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1310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烧碱腐蚀陶瓷 CAS:1310

CAS:1310

2024-01-22 04: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氢氧化钠(1310-73-2)的制法:    纯碱经化碱,生石灰经化灰,然后调和苛化、浓缩、过滤、洗涤而得。也可将天然碱粉碎、溶解、澄清,再将石灰乳加入清液进行苛化、过滤、洗涤而得。或电解精制的饱和食盐水,于阴极区可得氢氧化钠。

质量标准:国家标准(优级纯)    指标名称                                      指标    含量/%                                      ≥97.0    Na2CO3/%                                     <1.0    澄清度试验                                    合格    水不溶物                                      合格    氯化物(Cl)/%                               ≤0.002    氮化合物(以N计)/%                         ≤0.0005    硫酸盐(SO4)/%                              ≤0.002    磷酸盐(PO4)/%                             ≤0.0005    硅酸盐(SiO3)/%                             ≤0.003    镁/%                                   ≤0.001    铝/%                                   ≤0.001    钾/%                                     ≤0.01    钙/%                                    ≤0.01    铁/%                                  ≤0.0005    重金属(以Ag计)/%                           ≤0.003    镍/%                                   ≤0.001

生产方法:      工业上生产烧碱的方法有苛化法和电解法两种。苛化法按原料不同分为纯碱苛化法和天然碱苛化法;电解法可分为隔膜电解法和离子交换膜法。

    天然碱苛化法:先将天然碱粉碎、溶解、澄清,再将石灰乳加入清液中进行苛化反应;苛化液澄清后所得清液经一次蒸发,过滤除去杂质盐;滤液经二次蒸发后,再过滤除盐;最后滤液熬制成烧碱。

    纯碱苛化法:先将纯碱溶于水,与石灰乳混合进行苛化反应。苛化液澄清后,清液蒸发浓缩至一定浓度的液体产品,将浓缩液进一步熬浓可得固体产品。

    隔膜电解法:将原盐(食盐)溶于水(化盐)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纯碱、烧碱和氯化钡,以除去钙、镁和硫酸根离子。为加速沉淀,可加入苛化麸皮类沉淀剂。盐泥过滤、洗涤,洗水用于化盐。澄清液经砂滤后,用盐酸中和,经预热后进人电解槽电解。电解液经预蒸发后过滤除去氯化钠等盐,最后熬制成固体烧碱。

    离子交换膜法将原盐化盐后按传统的办法进行盐水精制,把一次精盐水经微孔烧结碳素管式过滤器进行过滤后,再经螫合离子交换树脂塔进行二次精制,使盐水中钙、镁含量降到0.002%以下,将二次精制盐水电解,于阳极室生成氯气,阳极室盐水中的Na+通过离子膜进入阴极室与阴极室的0H-生成氢氧化钠,H+直接在阴极上放电生成氢气。电解过程中向阳极室加入适量的高纯度盐酸以中和返迁的OH-,阴极室中应加入所需纯水。在阴极室生成的高纯烧碱浓度为30%~32%(质量),可以直接作为液碱产品,也可以进一步熬浓,制得周体烧碱成品。

储存的注意事项:    固体氢氧化钠可装入0.5毫米厚的钢桶中严封,每桶净重不超过100 公斤;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镀锡薄钢板桶(罐)、金属桶(罐)、塑料瓶或金属软管外瓦楞纸箱。包装容器要完整、密封,应有明显的"腐蚀性物品"标志。铁路运输时,钢桶包装的可用敞车运输。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防潮防雨。如发现包装容器发生锈蚀、破裂、孔洞、溶化淌水等现象时,应立即更换包装或及早发货使用,容器破损可用锡焊修补。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不得与易燃物和酸类共贮混运。失火时,可用水、砂土和各种灭火器扑救,但消防人员应注意水中溶入烧碱后的腐蚀性。

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或烟雾会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与NaOH直接接触会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具有强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以少量NaOH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不能立即用水冲洗,应先用抹布擦干,再用大量水冲洗。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砂土。

限量:    GB 2760―96:加工助剂,GMP。

鉴别试验:    1.试样的水溶液能离解出OH-,呈强碱性反应。    2.4%试样液的钠试验(IT-28)应呈阳性。

含量分析:    1.试样液的制备:用已知质量的称量瓶,迅速称取固体试样38g±1g或液体试样50g,称准至0.01g,放入100ml烧杯中,用水溶解后移入1000rn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接近刻度,冷却至室温后定容并摇匀。    2.测定步骤:取试样液50ml,注入250ml具塞三角瓶中,加入10%氯化钡溶液(M/V,使用前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至微红色)10ml,再加酚酞试液(TS-167)2~3滴,在磁力搅拌下,用1mol/L盐酸标准溶液密闭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终点。

质量指标分析:    l.碳酸钠:取含量分析中的试样液50ml,注入250ml具塞三角烧瓶中,加甲基橙试验(TS-148)2~3滴,在磁力搅拌下,用1mol/L盐酸标准液密闭滴定至溶液呈橙色终点。    2.不溶物及有机杂质:5%试样液应完全溶解、澄明及无色至微有呈色。    3.砷:    (1)固体氢氧化钠试样液的制备:取固体试样4g(称准至0.1g),加水约20ml溶解,用1:1盐酸中和至中性(用pH试纸试之),移入100ml容量瓶中,冷至室温后稀释至刻度,摇匀(必要时过滤,并弃去初滤液),备用。    (2)液体氢氧化钠试样液的制备:取液体试样10g(称准至0.1g),置于烧杯中,加水约10ml,用1:1盐酸中和至中性,然后按固体样品的方法制备。    (3)测定:准确吸取试样液10ml置于定砷装置的反应瓶中,加16.5%碘化钾溶液5ml、40%氯化亚锡溶液0.5ml、1:1盐酸5ml,加水至35rnl,摇匀,放置10min后加入3g无砷锌粒,立即将已装好乙酸铅棉花及溴化汞试纸的测砷管装上,在25~40℃暗处放置1h,溴化汞试纸所呈颜色不得深于标准。标准是准确吸取2.0ml砷标准液(1μgAs/ml;见TS-34)于定砷装置的反应瓶中,与试样同时同样处理。    4.重金属:取固体试样的试样液25ml或液体试样的试样液20ml于50ml比色管中,加酚酞试液(TS-167)1滴,以10%氨水溶液调至溶液呈微红色,加入1mol/L乙酸溶液2ml,硫化氢饱和溶液10ml,加水至刻度,摇匀,于暗处放置10min,置于白纸上,自上面透视,试样管显示的颜色不得深于标准管。标准管的制备:取铅标准溶液(TS-128)3ml,于50ml比色管中,加水约10ml,加酚酞试液(TS-167)1滴,以下与试样同时同样处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