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滴滴出行研究报告;重整归来份额企稳,共享出行龙头再绘增长鸿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滴滴出行怎么分享小程序 2023年滴滴出行研究报告;重整归来份额企稳,共享出行龙头再绘增长鸿图

2023年滴滴出行研究报告;重整归来份额企稳,共享出行龙头再绘增长鸿图

2024-06-18 2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滴滴出行:全球共享出行龙头,监管落地重焕生机

1、滴滴出行:深耕国内外移动出行业务

滴滴出行:全球卓越的移动出行科技平台。滴滴出行前身小桔科技于 2012 年在 北京成立,至今已成长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移动出行龙头企业。截至 2023 年 3 月,滴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 15 个国家开展网约车、顺风车、共享单车/电单车、代驾、能源平台、货运、金融和自动驾驶等多元化服务,全球年活跃用户为 5.87 亿人,年活跃司机 2300 万人,2023 年上半年全球市场 GTV 达 1567 亿元,同比增长 39%。

发展历程:脱胎于小桔科技,成熟于滴滴打车,在滴滴出行中繁荣,奔赴科技出 行的顶峰。 

第一阶段(2012-2014):高速增长期。2012 年小桔科技在北京成立并推 出嘀嘀打车 APP,提供出租车叫车服务,2014 年嘀嘀打车更名为滴滴打车,上线专车服务,正式进入网约车市场。同年,滴滴和快的之间爆发补贴大战。

第二阶段(2015-2017):巩固行业龙头地位。2015 年 2 月滴滴打车与快 的打车宣布进行战略合并。同年推出快车、拼车、顺风车和代驾服务,并将 APP 重新命名为滴滴出行。2016 年与 Uber 中国战略合并,并开始投资于 自动驾驶,市场份额持续攀升,龙头地位得以巩固。

第三阶段(2018-2020):持续拓展业务布局,打造多元化商业版图。2018 年收购巴西本地移动出行服务商,开始国际业务布局,后陆续进入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市场,目前滴滴业务已覆盖全球 15 个国家。2020 年滴滴发力低 维市场推出面向年轻用户且更加经济的新品牌花小猪。同年推出滴滴货运,并与比亚迪合作推出首款网约车定制车型 D1。

第四阶段(2021-2022):接受网络安全审查,积极整改寻求复苏之路。2021 年 6 月 30 日滴滴在美国上市,几日后接受网络安全审查,滴滴出行 APP 从 应用商店下架。2022 年 6 月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第五阶段(2023 至今):重新上架焕发生机。2023 年初滴滴出行 APP 恢 复上架,同年滴滴新增快送和租车业务,并就智能汽车业务与小鹏汽车达成 战略合作,2023 年以来恢复稳健增长,2023H1 国内 GTV 同比+40.3%,订单量同比+30.1%,收入同比+34.9%。

公司业务:涵盖三大业务板块,以中国出行业务为主

公司涵盖“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其他业务”三大业务板块。中国出行业务 包括网约车(覆盖低中高价位不同消费场景,具体上线服务包含专车、快车、花 小猪、拼车等)、出租车、顺风车、代驾等;国际业务主要为网约车和外卖业务;其他业务具体包括共享单车/共享电车、部分能源和车辆服务(加油、充电、维 护和维修业务等)、同城货运、自动驾驶、金融服务。 中国出行业务贡献主要营业收入。2022 年,滴滴全年收入为 1407.92 亿元,其 中中国出行业务收入 1259.31 亿元,占比 89.44%;国际业务收入 58.63 亿元, 占比 4.16%;其他业务收入 89.98 亿元,占比 6.39%,中国出行业务贡献将近九 成的收入。

股权结构:程维、柳青持股部分有超级投票权,对应投票权合计 47.7%。截至 2023 年 9 月 8 日,滴滴主要机构股东为软银、Uber 和腾讯,分别持股 19.9%、11.8%和 6.5%。

2、财务近况:营收恢复稳健增长,盈利能力大幅改善

国内 GTV 及收入 2023 年恢复稳健增长,国际业务维持高增速。2022 年受 APP 下架和疫情出行需求疲软的双重影响,滴滴中国出行业务 GTV、交易量及收入 出现同比下滑。2023 年 1 月以来滴滴出行 APP 重新上架以及疫后线下出行场景 恢复,2023 年上半年中国出行业务实现同比大幅增长,2023H1 国内 GTV 同比 +40.3%,相比 2021 年增长 6.2%;订单量同比+30.1%,相比 2021 年增长 3.1%;收入同比+34.9%,相比 2021 年增长 1.3%,整体恢复稳健经营。海外业务收入 近年始终保持相对稳健增长,2018-2022 年滴滴国际业务 GTV CAGR 达 58.4%,收入 CAGR 高达 94.3%,2023 年 Q1-Q3 海外市场 GTV 仍维持 30%以上高增 速,业务增势强劲。

聚焦主业亏损收窄,国内外业务盈利均有改善。2022 年以来随着公司逐步聚焦 主业,缩减边缘亏损业务,公司经调整 EBITA 亏损额有所收窄,2023Q1-Q3 经 调整 EBITA 合计为-8.93 亿元,EBITA margin 为-0.6%,同比提升 9.8pct。分业 务来看,中国出行业务板块 2019 年起经调整 EBITA 扭亏为盈,2022 年受收入 下滑影响利润转负,2023 年平台单量同比大幅增长以及经营提效降本驱动下利 润回正,截至 2023Q3 中国出行业务 EBITA margin 达 2.0%;海外业务板块 2023 年以来关闭部分严重亏损区域,进一步聚焦经营相对成熟的南美市场,亏损大幅 收窄,截至 2023Q3 海外出行业务 EBITA margin 为-4.2%,同比提升 2.8pct。

毛利率整体提升,降本增效改善费用支出。滴滴主营业务成本中主要包含司机收 入及补贴激励、汽车/单车/电动车折旧减值、服务相关保险成本、支付处理费、 服务器成本等,2018 年以来随着平台单量规模逐步扩张,毛利率整体呈现上升 趋势,2023 年 APP 重新上线以来平台补贴有所增长,毛利率同比略有下降,截 至 2023Q3 毛利率为 15.63%。但仍高于 2021 年的水平。2023Q3 滴滴的业务和 支持费用率、销售和营销费用率分别为 4.09%、5.45%,同比下降 0.09pct、0.7pct。

3、滴滴运营调整复盘:积极整改,重焕活力

(1)接受网络安全审查平台下架,积极整改处罚落地

滴滴接受网络安全审查,2 年时间内经历 APP 下架、美股退市、网络安全整改、处罚落地、重新上架,2023 年恢复常态化经营。

第一阶段:七部门对滴滴进行网络安全审查,滴滴旗下多款 APP 被下架。7 月 2 日晚间,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出公告,宣布对滴滴启动网络 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7 月 4 日,国家网信办发出公告,称“滴滴出行”APP 存 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7 月 9 日,国家网信办再 次发布公告,称“滴滴企业版”等 25 款 APP 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 人信息问题,通知应用商店下架上述 25 款 APP, 并要求相关运营者认真整 改存在的问题。7 月 16 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 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 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第二阶段:滴滴筹备从美股退市。2021 年 12 月 3 日,滴滴发布公告称,经 认真研究,公司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 工作。当日,滴滴出行旗下部分 APP 在苹果中国应用商店恢复上架。2022 年 5 月 23 日,滴滴在退市决议中表态,为了更好地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和整 改措施,在退市完成之前,公司的股票不会在其他证券交易所上市。6 月 2 日,滴滴正式向 SEC 提交退市申请,并于当月 13 日转入 OTC 市场交易。

第三阶段:滴滴接受行政处罚,审查告一段落。2022 年 7 月 21 日,国家网 信办正式发布安全审查结果称,滴滴平台上共存在 16 项违法事实,其中, 违规收集及处理个人信息数量总计高达 647 亿条。对滴滴处以 80.26 亿元罚 款,对滴滴董事长兼 CEO 程维、总裁柳青各处以 100 万元罚款。

第四阶段:滴滴出行恢复用户注册,滴滴出行 APP 重新上架。2023 年 1 月 16 日,滴滴在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称,过去一年多,公司认真配合国家网 络安全审查,严肃对待审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并进行了全面整改。经报网 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同意,即日起恢复“滴滴出行”的新用户注册。“滴滴出行”APP 开始陆续在各大应用商店重新上架。

(2)经营调整:恢复上架重提增长计划,聚焦主业轻装上阵

恢复上架重提增长计划,2025 年国内市场冲击日均 4000 万单。2023 年 1 月“滴 滴出行”APP 重新上架,恢复新用户注册,同时公司重提增长计划,2023 全年 滴滴中国出行业务日均单量有望稳定在 2900 万单以上,我们预期 2025 年底有 望冲击 4000 万单。 面对行业新格局,滴滴积极开展运营端及战略端的必要调整:

1)运营端:提高乘客补贴和司机保障力度,优化出行服务

用户端:加大乘客补贴、加强用户端精细化运营,强化出行心智及粘性。年初以 来,滴滴推出多项优惠活动,针对特定时段、特定区域和特定群体提高补贴,旨 在更精细化地获客促活,例如 2023 年 5 月滴滴推出的“滴滴 567”活动,每周 五至周日在滴滴出行 APP 或小程序首页参加“滴滴 567”活动,邀请好友助力,即可获得一张立减 30 元的无门槛快车券,通过社交裂变营销快速拉新;此外, 滴滴在天津、苏州等 6 城推出“天天 9 块 9”活动,用户支付 9.9 元,即可获得 30 公里以内的优惠;在长沙、上海等 10 城上线限时、限区域的折扣券。针对学 生群体,9 月滴滴还升级了学生用户权益,符合要求的高校学生可以获得最高百 元的出行优惠券包。 滴滴出行 APP 恢复上架以来用户数量快速增长。据极光大数据,2 月以来滴滴 出行 APP 每月新增用户始终维持在 700-900 万人/月,远超同类网约车平台,且 补贴力度增加同时,二季度中国出行 GTV 达到 676 亿元,同比大增 60.5%,结 合同期单量折算,其每单交易额为 25.28 元,与一季度大体一致。这表明虽然滴 滴加了补贴力度,但是精细化运营下平台交易单量增长的同时也基本维持了客单 及单均利润稳定。 多地调低标准运价让利乘客,凸显价格竞争力。自 2023 年第二季度起,滴滴陆 续在海口、金华、温州、台州、贵阳、清远、惠州等部分供需不均衡的城市调低 基础运价。

司机端:加强司机权益保障,有效带动司机供给增长。为切实保障网约车司机的 合法权益,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出行服务,滴滴认真落实司机权益保障工作。2023 年 6 月 16 日滴滴推出“橙意保障计划”,升级三大保障:以账单清晰透明、完 善分配机制来夯实收入保障;在安全、误工、医疗、养老等方向上丰富权益保障;从福利关怀、职业服务、组织归属、协商沟通来探索发展保障。对司机保障力度 的加强也带来了司机数量的增长。据极光大数据,2023 年第三季度滴滴车主 APP 的季均 MAU 为 836 万,环比增长 3.1%。

2)战略端:剥离重资产业务轻装上阵,布局自动驾驶蓝海市场

①战略合作小鹏汽车出售智能车研发业务,剥离重资产业务轻装上阵。滴滴曾重 金投资智能车研发业务,早在 2020 年就曾合作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美好出行”开展网约车设计和研发,并于 2020 年底推出首款网约车车型比亚迪 D1;2021 年 4 月滴滴内部成立智能车研发项目"达芬奇",计划创造一款面向乘用车市场的纯 电动轿车,项目人员规模一度达到 1700 人。2023 年 8 月 28 日小鹏汽车宣布 与滴滴及其子公司签署股份购买协议,小鹏将以约 58.35 亿港元的最高总对价收 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在此基础上双方将研发一款价格在 15 万元左右的紧凑型车,预计 2024 年开始量产,项目代号为“MONA”,即滴滴 “达芬奇”智能车研发项目正式被小鹏接手,后续滴滴则将基于此款车型为小鹏 提供研发、渠道等方面的支持。 目前小鹏已完成首次交割,助力滴滴快速回笼资金轻装上阵。11 月 13 日小鹏汽 车发布公告,宣布已完成对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的首次交割。小鹏汽车向 滴滴配发及发行 5816.42 万股 A 类普通股作为首次对价股份,占比约 3.25%。 此次合作发挥平台自身优势为车企赋能,加快项目落地;同时也让滴滴在智能车 研发业务上抛去重资产拖累、迅速回笼资金,得以轻装上阵,今年有望进一步减 亏。

②布局快送和租车新业务,充分发挥自身的流量优势。在对新业务的探索上, 滴滴选择以成本更低的聚合模式进行新业务布局,在减轻资金压力的同时,也能 充分利用自身的引流优势。2023 年 6 月 13 日,滴滴新增快送业务,目前已接入 达达快送、闪送、UU 跑腿、顺丰同城四家公司,提供“经济帮送”、“专人直 送”的小规格物品的即时配送服务,已在成都、杭州等全国 200 多个城市开通服 务。2023 年 6 月 15 日,滴滴租车正式上线,目前滴滴租车平台已接入携程租车、悟空租车、飞猪租车等行业伙伴商家,连接超 1 万家车行,在成都、北京、西安 等全国 300 多个城市运营。

③加码自动驾驶业务,提前布局蓝海市场。自动驾驶作为全球汽车发展的新风口,也是网约车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滴滴于 2016 年成立自动驾驶部门, 2019年升级为独立公司,2020 年在上海启动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载人示范应用,首次公开亮相滴滴的自动驾驶网约车并顺利完成测试。在滴滴受到网络安全审查 后,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暂时陷入沉寂。2023 年起滴滴再次全速推动自动驾驶 业务的发展,2023 年 4 月 13 日,滴滴发布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 DiDi Neuron,以及首个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并公布了在技术、硬件、量产以及新业务探索 方面的进展;2023 年 5 月,滴滴自动驾驶公司与广汽埃安签订深化合作协议, 共同发布无人驾驶新能源量产车项目“AIDI 计划”。滴滴计划于 2025 年将首款量 产车型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实现全天候、规模化的混合派单。

二、共享出行:市场稳步渗透,头部平台地位稳固

1、 共享出行行业:场景迅速修复,行业稳步渗透

(1)共享出行市场:疫后出行场景快速恢复,行业重现生机

共享出行行业疫后恢复快速增长,商务出行等场景需求增长有望为共享出行市场 持续注入新动能。共享出行行业疫情前维持快速增长,2016-2019 年行业 CAGR 超过 30%。2020 年后疫情致使出行场景受限行业增长放缓,2022 年中国共享出 行行业的市场规模为 2012 亿元,同比下降 14.16%,基本与 2017 年的市场规模 持平。2023 年以来中国出行状况逐步恢复正常,共享出行行业的市场规模恢复 快速增长。此外,2022 年出行受阻致使国内共享出行企业面临营收和利润“双 降”压力,市场投资信心大受影响,共享出行直接融资规模同比下降 95.26%至 23 亿元,2023 年随着企业经营情况回到正轨,共享出行行业有望再次迎来资本 的进入。长期看,经济发展带动出行频次提升,衍生出商旅出行等多元场景化需 求,据携程商旅,2021 年中国商旅支出为 2716 亿美元,预计 2026 年将增长至 4316 亿美元,有望进一步驱动共享出行需求增长。

对比传统出行方式,共享出行方式优势凸显。据滴滴出行招股书,2020 年中国 共享出行驾驶者每公里成本为 2.9 元/公里,而拥有和运营化石燃料动力汽车的驾 驶者,其平均每公里成本为 4.1 元。共享出行方式在各线城市的每公里成本均低 于私家车,具有较强的经济性。此外共享出行的拼车模式也展现了其特有的生态 友好属性,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顺应当下绿色出行的趋势。

(2)网约车市场:渗透率稳步提升,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网约车行业渗透率持续增长,在居民出行系统中逐步占据重要地位。网约车是共 享出行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受疫情影响,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在 2020 年上半年与 2022 年上半年出现短暂下滑,但总体上保持增长趋势。截至 2023 年 6 月,网约车用户规模为 4.72 亿人,同比增长 16.52%,网约车使用率从 2022 年 6 月的 38.5%增长至 2023 年 6 月的 43.8%,在网民中的普及率逐步提升。 网约车在整体打车市场中份额逐渐趋近出租车。网约车客运量占比整体上维持增 长态势,2016-2022 年期间提升 23.9 个百分点,2022 年网约车客运量占整体打 车市场总客运量的比重约为 40.5%,市场份额逐步趋近巡游出租车,逐步成为居 民出行服务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获得经营许可的网约车企业不断增加,行业发展日趋规范。2019 年起,交通管 理部门围绕网约车平台的准入、车证和驾驶员证的办理等,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 优化服务,提升网约车行业的合规化发展水平,获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的网约 车企业数量、网约车驾驶证数量以及网约车运输证数量不断增长。截至 2023 年 9 月 30 日,全国共有 330 家网约车企业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同比增长 15.38%;全国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 618.8 万本,同比增长 28.49%;全国 各地共发放网约车运输证 263.5 万本,同比增长 32.61%。 疫后市场需求大量释放,网约车订单量恢复增长。受疫情影响,2022 年全年的 网约车订单量为 69.7 亿单,同比减少 16.80%。2023 年 2 月起随线下出行场景 陆续恢复,网约车市场需求大量释放,网约车订单量开始恢复增长,2023 年前 三季度全国网约车订单量达 65.86 亿单,同比增长 22.33%,较 2021 年同期也 有 3.21%的增长。 网约车市场未来成长驱动:1)与出租车行业包容发展。2)下沉市场消费升级培 养打车出行习惯,网约车低线城市渗透率仍具较大提升空间。3)高线市场出行 场景不断呈多元化发展,需求扩展空间广阔,长期看网约车市场仍具增长潜力。

2、 竞争格局:行业一超多强,头部平台地位稳固

(1)行业一超多强,价格竞争管控&资质管理趋严下格局有望趋稳

网约车市场维持一超多强竞争格局。从市场格局来看,滴滴近年在网约车市场份 额稳固,据交通运输部,截至 2021 年市场份额超过 80%,2022 年后逐步稳定 在 70-75%(不含花小猪);2023 年滴滴出行 APP 重新上线叠加用户端积极补 贴,市场份额有所回升。从活跃用户来看,据易观分析,2023 年 3 月滴滴出行 的月度活跃人数高达 4048.09 万人,占重点网约车厂商月度活跃人数总和的比重 为 74.73%,整体处于网约车行业的领先地位。

多种经营模式共存,多个玩家布局细分赛道。网约车企业的经营模式包括:1) 自营网约车平台,如滴滴快车、曹操出行、首汽约车等,其中曹操出行等 B2C 平台,其运力归属网约车平台,而以滴滴快车为例的 S2B2C 平台运力则归属个 人司机或租赁公司。2)聚合平台,如高德、美团打车等,平台不直接提供出行 服务而是汇聚众多网约车厂商并向其分发流量,并收取少量佣金。3)顺风车平 台,如嘀嗒出行,采用 C2C 模式,即运力归属于私家车主,车辆及司机均无许 可证规定,价格相较网约车平台更便宜,同时风险性更高。

格局展望:行业监管趋严、政府严控低价竞争,市场格局有望向好。从监管层面 来看,各地政府不断加强对网约车平台企业经营的规范,例如上海市政府于 2023 年 6 月发布的公告中要求网约车聚合平台加强平台内企业经营资质审核,不得与 无资质网约车平台企业合作。从价格竞争层面来看,各地方政府发文严控低价竞 争,例如上述上海市政府发布公告中亦指出“严禁采取大范围长时间的优惠补贴 政策,严禁低价竞争,不得采取一口价等其他方式变相调价”,价格竞争得以管 制。据渠道调研,受平台亏损压力影响目前网约车市场整体补贴力度逐渐趋于平 缓,头部平台更强规模效应下盈利能力相对更强,倒逼部分中小平台退出价格战 役,整体行业格局有望逐步趋于清晰。

(2)自营 VS 聚合:自营运力及安全保障强,长期壁垒坚固

自营模式仍为主体,聚合模式市场份额近年有所提升。2021 年以来聚合平台基 于高流量轻资产的经营模式逐步兴起,据网约车信息交互系统,2023 年 9 月共 收到网约车订单信息 7.93 亿单,其中聚合平台完成约 2 亿单,以滴滴为首的自 营模式平台在网约车行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竞争玩家:1)高德打车首创聚合模式,凭借自身流量优势加入网约车大战。2017 年 7 月,高德地图推出首个网约车聚合平台——易行平台,接入滴滴出行、神州 专车、首汽约车等出行服务商,其将接入的网约车平台分为 “一环” 和 “二环”,“一环” 包括滴滴出行、T3 出行等头部网约车平台,“二环” 则是一百多家中小规 模网约车平台,其中“二环”平台需要使用约约出行或白龙马云行科技的 SaaS 服 务,它们是与高德建立合作关系的订单分发平台。先由订单分发平台生成需求订 单,再通过“二环”平台分派给需求地点的周边运力。高德作为用户规模和活跃度 都极高的地图导航 APP,具备向出行服务引流的巨大优势,为众多第三方网约车 平台带来更多流量和用户。

2)美团打车以自营模式起家,最终全面转向聚合模式。2017 年美团开始试点打 车业务,后于 2019 年开始逐步转向聚合模式,新增试点城市仅以“聚合模式”开 展,并正式推出网约车开放平台,向第三方出行服务商开放,并于 2023 年 3 月 宣布务放弃自营打车业务,全面转向聚合模式。与高德打车不同,美团打车较为 谨慎,没有接入小规模的网约车服务商。据晚点 LatePost,2022 年美团打车聚 合平台仅接入 13 家中等规模网约车平台。

竞争优劣:聚合平台低成本&流量优势下快速拓展市场,但相比自营平台缺乏运 力实际控制能力,服务质量及安全保障较弱。聚合平台优势:1)聚合平台无需 自建运力和系统,成本支出及资金需求较少,轻资产模式下可以大量接入第三方 网约车服务商从而快速提升运力。2)聚合平台基于庞大的流量优势用户拉新能 力较强,进而帮助中小网约车平台拓展获客渠道,同时实现自身的流量变现,并 增加用户黏性、反哺自身业务。同时聚合平台也存在一定劣势:聚合平台运力掌 握在第三方网约车服务商手中,由于对司机、车辆等供给端要素的约束和监管有 限,聚合平台的网约车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用户体验差,容易造成用户流失风 险。此外,聚合平台与第三方网约车服务商责任边界模糊,造成了聚合平台较大 的监管风险和安全隐患。

竞争展望:1)短期看聚合平台提供大量流量,并通过烧钱补贴吸引用户,挤占 一定滴滴的市场份额。聚合平台流量曝光度高,且聚合平台会在第三方网约车平 台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补贴,大量吸引用户。2)长期看运力是网约车行业 长期竞争的关键,滴滴自营平台凭借多年深耕建立起的深厚壁垒,有能力维持其 市场地位。自营模式的滴滴依靠多轮巨额融资持续打造和优化自身的运力,建立 出一套高标准的服务管理体系,运力质量有强大的保障,并在飞轮效应下继续不 断吸引优质运力,提升订单量和用户粘性。目前滴滴基于先发优势和深厚壁垒在 中国出行业务 EBITA 已率先实现盈利,长期发展稳定性更强。

3、新发展趋势: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已成行业发展新风向

电动化浪潮势不可挡,新能源汽车推动移动出行行业降本提效。2019 年 11 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修订后的《深圳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该市新注册的网约车须为纯电动汽车,该《办法》自 2019 年 12 月 1 日起施行。2020 年 3 月,充电桩建设被列入“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2020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作为智慧能源基 础设施之一位列其中。多重环境利好,加速新能源车型渗透,助推产业升级。同 时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也将使得移动出行服务市场更加完善。

自动驾驶技术有望掀起未来交通出行革命。目前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仍然处于早 期阶段,但已经开始在特定地区进行实际试验和商业试点项目。自动驾驶技术最 有前景的应用是 Robotaxi,它是内置 L4 和 L5 自动驾驶技术的无人类驾驶智慧 出行乘用车。中国 Robotaxi 交易额预计在 2023 年突破 1 亿元。自动驾驶技术未 来将打造便捷、经济、舒适的出行环境。一方面,自动泊车技术日益成熟,投入 商用后将解决用户取还车时间长的痛点,并将在核心城区节约停车场地成本;另 一方面,自动驾驶出租车试点日渐增多,这一概念将取代司机,大幅降低出行成 本,未来共享出行或将取代私家车购买。由于技术进步、政策有利及成本降低,Robotaxi 预期于 2026 年左右实现商业化。

三、中国出行业务:护城河稳固

1、 商业模式及 UE 拆分

滴滴出行为自营网约车平台,平台佣金为核心收入来源。平台变现方式以收取佣 金为主,从成本端来看,包括税金、司机分成和司机补贴、乘客补贴、平台运营 成本及费用。在前期跑马圈地环节为抢占用户及市场份额以及培养消费者打车习 惯,滴滴采取放量补贴策略,前期亏损,后随着滴滴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目前已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盈利模型。 收入确认方式:滴滴根据提供具体业务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收入核算上有所区 分。

网约车业务采用自营模式,在新收入准则规定下,滴滴按毛收入记为营业收 入,即毛收入=平台总交易量 GTV-通行费和税金等-乘客补贴(支付的司机 收入和补贴计入主营业务成本)。据财报口径,2022 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 总收入占 GTV 的 67.6%。

对于出租车/顺风车/代驾业务,滴滴只是作为代理商,为需要此类服务的消 费者提供相应便利,该类业务在收入核算时以净收入确认,具体有:净收入 =平台总交易量 GTV-通行费和税金等-司机或合作伙伴的收入和补贴(乘客 补贴计入销售费用)。

UE 拆解:

客单价:随着中长单占比提高以及整体网约车市场的动态提价,快车客单价 整体呈上涨趋势,从 2016 年底的 20 元左右到目前的平均 25 元/单左右。 

司机收入+补贴:GTV 中扣除平台佣金后,平台司机收入及补贴占比约 80%,根据财报口径 platform sales/GTV(即扣减司机分成和补贴后的平台销售额 占 GTV 的比重)约为 18-20%。近年滴滴对司机端的补贴有所降低,一方面 由于新能源车占比的提升降低了司机的燃油成本、优化了成本结构;另一方 面司机供给数量的上升也使平台将部分司机补贴成本转移至乘客端,提高整 体补贴效率。

用户补贴:平台基于不同渠道、车型、距离等要素对用户进行补贴,经测算 补贴率约为 9-10%。今年滴滴 APP 重新上架以来,叠加司机供给大幅增长 造成一定的供大于求局面,滴滴针对用户端的补贴力度有所加大进而改善用 户留存并粘性用户的订单频率,补贴率略有提升。

人力及租金费用、税金:经测算,滴滴平台费用开支主要包括人力成本、服 务器、固定资产折旧损失等,费用占比约为 6%;此外税金成本占比约 3%。EBITA margin:综合来看,目前滴滴中国出行 EBITA

2、 护城河:稳固出行心智+粘性运力供给+技术资源优势构筑坚实壁垒

网约车平台的崛起大多需依靠大力补贴完成初始规模的积累,滴滴也因此始终饱 受护城河方面的质疑。滴滴 2021 年 APP 下架后伴随聚合平台加大补贴,市占率 有所下降,2022 年全年基本稳定在 70%左右。2023 年 1 月 APP 重新上线开放 注册后份额有所回升,截止到 9 月达到 76%左右,其仍稳占据网约车市场绝对 份额优势,彰显其稳固壁垒。 探寻网约车平台护城河所在,先发优势下的双边网络效应构建壁垒,强大用户心 智及司机供给粘性巩固护城河。网约车平台作为出行领域的双边交易市场连接乘 客与司机,存在较强的双边网络效应,即在平台双边规模均衡提升的情况下,规 模越大效率就越高,乘客叫车的等待时间会随着双边密度的提高而逐步减小。滴 滴凭借更强的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建立护城河。同时,相比于其他平台类双边市 场(如电商),网约车的供给端(即司机)由于在相同时点下无法在不同平台兼 顾运营,因此存在更强的供给稀缺性和不稳定性,以及更强的峰值约束(打车高 峰期及中心区域会明显供不应求),因此网约车平台核心竞争力在于平台对于运 力和需求的更优匹配。 综合来看,滴滴的护城河是一种结构性的竞争优势,即以双边网络效应为基础,结合用户端的出行心智、供给端完善服务及总额单量支持下的较强的司机粘性、平台端先进算法技术和丰富产品所带来的精准供需匹配共同构建的稳固壁垒。

(1)用户端:出行心智稳固,服务及安全保障更强

滴滴在用户端的核心优势主要在于先发优势下所构建的极强的心智,以及完善会 员体系的建设和用户安全的更强保障。

1) 先发优势下构建强心智,后发者承担更高获客成本

从用户心智来看,滴滴先发优势明显、出行心智稳固。滴滴出行平台(原名为滴 滴打车)最早于 2012 年 9 月上线,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网约车行业的平台,据交通运输部,截止到 2021 年二季度滴滴出行在国内网约车市场中占近 80%的市 场份额,作为培养用户养成网约车叫车习惯的头部平台建立起较强的出行心智,“滴滴”一度成为网约车代名词。 从用户规模来看,滴滴出行 APP 重新上架后活跃用户快速恢复,展现强大用户 粘性。截止到 2021 年一季度滴滴在国内市场的年活跃用户达 3.77 亿人,月活跃 用户达 1.56 亿人,自平台 2021 年 7 月下架以来平台用户数有所回落,而 2023 年 1 月 APP 重新上架后活跃用户再次呈现大幅回升,截至 2023 年 3 月底滴滴 在中国出行市场共拥有 4.11 亿年活跃用户,相比 2021 年增长 9%,经过 18 个 月下架影响后在国内网约车出行市场用户规模上仍保持绝对领先优势,与其他平 台间在流量层面仍存在量级差距。另外从小程序端来看,APP 下架期间腾讯仍为 滴滴开放流量入口,微信小程序保障了滴滴的存量市场,据易观千帆数据,滴滴 出行小程序活跃用户从 2021 年 8 月的 1.3 亿人增长至 2022 年 10 月的 1.43 亿 人,整体来看滴滴用户粘性仍强、心智稳固。 从获客成本来看,滴滴先发优势下心智强,后发者承担更高获客成本。滴滴早期 在流量红利优势下基于相对较低的获客成本获取大量客流积累平台心智,在行业 竞争加剧、流量成本攀升的当下,新进入平台需花费更高成本进行引流拉新,凸 显滴滴先发优势。

2) 用户服务质量:滴滴服务质量稳定,用户体验更优

从用户体验来看,滴滴服务质量更高,整体体验更优。①滴滴在司机及车辆管理 方面更为规范和严格,滴滴会根据司机服务分评定服务质量,司机如出现因距离 太近拒载、司机素质差、丢东西找不回等情况则会影响其服务分,整体上分数越 高接单量越高,进而对司机高水准服务形成了较强激励,有效提升用户体验;相 比之下聚合平台准入门槛更低、司机质量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有所差异。②由于 技术差距,滴滴在订单分发、导航定位及更新等方面相比聚合平台更加精准,更 好地保障服务质量;而相比之下聚合平台及中小自营平台因运力、品牌等不确定 性更强,因而在等待时长、价格预估方面容易出现偏差。 用户在选择滴滴时最看重的因素包括派单&接单速度、性价比、司机态度及服务 质量等。以壹览商业调研结果为例,滴滴在高峰/平峰时段送达准时性波动小, 乘客被接单时间及等待上车时间通常可以控制在 4 分钟以内,整体用户服务更加 稳定,而高德乘客在高峰时段的等待时长通常超过 6 分钟,用户体验波动性较大。

3)会员运营策略升级,有效增强用户粘性并提高频次

网约车行业价格导向下用户忠诚度低,会员运营策略有利于改善用户活跃度及粘 性。移动出行企业多以烧钱补贴方式打开市场,但由于用户群体多以价格导向为 主,用户忠诚度较弱;后期企业通过构建科学合理机制将底层海量的用户数据进 行重组,指导平台进行用户精细化运营管理,并通过构建会员机制赋予用户额外 权益从而提升用户活跃度及引导用户提高出行信用,逐步将生态型权益体系全方 位渗透用户日常消费场景。 滴滴会员体系逐步完善,改善用户粘性。滴滴拥有独立完善的会员体系,包含从 积分会员到黑金会员的六档会员等级,会员权益包括积分兑换、生日红包、套餐 优惠、免费升舱、快速通道等,其会员体系以累计出行里程为衡量标准,为平台 活跃粘性用户提供更多权益进一步提升其打车频次,与用户形成更强绑定。

4)用户安全保障体系更强

出行安全为网约车乘客最关注因素,行业开展安全性检查及整改以来滴滴安全性 用户评分领先行业水平。自 2018 年网约车市场发生顺风车安全事故以来,交通 部在全国范围内对网约车平台开展安全专项检查并提出整改,加强乘客全流程安 全保障。据极光调研,六成乘客认为出行安全为其使用网约车最关注的因素,在乘客使用网约车关注的因素中排名第一。其中,滴滴在共享出行行业中安全满意 度处于领先水平,在全体网约车用户调查中满意等级评分达 4.1 分,在滴滴高频 用户中满意度评分达 4.18 分,均位居平台行业第一。

滴滴在资金、人力、技术方面三管齐下保障出行安全。滴滴从管理机制、产品设 计等方面入手完善安全保障框架,公司内部层面成立集团、事业部各级安全委员 会;产品层面,滴滴在司机准入机制和行程安全保障方面进行大量产品优化,例 如启用一键报警、订单行程分享、加密录音加密录像等安全产品,并不断打磨产 品安全功能以及提高客服处置效率;用户层面,滴滴也持续加强线上线下司乘安 全教育,此外还联手腾讯安全成立互联网安全联合实验室。截至目前滴滴在安全 体系建设上累计投入达到数十亿,安全工作团队达到约 2000+人,在安全保障方 面领先同业。

(2)供给端:大额稳定单量留存司机,多维权益保障提升司机粘性

网约车供给主要包括司机运力及平台基础设施,司机服务供应行为会影响平台服 务水平、交易量和平台收入,因此优质的供给是平台在前端通过补贴优惠等方式 吸引用户后将其有效留存的重要因素,也是网约车平台构建强大生态链壁垒的重 要底层因子。 滴滴司机供给充足、粘性较强,整体供给优势稳固。据渠道调研,高活跃度司机 是平台单量的主要贡献力,相比于长尾司机,高活跃度司机的平台粘性通常更强,同时滴滴基于稳定大额单量和完善的平台基础设施和司机服务实现司机的有效 留存。截至 2023 年 3 月底滴滴中国出行业务共有超过 1900 万名活跃司机,相 比 2021 年增加约 600 万名,经历 18 个月下架后活跃司机数量逆势增长。

(3)产品端: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广泛覆盖至下沉市场用户需求

滴滴产品类型丰富,覆盖多层级目标客群。滴滴网约车产品包括滴滴快车、滴滴 优享、滴滴专车、滴滴顺风车、花小猪、滴滴拼车等多类产品。1)快车为滴滴 最主流的车型,主要定位大众市场,提供廉价出行服务,车辆多为 10 万元左右 的普通汽车,且司机门槛较低,大多新入门司机选择做快车。2)专车和优享为 滴滴偏中高端产品,门槛相对较高,对车型、司机历史好评率等都提出标准化要 求,价格偏高。3)顺风车、花小猪、拼车为滴滴经济型产品,主打性价比,其 中花小猪主要目标市场为三四线城市和郊县市场,以低廉价格(约为快车的 50-80%,一口价)和趣味性乘客小任务推动共享出行在下沉市场的渗透;顺风 车和拼车的差异在于顺风车是车主有固定或计划性出行目的地,与乘客共乘分担 能源费用。拼车是多名乘客目的地路线接近,可通过共乘的方式,更经济和便捷 地到达目的地。 相较其他出行平台,滴滴产品更加多元,用户群体划分细致明确。网约车市场竞 争者众多,但是其他网约车平台产品较为单一,例如享道出行主打中高端市场,针对下沉市场的产品以及共享业务有待补充;T3 出行大致将用户市场划分为普 通与高端,缺少拼车等业务;如祺出行由平台统一配车,司机不能带车加入,一 定程度上限制了平台运力。产品类型较少,个人出行服务仅有快车与出租,无法 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整体来看滴滴产品类型更全面,覆盖群体范围更广。

(4)技术端:大数据平台算力、司机系统化管理,优化供需匹配

滴滴长期以来庞大的用户底盘为滴滴算法提供数据支持,精准开展路线规划、供 需匹配。基于海量数据优势,滴滴出行后台算法模型不断优化,达到全局最优订 单匹配。路径规划和 ETA(预估到达时间)两项地图技术是滴滴实现最优匹配的 关键。据亿欧智库,2019 年滴滴每天大约处理超过 106TB 的轨迹数据,4875TB 的综合数据,通过 AI 和大数据技术,可以进行叫车供给需求 15 分钟后的预测,目前准确率达到 85%,派单导航 ETA 误差率小于 15%。 智慧驾驶持续加码,奠定无人驾驶基础。2021 年 5 月 17 日,滴滴旗下自动驾驶 公司宣布与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滴滴出行 CTO 兼自动驾驶 CEO 张博表示,滴滴将持续加大对自动驾驶研发投入,并将与广汽埃安探 讨深入合作,共同研发一款真正前装量产的全无人驾驶车。

四、成长路径及空间测算:中国出行 2025 年日均单量有望达 3700 万,利润率达 4%

1、成长路径:用户、频次、客单共同驱动 GTV 增长

GTV=订单量*客单价,订单量=用户数*频次,滴滴 GTV 成长逻辑核心在于用户 渗透率的提升、使用频次的提升、客单价的增长。

1)用户增长:低线用户渗透潜力大

滴滴用户画像:高线城市用户为主,下沉市场仍具较大渗透空间。据 CNNIC, 截至 2023 年 6 月,网约车用户渗透率回升至 44%,疫后出行场景恢复下网约车 使用率快速提升,恢复增长活力。从城市层级来看,目前滴滴在一二线城市的渗 透水平仍远高于三线及以下城市,下沉市场渗透率仍具备较高提升空间。 下沉市场渗透阻碍主要在于需求空间有限以及当地较强的出租车势力,未来用户 增长驱动主要来自消费升级长线下的需求增长以及各地政府支持下对出租车垄 断市场的冲击。整体来看,三四线城市由于人口基数小、人均收入有限、且本地 人出行通常优先选择私家车及公共交通,以及当地相对饱和的出租车市场基本可 以满足下沉市场大部分用户的出行需求,致使滴滴等网约车平台渗透率相对较低。长期来看,一方面随着低线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消费逐步升级,打车出行需求扩 容有利于逐步强化下沉市场居民的网约车使用习惯教育,提高渗透水平;另一方 面,例如针对早期饱受争议的东营出租车超发造成的垄断现象,2023 年 5 月东 营政府宣布网约车正式上线,下沉打车出行市场格局有望持续改善。

2)频次增长:高线用户打车场景多元化+高频场景转化驱动频次提升

网约车用户使用频次反映用户的平台忠诚度,从城市层级来看,高线市场用户打 车频率相对更高。据 2030 出行实验室调研数据,一线城市受访者中几乎每天使 用网约车的用户占比高达 17.7%,每周使用 3-5 次的用户占比约 38.9%;而三线 及以下城市网约车用户的以上两个比重仅为 4.2%和 18.8%,几乎不使用网约车 的受访者占比高达 25.6%。我们认为这主要源于高线城市娱乐活动更多,用户打 车的低频场景更为多元化,以及高频打车场景(日常上下班、出差等)所覆盖的 居民范围更广。 频次增长主要来源于用户心智深化所带来的粘性增长。滴滴今年以来持续加大用 户补贴,部分高线城市用户基于价格优惠将以往的公共交通/出租出行场景转化 为滴滴打车,带动单量及频次快速增长,同时有助于不断深化使用习惯、提高用 户粘性,预计未来在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稳步提升的长线趋势下,滴滴作为兼具 舒适性与性价比的中端出行渠道有望收获更高频的用户使用。

3)客单价提升:产品结构升级,中高端产品拉升单价。滴滴产品结构丰富,如 专车、优享等中高端产品基于更舒适的车型和更优质服务被授予更高定价,长期来看随着平台管理上进一步加强,中高端车型服务质量改善有望带动产品结构进 一步优化,客单价有望进一步提升。

2、空间测算:预计 2025 年滴滴中国出行日均单量有望达3700 万单

我们基于不同层级城市网约车渗透情况,对行业整体及滴滴的未来成长空间进行 测算。 1)用户渗透:据沙利文数据中心以及渠道调研数据验证,以网约车月活跃用户 占城市常住人口比重为渗透率口径,滴滴在一线城市渗透率约为 30-40%,新一 线及二线市场渗透率约为 20-30%,三线城市中城市发展水平及人口数相对较高 的城市(达 100 万人口量级)为 15%左右,其余城市渗透率不足 10%。 未来成长空间:1)一二线城市渗透水平相对较高,未来将伴随着网约车行业整 体渗透率的有机增长而稳健提升,一方面来自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增长趋势下打车 行为的进一步日常化,另一方面公司面向更细分人群陆续推出创新产品有望驱动 用户需求的进一步释放,此外未来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将逐步收敛网约车与自驾间 产品力和隐私性的差距。2)网约车持续渗透三线及以下城市,未来将作为滴滴 用户增量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平台获客方面精细化的运营,例如针对下沉城市 的旅游产业特点、居民年龄特征等进行更细致的补贴资源分配,进而针对性开展 下沉市场获客。

从未来渗透空间来看,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网约车普及教育相对较强,渗透水平较高,预计未来渗透率提升空间有限,一线城市到 2025 年有望增至 40%、新一线提升至 35%,二线城市渗透率有望提升至30%;三线及以下城市渗透率较低,增长空间相对更高,预计主要三线城市(人口达到 100 万量级)到 2025 年渗透率有望提升至30%,其他线级城市有望增值 20%。

2)频次渗透:根据渠道调研,目前一线城市网约车活跃用户每月打车频次为 5-6 次,新一线城市约为 4 次,二线城市为3 次,其余线级城市约为 1-2 次。据 T3出行年度报告,2022 年共有 53%的用户 打车频次同比增加,30%用户与去年持平,考虑到 2022 年疫情对线下出行场景 的影响,我们预计未来各线城市网约车每月打车频次至少仍有 1-2 次提升空间。综合测算,预计到 2025 年全国网约车日均单量约 4700 万单,假设滴滴远期维 持约 78%的市场份额,则 2025 年滴滴日均单量有望达 3700 万单。

3、盈利路径及空间:预计 2025 年中国出行 EBITA margin 有望达 4%

滴滴当前的盈利情况:滴滴中国出行业务自 2019 年起盈利,2021 年经调整 EBITA margin(经调整 EBITA/GTV)达 2.6%,2022 年中国出行利润规模受到 疫情影响,网络安全审查的 80 亿元罚款,以及一次性的出行行业增值税减免多 重影,若调整上述影响,2022 年中国出行业务利润率为 1.6%。2023 年以来滴 滴 APP 重新上架叠加中国出行市场需求快速恢复带动核心业务收入快速增长, 同时平台今年以来凭借有效促销和更多样化且实惠的产品来优化补贴支出,国内 业务恢复盈利,截至 2023Q3 滴滴中国出行业务 EBITA margin 为 2.0%。

我们对时间序列上的滴滴国内网约车 UE 模型进行了拆分,整体来看收入端变量 主要在于客单价及 platform sales(平台销售额),成本变量在于用户补贴、司 机补贴、基础设施成本摊销。

长期来看,我们认为滴滴国内网约车业务未来盈利增长主要有四大路径:1)新 能源车普及,行业成本结构优化;2)产品结构优化;3)减少用户补贴率;4)单量规模增长加速成本费用摊销。

1)盈利成长路径一:新能源车普及优化行业成本结构

新能源车占比提升降低司机运营成本提高净收入。近年我国网约车业电动化趋势 显著,新能源车占比快速提升,2018 年至 2023 年网约车新能源车辆数量从 15.6 万增长至 278.6 万,CAGR 高达 78%,占网约车整体比重快速提升。新能源车 大幅降低司机运营成本。我们以二线城市为例,对普通燃油车辆司机和新能源车 司机的每月收益模型进行了测算,平均来看司机每月电费成本相较燃油成本可节 省 2000 元左右,司机单月收入可提升 2000 元左右。

未来电动车普及率全面上升有望优化司机补贴额度降低司机端补贴。燃油车转向新能源车有效提升司机利润空间,目前新能源车已有较高渗透,未来随着新能源 车普及范围进一步扩张,平台或将在维持各方盈利稳态基础上适当降低对补贴额 度。此外,当前司机供给相较打车需求更为充足,且滴滴相比其他网约车平台单 量大且稳定,司机粘性更强,未来行业格局达到稳态后,补贴率仍可优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基于司机补贴率对平台利润率进行了敏感性测算,中性假设下 补贴率可从目前的 5%降至 4.5%左右,平台利润率可由 2%提升至 2.5%。

2)盈利成长路径二:产品结构优化—中高端车型占比提升、经济型品类优化利 润率

中高端车型利润更优。我们分别对当前滴滴各类车型的 UE 进行了拆解,我们发 现产品结构的优化会带来利润改善,相对来看专车一类的中高端产品由于更高客 单价下更大程度地摊销固定成本,因此利润率相对快车及低价车型会更高。 经济型品类利润具备优化空间,以拼车为例,拼车利润受拼车成功率影响,单量 规模增长有望提升拼成效率、提高拼车利润率。拼车利润率低于快车,主要由于 目前平台为提高拼成率、扩大单量规模而设置了较低的行程重合率,即拼单成功 后司机通常仍需多行驶较长一段距离分别接送拼单乘客,整体效率有待提升。目 前在价格优势及平台算法机制逐渐完善下,拼车单量规模逐渐攀升,供给端后台 开放拼车选项的司机也有所增多,预计未来规模效应下行程重合率及拼成率有望 进一步提升,整体效率改善有望驱动拼车利润率增长。 未来平台算法技术进化&服务改善有望优化产品结构。预计未来随着平台算法技 术的持续优化,拼车成功率有望进一步提高,拼车产品利润率有望提升;此外平 台不断优化专车/优享等中高端产品服务质量,包括增加对司机年龄、优享服务 分、安全分等考核,以及加强司机线下安全培训等,有望提升在中高端网约车市 场中的竞争力,产品占比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我们对滴滴产品结构进行了敏感性测算,假设三种车型的占比提升主要来自顺风 车及出租车需求的转移,中性假设下未来专车、拼车占比分别提升至 6%和 15%,拼车利润率提升至 1.5%,则整体利润率有望由 2.0%提升至 2.2%。

3) 盈利成长路径三:优化用户补贴

长期用户补贴率仍具优化空间。今年以来以后出行需求同比明显恢复,叠加滴滴 APP 重新上架后的获客需求攀升,平台提高用户补贴以获取规模增长,用户补贴 率略有提升。预计未来行业竞争格局逐步趋于稳态时用户补贴也将回归正常水平,长期来看随着滴滴坚实心智及平台基建壁垒支持下市场份额的进一步稳固甚至 提升,用户粘性有望持续增强,且从用户视角来看,滴滴 25 元左右的单均价格 下每降低一个点补贴率,客单价仅上涨约 0.25 元,敏感性相对较弱,因而整体 来看用户补贴率仍具备一定优化空间。 我们基于用户补贴率对平台利润率进行了敏感性测算,中性假设下用户补贴率可 从目前的 9.5-10%降至 8.5%,平台利润率可由 2%提升至 3%。

4) 盈利成长路径四:单量规模增长加速成本费用摊销

滴滴 2020 年到 2023Q3 日均单量由不足 2400 万单增长至超过 3000 万单,平台 人力、服务器及折旧损失等固定成本支出得以逐渐摊薄。预计未来随单量稳健增 长平台规模效应将持续增强,对平台日均单量规模变化下的 EBITA margin 进行 敏感性测算,当日均单量达到 4000 万单/天时,假设其他可变因子保持稳定情况 下,中国出行运营费用率可从目前的 6%左右降至 5.2%,利润率将提升至 2.3%。

五、国际业务:海外空间广阔市场格局清晰,滴滴增长潜力仍强

(1)业务布局:网约车服务为主,拉美为核心区域

滴滴国际业务以网约车服务为主,通过投资合作和亲自开展业务的方式推动国际 化进程。滴滴的国际业务主要包括在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提供网约车和送餐服务,其营业收入主要来自巴西、墨西哥等海外国家的网约车服务。早期,滴滴国际业 务主要通过投资方式实现,陆续与东南亚市场的 Grab、印度市场的 Ola、美国 市场的 Lyft、欧非市场的 Taxify 等达成投资合作。2018 年滴滴收购巴西本地最 大的出行服务商 99 Taxis,开始亲自开展海外市场的业务。目前滴滴在中国以外 的 14 个国家开展业务,截至 2022 年海外年活跃用户约 1.76 亿人。 滴滴以拉美地区为核心进行国际业务布局。在滴滴开展国际业务的 14 个国家中,有 10 个属于拉美地区,其中巴西和墨西哥是较为重要的两个市场。2020 年底滴 滴在拉美地区的市场份额接近 50%。在巴西市场,滴滴的出行服务用户超 2000 万,司机近百万。在墨西哥市场,滴滴覆盖墨西哥城等 70 多个城市,目前拥有 超过 1000 万活跃用户,是墨西哥最受欢迎的出行平台之一。

(2)财务状况:单量快速增长,亏损逐步收窄

国际业务正处于扩张期,营业收入大幅增长。2021 年以来,滴滴国际业务的营 业收入维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21 年、2022 年国际业务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速 分别达到 55.25%、61.87%。2023 年第二季度国际业务的营业收入为 18.98 亿 元,同比增长 35.26%。从交易量、GTV 和平台销售额的角度看,国际业务也呈 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23 年第二季度,国际业务交易量为 6.26 亿,同比增长 35.21%;国际业务 GTV 为 163.82 亿元,同比增长 34.93%;国际平台销售额为 19.11 亿元,同比增长 33.36%。

国际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亏损状况正持续改善。滴滴的国际业务目前还未实现 盈利,但亏损正在大幅减少。2023 年上半年滴滴国际业务的经调整 EBITA 为 -4.25 亿元,相比于 2022 年上半年的-23.09 亿元和 2021 年上半年的-21.96 亿元,亏损大幅收窄。2023 年第二季度的经调整 EBITA 利润率为-12.82%,与以往相 比也有了显著的改善。

(3)市场竞争:Uber 先发优势强,滴滴低价策略抢占份额

Uber 是滴滴国际业务的主要竞争者。Uber 是业绩表现最好、布局规模最大的网 约车平台,目前已经覆盖全球 70 多个国家,业务遍及美国、加拿大、拉美地区、欧洲、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滴滴的海外布局规模与之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滴滴和 Uber 的竞争主要在拉美市场,且 Uber 具备先发优势。Uber 在拉美地区 的业务也正在快速发展,2023 年第二季度 Uber 在拉美市场的营业收入为 6.27 亿美元,同比增长 30.35%。Uber 早在滴滴之前就攻占了拉美市场,滴滴进入 Uber 在拉美地区的大本营墨西哥时,Uber 已经在当地运作了近 5 年。据 Dalia Research,在滴滴进入之前,Uber 占据墨西哥 87%的网约车市场。此外,99 Taxis 在被滴滴收购之前,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状况。受到 Uber 持续的资金打压,99 Taxis 在巴西的市场份额一度下跌至 20%以下。

滴滴和 Uber 占据了拉美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且用户忠诚度高。据 data.ai,2022 年滴滴和 Uber 在拉美地区部分国家的旅游类应用的下载量排行榜中均位列前五,双方在拉美市场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竞争非常激烈。在巴西,Uber 一直处于 领先地位,2023 年第一季度其市场份额接近 60%,与 99 Taxis 形成寡头垄断。在墨西哥,自 2020 年第三季度起滴滴的市场份额超过 Uber。2023 年第一季度 滴滴占据约 56%的市场份额,Uber 为 44%。在阿根廷和智利,目前 Uber 处于 领先地位,滴滴紧随其后。在哥伦比亚,滴滴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2023 年第 一季度,滴滴的市场份额约为 65%,而 Uber 仅为 25%。此外,拉美地区的用户 对网约车平台的忠诚度较高。据 Measurable AI,在巴西,99 Taxis 和 Uber 的 用户重合率为 14%;在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和哥伦比亚,滴滴和 Uber 的用户 重合率分别为 14%、12%、11%和 6%。

滴滴通过“低佣金+低价格”策略获取市场份额,海外广阔市场空间下增长有望持 续。在滴滴进入拉美市场前,Uber 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 额,滴滴一方面向司机收取低佣金,另一方面向消费者收取低价格。同时滴滴还 为司机提供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司机多完成订单。在乘客端,滴滴提供了大量补 贴。据 Measure AI,在巴西和墨西哥,99 Taxis 和滴滴每笔订单的平均总价格 比 Uber 更低,同时对于每笔订单 99 Taxis 和滴滴还会给予乘客一定的折扣,有 效获取市场份额,同时海外整体共享出行市场空间仍然广阔,长期看滴滴国际业 务仍有望维持稳健高速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