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大字《阴符经》笔势分析举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点横竖撇捺是笔顺还是笔画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笔势分析举例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笔势分析举例

2023-07-10 02: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它用的是一啄一磔,捺笔用足三分笔,显得非常雄厚,这本字帖有些地方破烂了,但不妨碍我们看笔势。

第三个笔势,竖笔势。

只有横竖的笔势很容易看,我讲过,横笔起就是奋笔势,竖笔起就是竖笔势。如果要详细点解释,这是竖笔势四开,一次抬笔,也就是这条阶梯式的竖笔势变形。如果各位都是行家,这种解释就不用每次都讲一遍了。

第四个笔势,玉函势,又破损了不少。

不过《阴符经》还有其他阴字,可以参考。以前有些人,如王羲之的追随者,非常忠诚,王羲之字帖上有什么破损,他们照样写出来,这叫愚忠,实在没有必要。阴字四个笔势:阜耳势、交争势、竖笔势和玉函势。

接下来第二个字,符,

上面是横爻势,这个笔势又可以当草字头,又可以当竹字头,

比部首灵活的多。

第二笔势,单人旁,称之为立人势。

记住立人势定义是一撇加一竖,至于是直线还是弧线没有规定。这一撇可能是啄,长一点也可能是掠,这一竖可能是纵,也可能是裹,总之很灵活。

如王羲之《兰亭序》中,

立人势的一竖,努、从和裹都有,而且都很好看。临帖时如果忽略笔势的路线,那就等于白忙一场了。

第三个笔势是一个寸字形,

听过前面课的同学都知道,这是戈法的倒笔书。倒笔书在我们给一个笔势命名时,方便很多。

符字三个笔势:横爻势、立人势和戈法倒笔书。

接下来《阴符经》的经字。四个笔势。

首先是蟠龙势,注意这第一笔下来纸张磨损了,这是不应该断的,你临帖时要把它补上。你现在看到的是点画,从大圈的角度说是不会断的。

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箭头所指处不是点,而是收笔向上,这是篆隶写法转化过来的。

第二个笔势是开三点,

从笔法角度说就是连续三个挫点。手腕是左-右-右,排成三号位的一直线逐渐向上。

右旁第一个笔势是横、啄和点,不是又字,

是鸡头势的一个变化写法。

看草书就很明显,如智永写的这个经字。右旁上面就是一个鸡头势。

鸡头势是行草书下的变化,

上面一点本来是下字的横,下面可以写成一个八字形,王羲之偶然会写成又字形,一竖下来向外转,这种情况下你认为这是交争势,也是可以的。

经字最后一个笔势,

只有横竖笔画,刚刚讲过,竖笔起就是竖笔势,抬笔移位就不用多说了。

这个经字总共四个笔势,蟠龙势、开三点、鸡头势和竖笔势。

接下来是上字,

也是只有横竖笔画的字。下字归入鸡头势,上字归入竖笔势。

注意这是钟繇写法,以竖笔开始,王羲之上字往往以横笔开始,只好算奋笔势。

第五个字,上篇的篇。

第一笔势,也是横爻势,表示竹字头。

《阴符经》中所有的竹字头全部是用横爻势的。

第二笔势,全部由横竖组成,奋笔势。

接下来就是单一笔势,掠。

收尾用很漂亮的揭笔,粗一点是因为手腕侧。

第四个笔势是一个上包下的框架,钩裹化势。

最后第五个,框架里面全部是横竖笔画,一个廿字形,横笔起,所以是奋笔势。

这样,篇字五个笔势,横爻势、奋笔势、掠势、钩裹化势,再来一个奋笔势。

初学笔势的人往往不喜欢单一笔势,他们希望把这个掠势和其他笔画组成复合笔势。其他笔画哪里来呢?就要从前面或者后面笔势中间拆出一笔来。

前面是奋笔势,拆出最后一横还是奋笔势。这一横加上掠是什么笔势呢?他们这样想,撇加横原来是瞑人势,现在横加撇那就是瞑人势的倒笔书。

还有人到后面的钩裹化势中拆出第一笔,那是一个短竖。掠势加上这个短竖,就是立人势。钩裹化势拆掉了这一个短竖,就变成钩努势了。

我向这两个方案表示敬意,但我也想问问你为什么歧视单一笔势?十三根线条都是单一笔势,它们也是99个笔势的基础。

我们不可能避开单一笔势的,如凡字,

框架是凤翅势,里面有一个单一笔势侧点。

又如《阴符经》中的贼字,

右旁一上来两个横笔,第一个横笔是戈法拆出来的,第二个横笔是十字拆出来的,两横组成了奋笔势。

问题是十字留下来的这一笔怎么办?有些同学主张两横加一个反引势组成戈法倒笔书,这想法把事情复杂化了,戈法倒笔书的三个笔画是有次序的,横竖横、横竖撇、横竖捺都可以算,横横竖就不是了。

这里最简单的方法,红色(黑色)这一笔是反引势,反引势还不算是单一笔势,它是撇加趯,也是复合笔势,只是看起来有点像单一笔势。

有一个字我很早就让大家分析,这就是《阴符经》的"出"字。

这个字写法和现在流行的笔顺不同,它是三个笔势组成的。

第一个笔势是马桩势,

先写左右再写中间,注意中间这一竖笔,收笔很高,还有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趯,就是箭头所指的地方。

第二势是两横,奋笔势,这个容易。

第三势是下面左右两竖,

左面这一小竖是三面换,你也可以认为是顾左顾右势。就其实质而言,是手腕的扭动,《阴符经》中非常明显,数量特别多。

上次我出了两个思考题,第一个是99个笔势够不够用?这个思考题应该怎么想?思考题总是根据课程主要内容出的,上一堂课主题讲什么呢?线条走势和使转。

线条走势是根据八面锋来的,我们主要用6、7、8、9四条线,也就是横竖敝捺,方向加路线共计十二个走势。一趯的方向比较飘忽,1、2、3、4都可以,所以把它们归拢只算一个走势,路线只取短直线。这样一共就是十三个走势,还有没有?没有了。

这线条十三个走势,就是笔锋的道路。偶然斜度有点变化,但总体来说,就是这十三条路。如果你用线条描绘物像,那就是国画,中国画的根本也就在线条。把这十三根线条放入文字中,就是点画。因为彼此是分开的,所以都是单一笔势,成为使转的材料。

使转本身不是线条,只是组织线条的方法。孙过庭提出了使转的概念,张旭比较详细,讲了五种功能,这就是迭加、移位、转动、滚动和使转逆向。

这最后一种直线和弧线反方向的联接,最好也起一个简单的名字,我本来想叫它反动,但想想也许会引起误会,还是放弃了。

你想我们每天吃饭、用餐,有鱼虾蛋肉,有蔬菜水果,这些是食材。而煎炸爆炒,蒸煮烧烤等等是方法手段。二者合在一起,材料加方法,结果就产生各种各样的菜肴。

书法也是这样。我们的材料就是十三根不同走势的线条。单一笔势有没有遗漏?没有,全部都在此了。我们的手段就是五种使转方式,没有第六种。用这些方法来加工材料,就可以产生极为丰富的变化。在数学上就是排列组合的问题,有兴趣你可以去算一下。书法笔势就是大圈。大圈就是这样出来的。

十三种走势和使转都是从线条角度说的。线条一进入文字就成了点画,这时候就分为实笔和虚笔。点画是实笔,联系是虚笔。

举例来说,《阴符经》一个三字,

我们知道是奋笔势。我们现在看见的是三个笔画,实笔。从线条角度说,奋笔势还有中间的虚笔,但真书中都隐藏了。这就是点画和线条的不同。

又如五势中的钩裹势,从点画角度看是这样的,最后是一趯,因为这是从永字八法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还可以看见有踆锋。

从线条角度看是这样的,黄色(虚线)的这一部分隐藏了,最后的踆锋动作也不用包括在内了,纯粹是线条的转动。

我经常说临帖时可以先写中线,中线是对点画而言的,筋和节的写法一起画出来,实际上已经是裹束了大小圈。

简言之:

·书法材料:十三种走势的线条。

·运用手段:五种使转方法。

·所有单一笔势和复合笔势都可以表现,没有遗漏。

从这个角度说,99种笔势是够用的,我们刚才分析《阴符经》几个字,没有遇到99以外的笔势。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不够用呢?就因为撞到没有名称的笔势。

举例来说,这里有一个草书弟字,智永写的。

你可以看到他先写了一个曲钩势,然后是一竖一撇。这一竖一撇是什么笔势呢?99个笔势中没有。那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最重要保持头脑清醒。这笔势用了什么材料?很简单,一竖一撇。

运动方式是什么?是转动。你看到这两个因素,这大圈已经写得出了,剩下的问题只差一个名字。其实很简单,一撇一竖转动本来有个立人势,那么这一竖一撇,就是立人势的倒笔书。所以这个草书弟字,等于曲钩势加立人倒笔书。

我不赞成多创造新笔势,增加记忆量,没有人觉得背一大堆名词是愉快幸福的事。尽量利用现有的笔势,显然更加方便。缺少名称的都是复合笔势,你把它拆得简单点就有名称了。

以这个字为例,如果你想不出立人倒笔书,你就说曲钩势加一纵一掠,这就合格了,非常好,决没有人可以笑话你。谁笑你你告诉我,我们今后都不理睬他。

今天是识势第一次实战,以《阴符经》为例,下一次我讲讲智永《千字文》笔势分析。这两本基本字帖,希望各位多加研究,有问题多和同学切磋,谢谢各位。

本节要点:

·分析《阴符经》几个字的笔势。

·书法大圈:材料和方法。

·怎样处理没有名称的复合笔势。

复习思考:

·《阴符经》中的陆字,怎样分析它的笔势?

·《阴符经》中的拙字,右旁也是出,取势是否和刚才讲的相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