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经”丨重庆交大杨建喜:“鱼塘”足够大人才“鱼苗”才足够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满天星怎么养才能更旺盛 念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经”丨重庆交大杨建喜:“鱼塘”足够大人才“鱼苗”才足够多

念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经”丨重庆交大杨建喜:“鱼塘”足够大人才“鱼苗”才足够多

2023-05-12 16: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集聚高端人才、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畅通的人才供给渠道,是一个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为此,两江新区特推出【念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经”】系列报道,通过多方采访高校学者、企业家等,为解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短缺“痛点”提供参考。

人才,是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跑出“加速度”的关键。今年年初,重庆市出台的《重庆市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23年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力争2023年,新增从业人员8万人。

如何培育“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在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重庆交大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建喜看来,打造重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生态、人才生态是涵养人才“源头活水”。

具体而言,其产业生态可抓住重庆制造业优势,重点发展工业软件、行业软件等,抢抓大数据、人工智能机遇,发力相关产业,壮大产业生态留人;对于人才生态,加强本土培育是重中之重,引育并举,双管齐下,推动重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集聚。

产业留人是关键

产业发展除了“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外,更关键的是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产业,给他们以用武之地。

“好的产业生态,能够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成为吸引人才的高地,能不能留住人才最关键的是产业生态,生态好了自然形成人才集聚地。”杨建喜说,就近几年重庆交大信息学院毕业生来说,越来越多的选择留在重庆,说明重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态呈现积极发展的一面,让人才能够用其所长。

但就目前而言,重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无论从体量还是实力,都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要想养鱼多,鱼塘必须够大,重庆要加快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有了企业集聚就有了更多岗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态“鱼塘”足够大,人才“鱼苗”才足够多。

从长线发展来看,重庆推出“满天星”行动计划、两江新区推出“建圈强链”行动计划都是旨在积极推动产业生态的发展,有适宜人才发展的土壤,从而吸引一批原创性、引领性人才来渝发展,让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创新第一动力。

但相较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重庆仍需正视差距所在。据工信部发布的《2022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重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2705亿元,位列第九。那么,重庆以及两江新区想要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差异化发展,构建产业生态机遇有哪些?

数据显示,中国工业软件产值仅占全球产值的6%,与中国工业产值全球第一的地位严重不匹配,实现关键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

杨建喜表示,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不仅制造业基础雄厚,行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也较为完备。数字化转型,就是基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而工业软件又是智能制造、工业4.0的大脑,两江新区乃至重庆汽摩、装备制造等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旺盛,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强大的数据支撑为工业软件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需以应用为牵引、以技术为核心,大力发展工业软件。

在工业软件发力外,杨建喜谈到,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地都还有机会抢抓这一机遇。

“大数据的发展关键看谁的数据更全更开放,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大数据分析,把数据‘吃全吃透’,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杨建喜建议,重庆应加快数据流通共享,推动数据跨区域、跨层级流通,打造高水平数据开放生态,抢占发展先机,在全国形成引领示范作用。

继蒸汽动力、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之后,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通用目的技术,其引发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逐渐由导入期开始转入拓展期,有了大数据这一基础,重庆就可在数据“投喂”的基础上,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杨建喜以目前最火的ChatGPT、GPT-4为例,ChatGPT也是在经历过大量数据训练迭代演化而来,现在国内在这一领域都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尤其是针对特定领域的知识生成,重庆可通过开放大数据场景,利用两江水土国际数据港等算力资源,进行人工智能训练,助力人工智能产业成长。

本土人才是重头

人才引育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关键要素,未来,重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如何解决?对此,杨建喜建议要做好四方面工作:加强本土人才培育供给;开放应用场景吸纳高校科研人员;推动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大院大所与重庆本土院校合作共赢;增加校企合作力度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们重庆本土人才规模还相对有限,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例,重庆目前仅有三所学校设有博士点。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招引难的情况下,要加强本土本硕博人才培育,争取实现‘自给自足’。”杨建喜说。

在培育本土人才的同时,现有高校教研队伍的充分利用也可为重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添砖加瓦”。

据杨建喜介绍,重庆交大信息学院目前有70多名专任教师,其中60%以上拥有博士学历,但现在这些人员与产业融合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重庆经信委等部门一些重大项目,主要偏向于落地应用,以企业参与为主。但高校更偏向于前瞻性研究,难以入选,重庆或者两江新区应重点打造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平台,加快推动应用场景开放,对一些研究性项目进行倾斜。”杨建喜谈到,目前重庆交大信息学院借助其交通类学科优势,结合数字技术,参与智慧交通领域一些前瞻性信息化研究。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需要“外来和尚”,也需要“本土和尚”,如果这两者强强联合,定能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杨建喜表示,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集聚大学大院大所50家,充分发挥这些大院大所优势,实现与重庆本土院校“结对共赢”,一方面,促进外来科研院所找到“小伙伴”落地生根,另一方面,通过结对发展,带动本土高校院所成长,更多助力重庆本土人才培育。

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互惠共赢。

“校企合作是目前最大问题在于双方基于‘买卖关系’,企业期望卖课程、卖资源,而学校看重企业工程师经验,希望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人才共育。”杨建喜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让企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育当中。

比如,设立校企合作项目,搭建平台加强重庆本土企业与高校对接,给予企业一些财税支持,调动企业积极性。同时,增加对企业刚性约束,规定培养学时、合作方向等内容,让校企合作从“买卖关系”走向“共生关系”,将学生入职后的企业培训前置到校企合作培育之中,让学生专业素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共同为培养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开拓路径。

就目前来说,重庆交大信息学院与两江新区的中软国际教育集团合作便是采取合作共生模式。

“我们与中软国际教育集团合作已经近20年时间,就像‘谈恋爱’一样,由最初课程资源共享,到现在课程体系、教师授课、学生实践等环节都有他们的参与。”杨建喜说,而这一模式也增强了我们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每年毕业生广受企业欢迎。

(记者 张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