照相机、利用 可乐 瓶 做有关大气压强及浮力实验、利用塑料袋做热气球、利用易拉罐加热后放置水中显示大气压强实验等等。这一做法带动了不少同学。

最后,作业要精,按层次布置作业,但又不能伤了一些学生的自尊心。 基本题全批全改,重点题 细批细改。

学困生 面批面改。讲评时,要有一个度,无论是 学 困 生还是优秀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

二、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 提问的技巧对于激励性教育来说,也是功不可没。因为对于一个学 困 生,如果提问比较难 或 太容易,他们会觉得是在故意羞辱他。

因此,提问的同时应掌握一个度。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一个好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

再问一个学 困 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此时,笔者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聚光。”

“好!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诉老师,凹透镜呢?它的特点正和凸透镜相反,对吗?”“发散。 ”“这节课内容只要你好好听,你一定会。

最后我要 提问你几个问题。你先记好了。”

讲完之后,再问他,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你该怎么办?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自然留给了那些听明白的同学。这样先 提问 讲后 再回答的措施,调动了他的信心与积极性,以及对物理的兴趣与爱好。

三、赞许式评价: 无论在哪些方面,尽量去挖掘学生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优点单”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使每个学生看到了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我也能行 。

其中同学们对一位学习特别差、纪律特别差的学生的意见至今记忆犹新,“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代表你笨、没有创造力。 记得吗?1千米=1000米,你不就回答对了吗。

再有,在学习简单机械时,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你找的不是都比较 准 。

7.初二物理小论文

实验名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目的: 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抄书上的实验目的,如果用到DIS系统,有的时候还要加上这样的目的如:练习使用DIS系统进行线性拟合、练习使用秒表 等,不过这些不是主要实验目的啦~)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实验原理: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实验步骤: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实验数据: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如果是验证欧姆定律这样的给出试验数据后根据数据画图像,并用计算器拟合算出斜率。)

实验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关于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器材;木头

步骤;

第一种;

将木头放入水中,测量水面上升的幅度,或者放入满满的量筒中,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可以间接得到木头浸入水中的部分的体积

然后将木头沿水平面切割,取下,用天平测量水下部分的质量。

通过公式计算其密度。

然后总体测量整块物体的质量

通过v=m/p

计算得出全部体积。

第二;种

取一量杯,水面与杯面平齐,想办法将木头全部浸入水中(如用细针将其按入水中),称量溢出水的体积即可。

第三种;

如果容器是个圆柱形,把里面放满水,然后把物体放入水中,在把物体取出.容器中空的部分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

圆柱的面积=底面积*高

如果物体不下沉,就把物体上系一个铁块放入水中,测出铁块和物体的体积,然后再测出铁块的体积,接着用它们的总体积减去铁块的体积就得出物体的体积.

现象;包括在步骤里面了

结论;得出木头的体积

8.要一篇1000字的初中物理论文

物理小论文

生活中有很多的物理现象,许多简单的现象可以用所学知识去解答。

现象一:飞快的火车有一个安全距离,当我们在公路上步行时,不宜靠中太近,除了害怕离线的车会撞到之外。还有一个意料之外的原因,对此本文将作出解答。

现象二:取两片很薄的纸,将他们贴近,用力的吹,我们并不能将纸吹开,反而出现被“吹拢”的情况。

现象三:,对于相同流量的水而言,口径大的水龙头,水的流速很慢,但是对于口径小的水龙头,可以明显的看到流速加快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来看,空气和水都是流体,在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共同点,都遵循流体的基本性质,在流体的学习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方程叫:伯努利方程和连续性方程。用它们就可以很简单的解释上面三个现象。首先,伯努里方程的基本表达式为:P+1/2pv+pgh=恒量。P指流体周围的压强大小,p指流体本身的密度,v指流体的速度。在上述但现象中,可把水和空气近似的看作理想流体,且它们作常流动。在以上前两种情况中,都可以将pgh看作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很容易的就得到P+1/2pv=恒量。容易得出压强和速度成反相关。下面将对三个

现象作出具体的解释。

解释现象一:其中提到一个意外的原因就是很有可能身边的空气将我们“推”向汽车而发生意外。为什么这么说?当车飞快的从我们身边开过的时候,对周围的空气造成了影响:使它们的速度加快,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上面的推倒易知:速度过快造成周围空气的压强减小,在汽车周围形成一个压强差,在车周围的事物就容易被“压”到车下。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步行要尽量的靠边走。

解释现象二:当两片薄纸靠近,我们将它们看成和外面的空气分开,当我们吹气时,使得两纸间少量的空气流速加大,压强减小,外围的空气使得纸片贴在一起。

解释现象三:同流量即体积相同,所以易知SV=S V。这就是理想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它表示理想流体作定常流动时,流体的速率与流管截面积的乘积是一个恒量。由此可知,当我们将口径边小时,必然导致流速加快。根据个原理在科技上也有很大的运用,比如切割水枪,对于一样的出水量,这种水枪的口径很微小,使得出水的速度极快,所含动能极大,

在生产上有很大的运用。

最后,要介绍一个很实用的 ... :取水。在家中,看到大人用一根管子插到水里,用嘴在管口吸气,水就会自己流出来,我也试过,但没有成功,现在我目标了原因:必须保证吸气的一端低于出水的一端,为什么呢?这是利用了大气压的原理。当吸气后管子里成为真空,水就被外界大气压压倒了出水端。

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借着生活来学习物理,再利用物理来服务生活。

9.初中物理论文1000字

介绍照相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像在感光材料上。

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世纪初,以杨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

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

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T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ν表示。

经过1s振动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v”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v=λ/T ,ν=1/T,v=λν 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

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觉不到了。

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相同的传播速度,数值是c=300,000km/s。

下面叙述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定律——光线的传播规律:(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像等。

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

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像面上成像。

(3)光的反射定律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改变传播方向,发生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指出: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②人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入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入射角,用i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反射角,用α表示。

则有i=α。光的反射现象还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到界面上,那么它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

随着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为定向反射和漫反射。从一个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镜子上的光线,入射点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着同一方向,则称为定向反射。

当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时(如毛玻璃面等),由于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许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组成,光线便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称为漫反射。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现象中,就每一条光线而言都还是遵循反射定律的。

光的反射,在照相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本身并不发光,但当光线从各个角度照射到人身上后,光线便可从各个角度有所反射。

我们常利用反射光进行拍照,就是遵循光的反射定律。3.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

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

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

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

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

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

10.二篇初二物理小论文

就一篇。。..

介绍照相机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像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像原理。

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世纪初,以杨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

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T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ν表示。经过1s振动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v”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v=λ/T ,ν=1/T,v=λν

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觉不到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相同的传播速度,数值是c=300,000km/s。

下面叙述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定律——光线的传播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像等。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

(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像面上成像。

(3)光的反射定律 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改变传播方向,发生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指出: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②人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入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入射角,用i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反射角,用α表示。则有i=α。光的反射现象还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到界面上,那么它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随着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为定向反射和漫反射。从一个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镜子上的光线,入射点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着同一方向,则称为定向反射。当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时(如毛玻璃面等),由于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许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组成,光线便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称为漫反射。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现象中,就每一条光线而言都还是遵循反射定律的。

光的反射,在照相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本身并不发光,但当光线从各个角度照射到人身上后,光线便可从各个角度有所反射。我们常利用反射光进行拍照,就是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本文标题:初二关于物理知识的小论文1000字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xinzhi.com/cc/1599362.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