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法 小课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父亲家暴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家·法 小课堂

家·法 小课堂

2024-06-02 04: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期主题: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我国第一部反家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已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最高法院对家暴的司法解释为:家庭暴力为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骸,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他们如同父母身上的肋骨,和父母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大到超乎你们的想像。一拳打下去,打碎的可能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1

父亲对母亲的暴力,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孩子容易在父母的言谈举止中模仿学习,这是符合儿童特性的事情。假如,在家庭中,父亲无论是对待伴侣,还是儿童,都会用暴力的行为让对方产生服从感,孩子也容易形成以暴力为处理问题的方式,从而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不计后果。

案例一:

看见父亲从煤炉边舀起一茶缸热水,泼在母亲身上,4岁的周露(化名)吓坏了。那是她第一次目睹家庭暴力。

周露的母亲是乡村小学代课老师,父亲无业且嗜赌。从妻子手上要不到赌本是这个男人使用暴力的主要原因,此外,他还嫌弃妻子没生出儿子。

最惨烈的一次家暴发生在周露上初三的时候。正月十一,父亲打牌输了钱,回到家咒骂母亲。周露冲进厨房时,看见父亲用U型锁套住母亲的脖子,手里握着杀猪刀。趁父亲分神,周露扯着母亲往外跑,跑到派出所,被告知没有伤口不能立案。

“时间长了,人就会麻木。我向生活里所有人都求助过一遍,但结果还是这样,我觉得他们俩真的没得救。”初中毕业以后,周露离开老家,一个人在外打工。她不再直接目睹父亲打母亲,也“懒得管”家里的事:“再听到家暴,我拿不出一点愤怒或同情。不关我的事,我也不想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

“我会有一点排斥异性。如果(和男人)结婚了,他婚后像我爸那样又丧又家暴怎么办?或者有了小孩,把自己制造的麻烦又带给下一代,小孩沉浸在家暴的氛围里,不会开心。”曾经目睹家暴的经历掐灭了周露对婚姻的期待。

周露还有一个大她七岁的姐姐,小时候会按着周露的头往墙上撞。家里曾有几个补课的留守儿童留宿,其中一个爱偷吃零食,周露看见姐姐用火钳烫他屁股。姐姐长大后当了幼儿园老师,因为虐待学生被开除。“我意识到暴力不好,但姐姐没有,她从小就会模仿父亲,向比她更弱小的人施暴。”

案例二:

一个从小生活在家暴环境中的女孩,倾诉了这样一段经历。

她生长于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而她母亲又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对于家暴,她母亲在外人面前只字不提。小时候,她看到父亲打母亲,会冲上去阻拦,所以她也会因此被打。

她憎恨自己的软弱,更憎恨母亲的不反抗。每次被打后,母亲总说:“忍忍吧,好好过日子。”

母亲的忍耐,让她看不到希望,于是,她计划杀掉父亲。同时,她又担心谋杀不成功,反倒把自己搭了进去。所以,她跟母亲商量说,她们联合起来,一起杀掉父亲。可母亲马上制止了她,并强制要求她以后不许说这种话。

无奈之下,她只能游说他们离婚。她花了三年的时间,成功地让父母离婚了。而这时,她才14岁。

她说:“小时候我被人欺负,长大后,我就想欺负别人。因为这样会显得我很厉害,同时,别人也不敢欺负我了。”

而这句话,恰恰符合“施虐者”的想法。

像上面两个案例这样见证过的孩子,还有很多。与直接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相比,作为家暴目击者的儿童遭受的伤害更隐蔽,因此长期受到忽视,但隐蔽的伤害也会留下疤痕。

2

目睹家暴造成孩子严重的不安全感

儿童早期的客体对象是母亲,从出生开始,与母亲就像是共生的关系,由于母亲感受良好,对世界安全感充足,儿童的与之一致的安全感才能建立起来。

案例:

大学生孟倩(化名)的父母都是医生,高知家庭同样存在暴力。掀翻的铁桌子、长柄雨伞、玻璃花瓶、深底瓷碗、握紧的拳头……“在我爸手里,什么东西都能用来打人。”

打得多了,父母开始常年分居,却一直拖着不离婚。“他们说,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后结婚肯定会受歧视。”

“我后来被人说成小心翼翼,说成无法交心,说成冷淡无情。我知道这些特质来源于哪里,可我没法改掉它们。皱眉不就代表着厌恶和挨打吗?”孟倩剖析,父母用暴力和忍让维系的婚姻灌输给她太多的恨,教会她用疏离维持安全。

孟倩也渴望,可以不必讨好地去维持一段关系,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可她又深感无能为力。孟倩甚至会幻想,如果能回到小时候,她要递给那个只会躲在床上默默流泪的小女孩一把刀,看着女孩走向那个充满谩骂呻吟的房间……孟倩在这些自认“畸形”的念头中找不到出路。

很多孩子在目睹家暴的过程中感觉很孤独,好像在黑暗中行走。他们不能拥抱别人,也不能接受别人的拥抱。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目睹家暴的孩子长大后比一般人更难建立亲密关系,对于他们而言,融入日常生活已经难能可贵,如同一种奢侈。

3

对孩子家暴,会造成的心理影响

暴躁

导致性格倔强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性情暴躁。

自卑

被打的孩子,容易自尊心受伤,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孤独感

压抑的情绪,性格孤僻。

无助感

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将猴子吊挂进绝望之井,无论如何都不会让它挣脱出井,久而久之,猴子绝望无助,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感。猴子被放出来后,在融入群体时,出现自闭,不合群,呆滞感。

撒谎

孩子撒谎的目的是为了逃避,逃避也是一种保全自我的方法,儿童可能认为比起撒谎带来的惩罚来说,家暴惩罚会更让人难以接受,因此会选择撒谎来试图逃脱。

偏执

当孩子在家暴的环境中长大,也有可能偏执,固执己见,反向形成。

爸爸妈妈们,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先去爱彼此吧!请为孩子营造出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我们不能避免彼此之间没有问题、没有分歧、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但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请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解决,如果一定要解决,请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辞,不要让我们的恩怨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幸福!

家暴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严禁家暴,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

原标题:《家·法 小课堂|家庭暴力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