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游去哪儿?山丹焉支山等你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焉支山景区游记 五一出游去哪儿?山丹焉支山等你来!

五一出游去哪儿?山丹焉支山等你来!

2023-09-21 02: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焉支山是山丹县最大的天然林区,也是天然水源涵养林区之一,阴坡有成片天然乔、灌林覆盖,阳坡为山地草场;东部、西部、南北为冲积平原,四季景色各不相同,登高望远,山上林海松涛,碧波无际;山下沟壑纵横,清泉淙淙;峡谷两侧崇山峭直,奇石岩岩。秋日,在悬崖峭壁上盛开的山丹花红艳艳一片,竞相怒放,争奇斗妍。山中佛寺、道观并存,暮鼓晨钟,香火缭绕,每逢六月初六,焉支庙会,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焉支山的美不光是景,2000多年的文化底蕴让焉支山显得更加娇魅动人。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过焉支山,击败匈奴,打通中原到西域的通道,自此,焉支山以胜利的象征被载入史册,匈奴留下千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里的“颜色”是指焉支山中一种名叫红蓝草的植物经过加工后制作成的胭脂水粉。

公元609年,隋炀帝为再次打通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通道, 力克艰难万险,西巡河西走廊,在焉支山下举行了一场盛况空前,云集西域27国首领和代表的贸易盟会,隋炀帝登临焉支山峰顶,参天禅地,作下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从诗文中你可以感受到隋炀帝是一位心系国家安危社稷,心怀远大志向的帝王。追溯历史,焉支山可能就是“世博会”最早的发源地了。

公元749年秋,岑参第一次西域行前往安西都护府,在经过焉支山时,写下了"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的诗句。

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上曲》有“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的诗句,正是那首《匈奴歌》中“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翻版。李白另一首关于边地民族生活的诗《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生动刻画了焉支山下生活的人们不畏严寒、骁勇善战和粗放豪爽、逐草而居的风俗生活的情景。

唐代诗人王维的《燕支行》描述了霍去病率领汉朝军队在焉支山下大败匈奴的情景。

盛唐时期,唐玄宗封焉支山为宁济公,哥舒翰在焉支山南麓建宁济公祠堂。

盛唐诗人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并展现了草原风光。表面上写的是马,背后面恐怕写的是人。唐朝有很多来自中原的士兵驻扎在边地,边地环境严酷且战事不断,士兵生活悲苦、面对死亡,不由地会有一种对未来感到迷悯忧虑的心情,这也说明焉支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末著名诗人吕大器巡抚甘肃时,路过焉支山,提笔写下《雪山》“瀚海欲空青见月,燕支未染白如琼”。描写焉支山风光秀美,气候凉爽。

焉支山,既是一座历史名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关于焉支山的故事和传说还有很多很多,匈奴的歌声早已消散在大漠风中,但焉支山还在,它承载着几千年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去阅读,去传承,去铭记。

拍摄:曹浩源 耿新福 吴志博 曾亚运

End

【我为群众办实事】山丹县妇联“六心”举措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献礼建党百年——讲巾帼英雄故事(18):刘洋

【公示】拟推荐2021年度市级“最美家庭”名单

【我为群众办实事】山丹县妇联这样做~~~

2021-04-3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